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拾贝百字篇     
讲《水的压力和浮力》一课,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学生很不易接受,教师可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教师把重量相同的铁块和用铁片做成的船摆在学生面前,然后放在水中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发现  相似文献   

2.
鄂教版小学自然第一册第12课《沉和浮》的内容是根据《自然教学大纲》总目标“使学生经历一些典型的认识事物的过程”而编排的。沉和浮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地认识与沉和浮有关系的自然事物 ,为学习水的浮力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打下基础。教材的编写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沉什么是浮 ;第二部分是指导学生分清哪些物体放入水中会沉哪些物体会浮 ,让学生想办法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其在水中的沉浮发生变化 ;第三部分是小船载重的选学内容。教材的编写是以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为基础的 ,小学一年…  相似文献   

3.
《自然》第三册《水的压力和浮力》,是以实验为主的课型。它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有二:①认识水的压力和浮力,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②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思想方法,概括同类事物共同性质的能力。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水的浮力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教学的难点在于师生一道研究在水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以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前,教师应准备好实验用的教具和学具:盛满水的水槽,玻璃杯,连通器,50克重钩码,弹簧秤,体积为10立方厘米、重量分别为20克、15克、9克、5克的塑料正方块,铜,铁,铝,橡胶片,橡胶泥,泡沫塑料,干松木块,砖头,水。教学中,教师可按以下八个步骤组织教学。1.引导学生亲自体验物体有重量,就会有压力。教学开始,教师可让学生在手上放一块砖,再换上一只空玻璃杯,然后将玻璃杯注满水,同时体验手上有什么感觉。  相似文献   

4.
比较,也可称对比,即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比较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我们运用比较法进行语文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遵循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5.
比较思维方法是指辨别几种同类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异同的思维方法,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比较,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求同存异,将众多的知识进行归类和区别,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学生概括出“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后。) 师:象石块、铁块这样的物体在水中会浮吗?(手举石块和铁块。) 生:不会浮的。石块和铁块在水中会下沉。 [老师把石块和铁块放到水槽里。]  相似文献   

7.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通过启发诱导,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可比较因素,把具有某种联系的不同的或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用数学的概念区别它们的异同.如讲第七册(六年制教材)58页例3和例4,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两例题的结构特征.教师先出示两小题让学生想这两题各缺少什么条件?数量关系是什么?①同学们帮校图书室整理图书,10个同学可整理多少本?  相似文献   

8.
比较是我们认识、分辨事物的基本方法。因此,比较法在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在自然教学中运用得更加广泛。一、让学生在观察中联系比较,归纳形成概念。小学生观察事物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针对这种情况,采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寻找事物的异同点,在观察中发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教《昆虫》这一棵,让学生采集农作物的害虫和益虫,如蚂蚁、蜻蜒、蝴蝶、蜜蜂等  相似文献   

9.
<正>比较是指辨别事物相同属性的异同或高低。一般来讲有两种情况:一是对同类或不同类事物的相同属性进行比较,二是对同一事物同一属性在不同时刻进行比较。比较教学,顾名思义,是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即依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间具有某种联系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分析,以确定其异同关系,认识其本质差异。其本质特征在于比较、对照、对比及参照。一、比较教学的价值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是小  相似文献   

10.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自然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在自然教学中有机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让学生懂得一点唯物辩证法呢?我以为,要从下面几方面进行训练。一、帮助学生建立联系的观点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教学时,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用联系  相似文献   

11.
在自然教学过程中要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观察、去实验 ,来获取更多的材料。经过收集、整理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由学生自行得出结论 ,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1 设置悬念 ,调动学生好奇心小学生的好奇心只停留在好玩、好奇的水平上 ,老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好奇心发展下去 ,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不同寻常的现象 ,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如 :教学《沉浮的秘密》一课导入时 ,我让学生把石头、木块、泡沫块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然后问 :“什么样的物体会沉 ?什么样的物体会浮 ?”学生答 :“重的物体沉 ,轻的物体浮。”我拿出一大块泡沫和…  相似文献   

12.
教学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自然第二册的《浮与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自己探讨求真,我是这样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变浮为沉的方法”的 一、观察思考 学生了解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形后,我把带盖塑料瓶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 师:塑料瓶是沉是浮? 生:浮。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使浮在水面上的带盖塑料  相似文献   

13.
比较是把相似和同类的对象或现象的个别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征加以对比,确定被比较对象的异同点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小学数学中相同、相似、相近、相关的知识特别多,恰到好处的比较,能帮助学生明确思维方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将所学知识逐步强化;恰到好处的比较,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探求、发现和掌握学习规律,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形成网络。所以,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有目的、有针对性选择适当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是非常重要的。 一、适用比较,促进迁移 迁移的产生与新旧知识间存在着相同因素有关。要使学生从两种知识异同中进行分析,抽象出相同因素和不同之处来,以便运用已掌握知识去解决新的实际问题,常常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4.
引导学生准确地观察社会和自然。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观察美和发现美的能力。观察前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使他们做到有的放矢,有重点,有顺序。注意同类事物相互比较,发现其外表下独特的美。发挥想象,使观察的事物变得生动、形象,发现事物的内在美。  相似文献   

15.
比较教学法     
比较法的基本含义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同一教学时间内向学生呈现两种材料或引导学生观察两种事物(其中的一种材料或事物是主要的),求同寻异,促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较教学法的主要形式有: 类比——教师把相同或相似的学习材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引导学生确定事物的异同点及其本质属性; 对比——教师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正反分析,使对  相似文献   

16.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设疑,是有意识地创设疑问,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教学艺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学中,一个恰当又引人入胜的问题,常常可以掀动学生思维的涟漪。一、趣味激疑学而无疑的原因之一是兴趣匮乏,动力不足。在讲授某一内容伊始,可先用适当的有趣的事物来设置疑问,以诱发学生急于解惑的心态,引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例如,有的物理老师在讲“浮力”之前,问“将同等重量的铁块和木块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铁块下沉,木块上浮。”老师又问“钢铁制成的轮船很重吧,为什么会浮在水…  相似文献   

17.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认识千千万万个地理事物和千变万化的地理现象时 ,更需要进行比较。比较法是一切思维和一切理解的基石。通过它可使观察得到深入 ,思维得到发展。由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所以地理教学中的比较法类型也是复杂多样的。根据比较对象的性质和方式的不同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比较教学方法。一、类比法就是教师讲授某一地理问题时 ,引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类比法根据对比各点的异同又可分为同类同型比较法和同类异型比较法。1 同类同型比较法就是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对比各点相…  相似文献   

18.
比较是在大脑思维中确定所研究对象之间的异同,教学中在提供感性材料的前提下,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经验,教师根据教学实践,列出教材中可比的教学内容,通过分析综合、区分特征,标出异同,明确重点,进行比较,有利学生逐步分辨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前苏联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由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方法也产生了新的变化,逐渐由具象的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中年级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关键。低年级学生通过"观察与对比以及实践"的形式来认识事物的主要特征,进入中年级以后,学生就会逐渐学会归纳与推理,由此来认识同类事物的相同特质。科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认识科学事物,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20.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 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质疑,就能引发学生探究反思。例如,在浮力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弄清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遵从什么规律,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例子问学生: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学生常回答:因铁比木头重。)再进一步问: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这个实例使学生对“因铁重而下沉”的结论产生了怀疑,从而引起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