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行语文教材以单元作为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每个单元一般安排五篇课文,分讲读课文、自读课文(包括课内自读和课外自读课文)两类。在中学教学中,对这两类课文的处理并不一致。有的教师讲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一样上法,实际上等于取消了自读课文;有的教师以升学考试为指挥棒,只教讲读课文(基本篇目),自读课形同虚设;有的教师仍像过去一样进行单篇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上述做法都违背了单元教学系统、整体、迁移的要求,离开了教材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单元教学形式大致有哪几种?读过语文界行家们的有关著述,笔者从中找到了一些答案,唯感迷惑的是:所列种种形式,不知是依据什么划分得来的。按照逻辑的观点,划分是必须讲求依据的,且同次划分中只能使用同一依据。若讲“依据”,笔者认为,目前中学语文单元教学似可分成如下几种形式:一、以课型为依据,可分为“导读式”与“讲读式”。1,导读式。其基本形式是:“教读课——自读课——小结课”,即教师的教读带  相似文献   

3.
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语文出版社编写的义务教育七~九年级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按照以单元为单元实施教学的要求,在每个单元中都安排了1~3课讲读课,1~2课自读课。可是在教学中,我们大多数教师处理教材时采取的办法是:讲读课采取讲读、精讲和细讲,而自读课学生自己读读,有的甚至干脆不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们在逐步抛弃以篇章为单位,从头到尾,逐句读讲的教学方法的同时,试行了以单元为单位,按照课型,分步完成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以一个单元的教学要求为中心,把同一单元的几篇文章,分为导读课、助读课、考读课三种类型,然后按课型分步骤进行教学。导读课,是引导学生按照阅读步骤读懂课文的课型。这种课,一般是在一个单元中选择一篇讲读课文进行教学,主要解决读什么和怎样读的问题。步骤,大致分为粗读、细读、精读三个阶段。粗读,是观其大旨,知其大意。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标出生字词、关键词句、文章要点,记下疑难问题和值得学习的地方。读毕,要按上述要求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学生不能发现关键词语、文  相似文献   

5.
课内自读课教学是单元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怎样教自读课?新编中学语文教材已经作了明确要求:自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自测,培养和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以配合讲读课文完成听说读写的训练。可见,自读课文既是单元篇目结构的有机部分,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然而,我们有部分语文教师却未能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教学实践,常以学生基础差为由,把自读课上成讲读课,  相似文献   

6.
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以教会学生学习为目的组织课堂教学,使教法与学法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事先把课文分为讲读、导读、自读三类课型。讲读课着重通过示范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比如如何使用工具书,如何圈点批划,如何理清层次、归纳中心;如何分析字、词、句的含义、作用,等等,针对不同文体、不同类的文章,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导读课,“导”,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作用:“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读课既巩固讲读课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又为自读课学生的自学打下基础。自读课是训练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独立阅读的课型。如果讲读课上得比较“精”,导读课“引”得恰当,自读课又能  相似文献   

7.
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利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指导语文教学,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变单篇教学为单元整体教学,已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运用控制论原理于语文单元教学,也是一种探索与实践。此文便从教学目标、导读课、自读课、比较课、评估课五方面谈运用控制论原理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小语自读课教学是单元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新课标要求自读课文应让学生自读、自测,以培养和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配合讲读课完成听、说、读、写的训练。  相似文献   

9.
全国语文界对于语文课单元教学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各种单元教学形式,诸如“一次多篇”教学法、教读带自读“几带几”教学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归类符合”教学法、“分组比较”教学法、“单元问题设计”教学法、“单元自学”教学法、“单元导读法”等等。纵观各种单元教学形式,运用综合分析法乃是单元教学的最基本方法。所谓综合分析法,不是把单篇的分析法加起来而称之,而是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通用教材是按单元编写的,每个教学单元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单位,它要求我们从整个教学单元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和提高质量。但是,目前有相当数量的中学语文教师,缺少单元教学的整体观念,不能有效地使用教材,还是习惯于传统的单篇教学的教法,具体地表现在:讲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课外自读课文没有真正做到合  相似文献   

