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耗散结构理论与高职物理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物理教学活动是一个具有自身理论与实践特征的开放系统,耗散结构理论对高职物理教学改革具有可借鉴性和参考性。教学过程全面开放,设法构建思维系统的有序结构,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和学生主体的“自组织”,使教学过程得以有序化。  相似文献   

2.
孙建锋 《云南教育》2002,(28):16-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既是一种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又是一种阅读教学实践的新形态。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关系有多种,笔者试从“教学对话的内涵”、“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三个维度阐释学习体会。一、教学对话的内涵何谓对话?奥地利著名哲学家马丁·布贝尔认为,“对话”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就是一种对话关系,一种“我—你”的关系。对话的过程就是主体之间相互造就的过程,对话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精神上的相遇。何谓教学对话…  相似文献   

3.
马从安  陆刚 《中国教师》2010,(Z1):10-11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若干逻辑系统之间相互运演的动态变迁过程。教学过程不仅具有逻辑性,还具有系统性。教学活动系统具有非线性、自组织性、开放性、反馈性特征,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分析,为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带来诸多启示。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个性化教育,强调教学对话,简化教学组织规则,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和进行恰当反馈的开放式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理念。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教学中的“对话”不能只是狭隘地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谈话或者各方面之间的接触、谈判.它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追求。对话意味着相互平等、相互沟通、相互包容。意味着双向互动.意味着相互碰撞和共同建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对于教学而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的主体间对话过程。从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应该把握阅读教学中“对话”理念.应该在把握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理念的同时.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董文 《学语文》2008,(5):23-23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意味着对话理念正式引入中学语文教学。那么,什么是“对话”呢?王尚文教授在他的《语文教学对话论》中对其作了精要的阐释:对话“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而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则是和传统教学中的一元独白相对而言的.是师生间借助语言进行信息传递和反馈的手段和方式.是对话主体在心灵上相互回应和融合。这种理念的确立,让对话、交流、沟通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标志着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训诲——驯化型”和“传授——训练型”正逐渐向现代语文教学的“对话——生成型”转变。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想真正实现对话,笔者以为必须遵循以下三原则。  相似文献   

6.
一、对话式教学的含义对话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借助有意义的交流,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中生成发现的问题,以增进教学主体间的理解,提升师生教学生活质量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1 问题的提出学习与发展是当今教育的主题 ,“独白式”的课堂教学已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与要求。现在的课堂应是一个互相“对话式”的课堂 ,“对话的过程即是主体之间在经验共享中的相互造就过程” ,这就要求课堂教学鼓励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发展一种“对话”关系 ,在教学中进行知识、情感的相互碰撞与启发。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摆脱了“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育者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以实现学生积极地学 ,主动地学 ,让…  相似文献   

8.
“事件和结构性问题”的教学设计旨在将文本知识转化为师生行动,建构教学事件是教学设计的常用策略,通过事件产生问题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展开师生、生生对话与互动,生成充满活力、生机盎然的课堂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对话”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那么,什么是对话呢?简要地说,它是一种充分、平等、饱含感情的相互沟通,它是突破传统、单向、一元的教学模式,追求“民主、平等、合作、互动、交往、生成”的教学过程。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对话”理念及形式的引进,带来了语文教学的一场革命。我们应该如何应用好“对话”这一策略,这还需要从对话教学的要素说开去。  相似文献   

10.
对话教学指的是以言语为基本形式,通过师生之间的自由言说、评议、讨论、质疑等形式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种现代教学观指导下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中.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教学内容”,实现了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促使学生的学习在积极主动对话与合作中达到知识生成,从而使言语的交往沟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下是我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方式的一些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机械基础实验是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根据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索应用信息技术、TRIZ工具、开放项目、激励机制及创新大赛等手段,构建开放式实验教学环境,旨在强化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对话教学的模式与策略探析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与传统的灌输填鸭式教学相反 ,对话教学可使命题语言不断更新 ,符号系统重新建构。这一过程是在师生间心理机制的交互作用下 ,借助对话表征方式并依附于一定的理性模式而实现的。通过对对话教学心理机制的剖析 ,表征方式的阐述和关联要素的分析 ,可以建构对话教学的理性模式 ,设计对话教学的教学策略 ,在实践中突显对话教学的地位与成效  相似文献   

13.
案例教学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学生之间的高质量对话,如何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案例教学评估的过程是实现案例教学目标的关键。基于绩效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流程设计,运用形成性评价的概念框架,开发两层次案例教学形成性评价体系,旨在促进学生掌握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解决绩效管理情境问题的能力,同时为经管类专业课的案例教学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法学多媒体教学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怎样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却需要每位任课教师从教学的微观层面进行仔细地调研分析和精心设计。法律逻辑学多媒体教学情况自我反馈问卷调查,是在任课教师的策划和组织下,由学生完成的一项教学活动。重点论述了对法律逻辑学多媒体教学所做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对话教学是指师生双方平等交流自己探究问题、激发群体智慧的过程。基础课采用对话教学法,吻合学生修身过程,促使学生"崇其师而信其道",实现其教育目标。基础课对话教学可以分为观点辨析、材料理解、案例分析三种类型。教师要概述本章理论,为专题对话铺垫;灵活调控对话,促进学生自主交流;总结对话过程,提升对话效果。要注意创设良好的对话环境,选择一个合适话题,建立科学的对话成绩考评制度。  相似文献   

16.
教师有效开展课堂对话式教学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式教学给今天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我们必须充分理解它的真正内涵,积极应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使师生间的对话走向深远,使课堂教学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组织理论使人们突破了牛顿机械论封闭系统观点,系统开放由存在到发展的演变规律,具有普遍的方法论的意义。自组织理论对高校教学设计具有重要启示:高校教学设计系统成为耗散结构系统;有效地利用涨落使高校教学设计达到有序;充分利用协同和竞争使高校教学设计成为自组织过程。对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设计效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话,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表现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为了更好理解和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文章围绕语文教学对话的特征、语文教学对话的意义、语文教学对话的策略三个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社会性软件的存在使教学过程与学习资源建设产生了深刻变化,社会性软件可以创建新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增强教学平台的开放性,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自身教学技能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持,使教学与学习在空间和时间上得到了拓展,教与学的过程和学习资源得到了优化,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参与营造平等协商的对话环境、营造科学管理知识的氛围等策略,使得社会性软件的教学功能最大化。从而深化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教师从业技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模拟对话式远程教材的设计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远程教育教师与学生的时空分离使教材成为学生所依赖的主要学习资源。从理论上说,远程教材是学习支持的第一因素,应该是一个“教学包”,具有“教师”的作用,体现引导式模拟对话功能。相关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显示了学习对远程教材编制设计的特别要求。电大五年制高职教材《电子技术基础》的编制就是在教材中引入模拟对话元素进行设计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