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颌骨骨折应用接骨板作内固定的效果及其优缺点.方法:25例患者共43处下颌骨骨折均行接骨板内固定.结果:25例患者术后创口均无感染,为I期愈合.20例咬合关系到位,5例咬合关系不理想,术后张口度在35mm以上者22例.X线复查:未见骨愈合不良.结论:下颌骨骨折应用接骨板坚固内固定效果可靠,避免了颌间结扎;对颞下颌关节功能影响小;较传统的下颌骨骨折颌间结扎固定及钢丝栓扎固定有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回顾102例上颈椎不稳的治疗,进一步分析各种上颈椎内固定技术的要点和适应用。方法:102例患者中,寰椎骨折2例行颈枕固定融合。齿状突骨折齿状突螺钉固定11例,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2例。Hangman骨折行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18例,前路铜板固定11例,寰枢椎钢丝固定1例。寰枢椎脱位不稳行寰枢椎钢丝固定10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22例,颈枕固定融合18例。C2~3脱位行C2~3,椎弓根螺钉2倒.前路铜板固定3例。C2椎体肿瘤例前后联合固定先天性颈椎后突1例行前路钛网加钛板固定所有患者术后颈围领保护3月结果:102例患者经治疗上颈椎获得满意的稳定性,优良率达94.9%。结论:在上颈椎手术时,内固定技术的选择要根据具体条件和技术水平来决定,同时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3.
颈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成人新鲜齿状突Ⅱ型、浅Ⅲ型骨折,在C形臂X线监视下,行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随访8个月~5年4个月,平均11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无明显颈部运动受限,无螺钉断裂、移位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3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2例因合并颅脑损伤者遗留头痛、头晕。结论:颈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技术是治疗Ⅱ型、浅Ⅲ型齿状突骨折最佳选择,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固定牢靠及愈合率高等优点,正确的选择适应征、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精细的手术操作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股骨—螺钉—骨板系统的应力分流情况,为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治疗确定合理的螺钉布局提供指导.将CT扫描获得的股骨DICOM格式影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中,通过三维重建得到完整股骨的几何模型;在SolidWorks软件中分别建立骨板与螺钉的三维模型,将股骨、骨板及3种不同布局的螺钉装配后导入Hy?perWorks软...  相似文献   

5.
对调质42CrMo钢进行室温下各种应力循环和对称应变循环的低周疲劳实验,揭示材料的循环软化特性,棘轮变形和低周疲劳特性以及棘轮-疲劳交互作用。结果表明,调质42CrMo钢体现出明显的循环软化;在应力幅值或平均应力较高时,试样的棘轮变形较大,其破坏形式为延性破坏,而在应力水平较低时,材料的破坏由疲劳裂纹扩展所致的脆性断裂引起;材料在应力循环下的低周疲劳寿命由于有棘轮变形的产生而受到平均应力、应力幅值、最大应力和应变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面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及救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颅面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入院时已脑疝形成15例,经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后,死亡5例,其余患颅脑损伤者治愈。颅面部骨折中上颌骨和下颌骨骨折共27例,20例行小型或微型接骨板内固定,2例行牙弓夹板颌间牵引,5例行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固定,效果良好,其他骨折自行愈合。结论:颅面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的临床救治需多学科综合治疗,早期全面系统的检查,减少漏诊率,从而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某医院植入患者体内的不锈钢接骨板和骨钉发生失效断裂。采用化学分析、断口和金相观察对该断裂失效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00Cr18Ni15Mo3N接骨板孔洞边缘存在疏松孔隙和微裂纹是导致其断裂的主要原因;00Cr18Ni14Mo3骨钉断裂与其棱边小侧面存在的毛刺相关,同时其组织中异常存在的铁素体也加速了骨钉的断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漂浮掌指关节”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2003.5~2005.4月,对16例42处手部同一掌指关节掌骨、近节指骨同时骨折作切开复位、理贝尔微型接骨板内固定系统及微型外固定系统治疗。结果:术后随访5~12个月,平均6月,42处骨折全部顺利愈合.掌指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根据TAM评分,42处为优良,优良率为100%。结论:联合应用微型内外固定系统做超关节固定治疗手部“漂浮掌指关节”骨折,早期能达到坚强可靠固定,辅助以早期功能锻炼,手部功能恢复好,达到满意治疗效果。是治疗手部掌指关节部位骨折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戴晟  方淳  詹白勺  范剑 《台州学院学报》2009,31(3):57-60,65
依据真实应力应变与工程应力应变的关系,建立了基于真实应力应变的硬度预测模型。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后,将真实应力看作是材料在相应变形程度下的屈服点,并由此获得塑性变形的真实应变∈与相对真实屈服应变∈sp的关系,用于塑性变形阶段的硬度值计算。以45钢塑性变形为例,计算不同应变下的布氏硬度。结果表明,此模型预测的硬度值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可以较好地预测45钢在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各个硬度值。  相似文献   

10.
钢制压力容器的疲劳是一种高应力、低循环疲劳,总是在局部应力集中区域内发生,该区域内的峰值应力甚至超过了材料的屈服极限,在其反复作用下产生疲劳源,随着交变应力的循环,裂纹不断扩展最终导致容器的疲劳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