11.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授学生以渔,给学生以点铁成金的指头,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几年来,我在语文单元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迁移能力,尤其是由讲读到自读、由读文到写文的迁移能力。 由讲读到自读 现行的中学语文统编教材,每单元一般都安排有两课讲读文。我在进行讲读教学时,首先吃透整个单元的知识点、能力点,从而确立本单元讲读课的教读点,将单元知识  相似文献   

12.
现用的语文教科书中的阅读教材,是按反映生活的内容为主,兼顾表达方式、文学体裁来编排的。具体到每一学期,又是以相对独立的单元作为整体,以单篇课文作为教学"元"来实施的,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单元之间、阶段之间互相衔接,逐步递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每个阅读单元都安排有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单元前有单元提示,讲读课文前有预习提示和阅读提示,自读课文前有自读提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重视提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自读课文 ,由教师在课堂上指导 ,学生自读、自测 ,培养和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从理论上讲 ,语文单元教学中讲读和自读是有机的整体。由讲读到自读 ,体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规律。讲读以传授本质的、带规律性的知识为主要特征 ;自读即自学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把讲读课学到的知识和初步培养起来的能力加以运用和实践 ,并从中获取新的知识。一、布置常规自读任务学生自读易犯不求甚解的毛病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提出自读要求 ,尤其是一些常规要求必须常抓不懈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1.预习课文…  相似文献   

14.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把单元作为教学单位,每个单元又分讲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和课外自读课文三类。根据要求,在教学时间上,课内自读课文只安排一课时。如何实现自读课的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我在自读课的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进行点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比较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发展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门捷列夫说:“要全部把握住,需要比较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比较的课文要有可比性。一个单元的教材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点,这就使自读课文和讲读课文具有可比性。比较点拔,既能激发学生对自读课文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能够突出单元教学的重点,较理想地实现单元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中,真正做到自读课衔接教读课,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进而迁移到课外阅读中至关重要。构建大单元学习任务群,以单元教学语用点、单篇教学语用点和语文要素为衔接点,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探究中开展充分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训练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实现自读课衔接教读课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浅谈自读课教学的有效控制山东省曲阜市时庄教委中学教研室朱圣武初中语文教材里,自读课文共有132篇,占语文教材篇目的55%。这些课文分布在各个教学单元里,形成了讲读、课内自读和课外自读的阅读系列。显然,课内自读课教学成为由讲读到课外自读的中介,它在讲读...  相似文献   

17.
语文单元教学的讲读与自读,完整地体现了我国传统的教学理论和原则。讲读就是举一,自读就是反三。自读课更能体现学习的主体地位。要上好自读课,要做好如下工作:1、自读课的常规要求必须常抓不懈,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精心设计自学提纲。3、轻拨重敲,及时解决学生自读中的疑难问题。4、做好自读课的总结工作,对检查自学效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8.
新编初中语文课本中,课内自读课文所占比重大,因此,如何处理很值得研究。课内“自读”是在“讲读”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实践,老师既不能全包全揽,也不能撒手不管,要适当引导,酌情点拨,让学生在自读中质疑、释疑。在课内自读课文的教学上,我的尝试大体如下: 一、忆读:忆读就是教学课内自读课之前,让学生回忆旧课——讲读课,用讲读课上学到的方法,去自读课内自读课文。每一个单元的课文大致在体裁、内容、  相似文献   

19.
这一单元的教学核心点是:使用语言要注意有的放矢和讲究分寸。这个教学核心点是综合了“单元教学要求”和两篇讲读课的“课文学习重点”以及两篇自读课的“自读提示”概括出来的。这一教学核心点在各篇讲读课文中的特点分别是:  相似文献   

20.
石雪梅 《考试周刊》2010,(24):55-55
自读课是相对于讲读课而言的,它是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像抓好讲读课一样重视自读课的教学,充分发挥自读课的作用。自读课与讲读课相比,有自身的教学特点,本文尝试对自读课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