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关注了文学评论领域内的“误读”现象,并以“新新人类”的另类创作为例,分析了积极误读和消极误读两种形态及其对女性文学的影响。接着又分析了男权文化自觉误读女性文化的心态,揭示了女性文学的生存状态。最后呼唤“女性化”的阅读方式,使女性文学创作和批评良性互动,从而创造女性文学的新环境。  相似文献   

2.
诠释与误读     
“误读”现象是一种值得从诠释学理论加以说明的现象,哲学诠释学关于精神科学里真理发生方式的观点以及理解结构的见解为“误读”提供了合理的证明。“误读”也有其人类学基础。承认“误读”的合理性有助于保护学鉴赏和批评自由,同时也有助于保证学创作自由。  相似文献   

3.
吕群芳 《教书育人》2006,(10):18-19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性格、文化修养、期待视野、经历等的不同,获得的阅读感受与审美关注就会不同,因此,学生在阅读时产生“误读”现象是难免的。不可否认,“误读”有时的确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误读”都是美丽的、精彩的。我们对学生的“误读“不能不作为,而是应该“对症下药“,及时引导纠正。  相似文献   

4.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性格、文化修养、期待视野、经历等的不同,获得的阅读感受与审美关注就会不同。因此,学生在阅读肘产生“误读”现象是难免的、正常的。不可否认,“误读”有时的确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误读”都是美丽的、精彩的。我们对学生的“误读”不能不作为,而是应该“对症下药”,及时引导纠正。[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读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生本对话的主要途径,又是阅读教学的归宿。于是,读便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朗读声、引读声、表演读声,声声悦耳。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误读现象难免时有发生。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应因势利导,将“误读”转化为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化“险”为“夷”,让课堂教学异彩纷呈,变得更加美丽。  相似文献   

6.
《学语文》2006,(1):1-9
(一)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致误现象] 1.形声字误读:如“刹车”的“刹”和“一刹那”的“刹”未能区别,造成失误。2.形似字误读:如戌、戌、成、戎,不明其意,似是而非,造成失误。3.多音多义字误读:如活塞、堵塞、要塞,混读不清,不能正确作答。  相似文献   

7.
在文化交流和文化接受的过程中 ,由于“接受屏幕”的不同 ,经常发生文化误读现象 ,“话剧”这一称谓正是中国对于不同于自身戏剧特征的西方戏剧艺术的误读。从文化交流和文化接受的角度 ,探讨了中国早期话剧在对西方戏剧的接受中产生的种种误读现象 ,从而把握早期话剧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8.
问题:调查发现藏族低年级学生在汉语字词学习中有这样一种误读现象:将“柳”读成“绿”或“树”、将“参加”读成“欢迎”、将“朋友”读成“伙伴”等等,这是很值得注意和研究的一种现象.分析: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应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和解释藏族低年级学生在汉语词汇学习过程中的这种误读现象,进而认识到原型范畴理论在人类认知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总结:在实际教学中将认知语言学理论与语言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认识到这种字词误读现象背后的理论根据,以达到正确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汉语词汇教学效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90年代末后起工业设计院系的“工业设计”误读现象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分析,目的在于引起广大工业教育者的重视,努力提升社会需求工业设计人才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一)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致误现象] 1.形声字误读:如“刹车”的“刹”和“一刹那”的“刹”未能区别,造成失误。2.形似字误读:如戌、戌、成、戎,不明其意,似是而非,造成失误。3.多音多义字误读:如活塞、堵塞、要塞,混读不清,不能正确作答。  相似文献   

11.
“保尔热”现象存在着明显的诗性的误读、时间的误读和文化的误读,这种误读又普泛存在于对其他主旋律作品的解读中。误读的表层原因是解读方法的简单化、形式化和解读心态的急功近利性,深层原因则是文化语境的制约,因而反思要超越话语现象本身,追溯话语背后的语境构成,艺术文本解读才有可能回归常态,并由此促进艺术生态、文化生态的优化。  相似文献   

12.
从“误读”浅说外国文学经典名篇的接受和鉴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作品经历反复的探讨、研究、争论 ,在本国、本民族、本时代的读者和研究者中 ,可能会得到一种共识的评价 ,但在别国 ,在其他民族 ,在以后的岁月里被接受和鉴赏时 ,会产生“误读”。“误读”赋予文学作品新的意义 ,作品的价值及其魅力在无穷尽的“误读”中生成、延续和发展。可以说 ,文学作品经典名篇的生命力就在于无限的“误读”之中。但是 ,“误读”之间有价值层面上的区别 ,有些“误读”是由于接受者的视野和审美经验的局限 ,没有达到对审美客体的本质内涵的正确理解 ,是真正的误读。  相似文献   

13.
文本解读中的“误读”分为“无意误读”和“有意误读”两种.对于“无意误读”,判断哪一种意义更恰切要看这些意义在现今社会哪一种更具有审美内涵或教育价值.对于“有意误读”,判断解读结果是否准确,主要看其是否符合文本的整体描写或者整体立意.  相似文献   

14.
林译小说即林纾在不懂外语的情况下与其口译者合作用古文翻译的外国小说。对于林译小说人们历来褒贬不一。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林译小说“误读”现象,得出其翻译过程中“误读”现象可以从传播学的解码——编码理论、选择性理论中得到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5.
“文学误读”是晚清域外小说翻译中无所不在的“疤痕”,而“期待视野”为我们提供了解读这种种误读现象的新视角。考虑到对读者视野的关照,以促使外来小说的更易接受,身处特定时代、面对特定读者群的译者们在翻译过程中所发生的误读本质是为实现翻译目的的有益之举。  相似文献   

16.
一、“误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它是文本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包括学生集体)四者之间的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误读”便是学生在与读本作者、与编者、与教师对话交流中产生的理解结果,因此误读产生的原因与这四者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文章指出译论界对盛行全世界的主流翻译理论———奈达理论的三大误读。一种误读是奈达主张译文在意义和风格上与原文对等;第二种误读认为奈达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要求译文在译文读者中产生与原文在原文读者中完全等同的效果;第三种误读认为奈达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主张功能完全等同。文章指出第一种误读是由奈达的翻译定义的错误中文译文造成的。第二、三种误读是由“功能对等”、“动态对等”中的“等”和对这两个术语的错误解释造成的。文章同时提供奈达翻译定义和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的试译译文,最后呼吁澄清被引用了数千之多的翻译定义的错误译文和存在了20多年的“功能对等”、“动态对等”两个术语及其错误解释在译界所造成的严重误读。  相似文献   

18.
杨杰玲 《海外英语》2013,(5X):164-165
传统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必须忠实于原文,但在人类翻译实践中,误读和误译的出现在所难免。由于理解具有历史性,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致使译者对原文产生误读或误解。误读可以分为"有意识误读"和"无意识误读"。文章将从阐释学的角度来分析《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中的一些误读现象,并探讨和肯定"有意识误读"存在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重释误译     
本文借助伽达默尔“理解的历史性”原则,重新审视翻译中的误读现象。作者认为翻译文本乃译者的历史性的视野厦时代偏见的产物。因此,我们应将翻译作品置身于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培予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19、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转移,即从专门研究作者为主转到专注于文本,近几十年又转向以研究读者为主。西方文论史的变迁对文学阅读的影响是巨大的。“正读”和“误读”作为文学阅读过程中的两种主要的阅读方式,“正读”考察的中心是作者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误读”强调读者能动性,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学阅读,它追求对文本意义的转换引申。“曲解”是“误读”极端化的方式,是背离文本客体属性的不合理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