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杨伯峻先生曾撰《论语词典》,归纳“毋”在《论语》中有三种用法(参见《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6页)。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阅读《论语》有很大助益。只是有一种用法笔者认为采用传统之见不妥,特提出来一议。杨先生指出,《论语·子罕第九》“毋意毋必”中的“毋”同“无”,是表示禁止之副词。这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看法。朱熹集注云:“毋,《史记》作‘无’,是也。”刘宝楠《论语正义》亦说:“毋者,禁止之辞。”所以这里的“毋”同“无”,表禁止,是流行已久的传统之见。这种看法对不对呢?还  相似文献   

2.
“而”在古代汉语中非常活跃,“而”的各种用法在《论语》中又表现得非常典型,很有代表性。本文对所有出现在《论语》中“而”的不同词性和功用作了简要分析和归纳,以期对“而”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振亚先生《从词的运用上揭示<列子>伪书的真面目》一文,通过考证《列子》一书中的“蘭”、“住”、“憾”三字的用法与意义来阐明《列子》的伪书性质。对前两个词语在《列子》书中的用法和意义的阐释多有未当,以后一个词作为论证《列子》的伪书性质亦不妥。文章参考先秦两汉文献的用例和小学专书对《列子》中“蘭”、“住”、“憾”三字的用法与意义作了辨正。  相似文献   

4.
《论语》中“以”、“於”是两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 ,它们均有动、介词用法 ;“以”字还出现了连词用法。通过对“以”“於”用法的类举比较 ,分析了二者语法功能的同与异 ,试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5.
《论语》中“是”字共出现60次,有作指示代词,表“对的、正确的”义和作系词等不同用法,我们在充分参考前贤论著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中的“是”字应视为作系词。  相似文献   

6.
“乎”是《论语》中使用最多的虚词之一。本文穷尽性统计了《论语》中的“乎”,对“乎”的性质做了定量描写和定性分析,认为:“乎”作词尾与表态副词一起构成含有情感色彩的修饰性成分;位于疑问句末表真性的询问是《论语》中“乎”最主要的用法,“乎”可以表反问是由于与其他成分的配合。  相似文献   

7.
李建业 《语文知识》2005,(10):13-14
《论语》中不少地方用到了数词,它们意思各异,用法有别。本文拟对此作一些简要分析。一、表示虚指数词不表示实际的数目,而表示“多次、很久”之类的意思。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用系数词“三”“九”表示虚指①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相似文献   

8.
有不少语文教师认为在古汉语中不存在“是”作判断词的判断句这种表示法。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和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却否定了先秦时代“是”能作判断词的用法。我认为这种否定是值得商榷的。在先秦文献里,“是”作判断词用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是比较少见罢了。请看下例:(1)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论语·微子》)(2)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  相似文献   

9.
兼词是音单意复的词,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类。古汉语中的兼词,比现代汉语多,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其中以“诸”、“焉”最为常见。据顾颉刚《尚书通检》统计,《尚书》正文“诸”字共出现12次(不包括《书序》),其中作兼词用的3个。“焉”字共出现4次,其中作兼词用的3个。据杨伯峻《论语词典》统计,《论语》中“诸”作为单词(不包括“诸侯”、“诸夏”之类的复音词),共出现36次,其中“之于”的合音18个,“之乎”的合音14个。“焉”字共出现88次,其中作兼词用的9个。据杨伯峻《盂子词典》统计,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论语》一书中“是”字的全部用例(共60个)分为7类,加以类比分析。其中作为“指示代词”的“是”,43例,是“是”字在《论语》中的基本用法;作为“判断词”(系词)的“是”,有7例,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春秋战国之际判断词(系词)“是”字的用法已经产生,虽然用例不算太多,虽然还处在萌芽状态,但它毕竟是产生了,而且有旺盛的生命力,因而不能人为地抹煞它,而应承认它。给它以应有的语法地位。以上分析,不仅有认识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即有助于“汉语史”的表述和上古期汉语特点的总结。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通过人的劳动进行信息交换、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即三大交换活动协同运动。生物个体即个人的“三大交换”是基础,社会“三大交换”是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个人的“三大交换”与社会“三大交换”的活动就是“私”与“公”的矛盾。“私”与“公”矛盾的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私”、“公”矛盾的运动过程,也就是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动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正确处理“公”、“私”矛盾,主要是树立“公”、“私”分明的观念,实践劳动是人生存发展之本,正确把握个人角色的变换。  相似文献   

12.
《破阵乐》、《破阵子》、《十拍子》在《教访记》中是三种各自独立的曲名,因曲谱失传,三者在音乐上的关联已难考述,通行的《破阵子》是从《破阵乐》中摘遍而来的说法似难成立,又考之词律,《破阵乐》是不能作《破阵子》的别名的,《十拍子》能否作《破阵子》的别名,目前也难定论。《破阵子》的词体、词情和气格,都“始”于并“正”于《云谣集》中的四阕敦煌词。  相似文献   

13.
试论"状--动--宾"结构的层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判断“状-动-宾”结构是不是多切分结构,应该从结构,功能,意义三方面来衡量。对多切分的“状-动-宾”结构进行层次分析时,应该根据“状”,“动”,“宾”这三者之间的语义疏密关系来确定。  相似文献   

14.
电影与电视的区别,通常用"梦"与"窗"来形容.文章从三个层面分析电影与电视的区别,即技术层面、艺术层面和接受层面.技术层面从制作技术、传播技术和呈现技术三个方面来论述;艺术层面从艺术综合、艺术选材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来论述;接受层面从接受环境、接受主体和接受心理三个方面来论述.最后指出正是由于电影与电视之间存在的区别,电影才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三个角度分析了《说文解字注》使用的训诂术语“浑言”、“析言”:“浑言”、“析言”术语的提出在训诂学史上的意义;“浑言”、“析言”在汉语词汇学方面的成就;“浑言”、“析言”对语言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与“三个文明”的提出,是我们党在面临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作出的科学论断。必须在理论上廓清“三个代表”与“三个文明”的辩证关系,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下,推进“三个文明”的发展,通过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提升“三个文明”建设的内涵和质量。“三个文明”的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即老“三步”,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实现了小康。江泽民同志提出的21世纪第一个10年、第二个10年和前50年的战略目标,即新“三步”,特别是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将指引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的高度,深入总结我党近80年代史经验,结合我党面临的形势任务而作出的科学结论,折射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哲学品格,高校实践“三个代表”,就是要让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将春作为检验“两课”的标准,全面提高两课教育教学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中要把握“五个一”:一条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一个主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一个重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转变——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一个统一——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思想作为教育活动的具体实践,不仅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强烈现实针对性展现在人们面前,而且以其丰厚的哲学意蕴给人们以多方面的哲学启示。目前,学术界较多地探讨了“三个代表”思想的唯物史观基础,同时我们还应从“三个代表”思想中学会把握正确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