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论宪法规范的效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从立宪角度还是司宪角度来看,宪法规范都应当具有普遍直接的效力。这是宪法法律性的必然推论,也是宪政的内在要求。宪法规范在公法领域的效力是绝对的,公民基本权利对抗国家的效力是无限制的,但宪法规范在私法领域的效力则是很有限的。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宪法监督体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宪法的效力这一被忽略却又十分关健的问题为论文的起点,划分出宪法的直接效力与间接效力,且与宪法监督联结起来,作为宪法直接监督与间接监督的理论根据。进而,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监督体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宪法基本权利在私法领域适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基本权利条款应当具有直接效力,这是宪法法律性的必然推论,也是宪政人权的内在要求。但宪法规范在私法领域的直接适用,需要确定合理的方式,其本质是要明确宪法价值的取向。  相似文献   

4.
德国基本法人格价值在私法中的转换通过基本权第三人效力实现.基本权第三人效力学说包括直接第三人效力、间接第三人效力和通过国家保护义务证立的第三人效力.德国经验表明,将宪法的基本价值实现于一般法中的最佳手段是国家的保护义务.  相似文献   

5.
宪法规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这是宪法效力的立法现状,是宪法效力的应然状态.但我国宪法效力的实际现状表明宪法效力的实然状态并未与其应然状态完全吻合.为什么?怎么办?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宪法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使人们对宪法的实际效力产生质疑。纵观西方的宪政史,宪法效力是和司法审查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结合中国的实际,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宪政审查制度是实现宪法效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为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赋予精神文明建设以直接法律效力。精神文明建设的直接效力具有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充分依据;我国已基本具备了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直接效力的主客观条件;我国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直效效力应走“先科学文化,后思想道德”的道路,在赋予精神文明建设直接效力的同时,仍须辅之于思想教育的手段,以保障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8.
宪法对公民权利的详尽规制 ,不应是原则性的条款表述 ,而应以规则性条款加以规定 ,以便于公民权利的宪法规制在宪法实践中的具体援引和作为司法判断的依据。确认宪法对公民直接效力和确认宪法对公民受侵犯而予以直接救济 ,已成为法治下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国际上将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视为民主和法治的重要标志的潮流下 ,我国宪法也应对公民权利的切实保障作出必要的回应  相似文献   

9.
我国宪法序言是否具有效力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从发展趋势而言,大多数学者认为宪法序言具有效力,但究竟是全部具有效力还是部分具有效力则存在分歧。本文旨在跳出单纯依靠宪法分析宪法序言效力的思路,通过引入一种有关法条的方法论,分析总结认为我国宪法序言应当全部具有效力。  相似文献   

10.
针对基本权利的效力需要由法律的具体化才能实现的观点,分类讨论了基本权利效力的实现途径,概括出基本权利独立的规范价值。虽然不同性质的基本权利的实现途径是不一样的,但基本权利规范都有其独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基本权利有其独立存在的形态,不因为立法的具体化而失去效力;它的直接效力表现为赋予国家以一定的义务,包括消极的义务和积极的义务,以及对立法进行调控与制约的“高级法”效力;国家没有履行义务而使基本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提请宪法诉讼。  相似文献   

11.
宪法具有最高效力从形式上本源于宪法的自我授权,但这种自我授权并不当然地保证宪法最高效力的实现,宪法要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人民体认,就必须保证宪法具有正当性。宪法具有最高效力在实质上本源于保护人民权利的需要,它的效力的最高性是“高级法”观念物化的需求,是实现人民主权的需要,是人权保障的法律归宿。  相似文献   

12.
人类工效学字面上的涵义是工人工作效率的学问,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是人类工效学研究的重点。然而在某些要求工人发挥自身创造力的工作中。追求过高的效率会限制工人创造力的发挥。20世纪80年代,日本生产对美国生产造成了最大的威胁,而当今的日本经济一蹶不振。究其原因,日本追求过高的效率抹煞了工人发挥创造力的余地,美国本能地顾及到长远利益没有与日本进行过于激烈的“效率战”。当时,美国汽车的成本是日本汽车成本的几倍,只有生产效率上的重大差别才会造成这种状况。目前国内人才受聘的最大激励是薪金水平的高低,但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工作本身的吸引力将是激励工人工作的第一动力,而达到使工人满意水平的薪金退居为使第一动力发挥作用的手段。工作本身的吸引力得到了增强,工人的工作热情得到了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也必将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工人的创造力也会因此“活灵活现”。因此,工效学不但要考虑从环境方面、人机系统方面去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更要着眼于工作本身吸引力对工人工作效率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第四次宪法修正案的最大特点是围绕如何进一步保障人权来进行制度设计。“人权”概念的首次入宪将推动我国民主宪政事业的重大发展;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成为人权保障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障制度入宪则使人权更具制度化保障。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首先应该依宪治国,但我国长期以来的习惯做法却是宪法不直接适用于司法审判,形成宪法“非讼化”局面。形成宪法“非讼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受前苏联的影响、我国民众的宪法现念淡薄、对宪法本质特征的认识不足,以及对最高人民法院的几个司法解释的误读等。  相似文献   

15.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高度概括性、原则性和组织性。宪法中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需要宪法性法律来保障和实现。作为宪法性法律的人民法院组织法是宪法最直接的延伸,集中反映了宪法关于审判权的规定,但其规定太过原则化与其宪法性法律地位不相适应,没有起到细化宪法规范和保障宪法实施的作用。为了能保障宪法中有关审判权的实施,甚至保障整个宪法的实施,人民法院组织法应从两方面加强:完善对宪法原则规定的细化规则,使宪法具有可操作性,这是从宪法实施的基础着手,同时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从结果预防上保障宪法中审判权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宪政是国家以宪法为基础,实现宪法价值的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宪政的价值在于其能够维护民主的有效运作,实现权力的合理配置与人权的切实保障。这三个方面的价值均指向"权力"这个政治的核心内容,均与保证权力的运行密切相关,并且需要通过制度化来保证权力的运行符合宪政的目的。因此,权力运行的规范与限制是宪政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行刑权配置应与预防犯罪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同行刑权运作规律相协调,并遵循公正与效益的法则予以科学配置。多元分散的行刑权配置模式不符合科学配置的精神,存有诸多弊端,应改变行刑权配置现状,采取有针对性的法律措施,使之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各方面比较得出制宪权和修宪权具有同质性。社会变迁和代际更替带来了人民意志必然的变迁,必须承认后代人同样享有制宪权。但是社会发展具有延续性,后代人不必主张完全的制宪权,因此代之以修宪权。修宪权是制宪权的转化,这解释了同质性的命题。并且,修宪权有其独立的形态,它是制宪权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当代中国相对频繁的修宪是难免的,认识修宪权和制宪权的关系对行宪修宪实践将有着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9.
行政法作为与宪法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部门法,行政机关的依法执政能力直接决定着宪法精神的贯彻落实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从对当今中国宪法精神探讨入手,阐述提高着政能力建设与贯彻宪法精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进而指出了“以人为本”、“人权至上”是当代宪法和依法行政的最高原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宪法应当体现反特权的人权化精神。  相似文献   

20.
1994年的“分税分级”财政体制改革是我国由“行政性分权”向“经济性分权”,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的重要里程碑,对于我国发挥财政职能,提高财政效率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现行财政体制的弊端已逐渐显现出来。必须进行相应改革。章试从这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