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德树人和学科育人”与数学教学紧密相连.“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已成为当下很多教师的困扰之一.文章以“图形的旋转”教学为例,着重抓住问题设计、环节设计和小结设计阐述德育渗透,为数学教学落实学科德育做出了尝试性探索.  相似文献   

2.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是依据当今初中生心理健康、伦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需要进行修订的,凸显德育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它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教材编排、评价方式等方面都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并从各个层面指明了思品教学改革的方向,敦促思品课堂发生根本性变革,这无疑引发思品作业的“变脸”。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思品作业设计及评价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做法。  相似文献   

3.
开放式实验环境下的实验项目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ERP软件应用课程为背景,探讨开放性实验环境下的实验项目管理,包括实验项目体系的构建、实验项目的实施、评价与归集.根据课程知识体系构建的实验项目体系结合了常规性实验模式和开放式实验模式的优势,由“分模块基础实验”、“大模块综合实验”、“课程综合实验”构成一个层次递进的体系结构.在项目实施中,要求学生提交项目设计报告和项目实施报告.老师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价,最后将实验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归集,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丰富资料.  相似文献   

4.
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次设计教学目标,帮助高职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围绕“四有”育人主题整合教学内容;实施“理论+实践”专题项目教学途径等,这是适应教育类型、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等特点要求,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进行高等职业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用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和实践观来指导教学研究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5.
一、当前“两课”教育的现状与原因(一)当前“两课”教育的现状1.高校“两课”教育坚持了培养高度政治方向和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方向,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主义’教育以及政治方向、立场、信念”为内容的德育教育方针的规定性内容和德育理念。但是,我国大学的现实德育教育,长期以来只重视了总体目标的说教,而忽略了德育目标的层次性。表现在“两课”教育的教学目标上,割裂式的各门课程教学难免产生各自的教学目标,缺乏统一的德育教学目标,2.高校“两课”教育从“马克思主义就是要灌输”的观点出发,教…  相似文献   

6.
交往式德育模式是以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为基础,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平等交流为价值导向,用交往行为理论来建构理想的德育交往活动.交往式德育模式在教学中的实施原则包括平等交往原则、关注生活世界和开放原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运用交往式德育模式存在的难点为:传统课程意识的制约,教育者的角色承担意识有待提高,大班教学制考验教师的场城控制能力.鉴于此,应当加大对德育课程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强化教育者的角色承担意识,实行“分组讨论”教学.  相似文献   

7.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是依据当今初中生心理健康、伦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需要进行修订的,凸显德育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它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教材编排、评价方式等方面都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并从各个层面指明了思品教学改革的方向,敦促思品课堂发生根本性变革,这无疑引发思品作业的"变脸".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思品作业设计及评价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做法.  相似文献   

8.
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结合同济大学的特点,对道路工程方向(包括土木工程、交通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等中的道路工程方向)中所需的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实验组织方法等进行探讨.围绕道路工程材料与结构,覆盖设计、施工、管理等过程,分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设计了10项实验项目,共52项具体实验内容.实验内容再分为演示性实验、体验性实验和操作性实验进行组织实施.明确了实验组织中的硬件、软件、组织方式、资料管理等的要求.从而为面向卓越计划的道路工程本科实验教学提供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通用技术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发现通用技术学科的德育价值,进行学科德育要素设计是落实通用技术课程学科德育的前提.以苏教版必修教材为例,通用技术教学中实施学科德育的策略包括:挖掘通用技术学科中的德育要素,构建通用技术学科"5+X"德育范畴;实施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教学,设计系列挑战性任务;提升通用技术教师德育素养,发挥教师德育价值等.教师应在教学中从单元教学、课时教学、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科学设计德育要素,实现学科教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0.
结合“C51应用技术”实际的教学情况,设计了一种适合学生学习和创新项目开发的便携式实验板.实验板以STC12C5A60S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设计了外围接口电路模块.该实验板系统涵盖了“C51应用技术”学习实验过程中涉及的全部内容,可以有效地提高“C51应用技术”教学效率.该实验板引出了STC12C5A60S2所有I/O口,除用于本课程实验外,还可以使其作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项目设计等方面的通用开发板.课堂实践证明,本便携式实验板配合教学使用,可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实现项目化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加强高校德育,完善德育实践,重要的是转变现行的德育观念。在德育工作中遵循心理学原则,可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遵循人的心理行为发展变化规律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大学生将外在要求变为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2.
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与结构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娟 《高教论坛》2012,(8):125-128
隐性职业素质也即职业素养,包括人需要在较长时间范围内通过内在与外在环境共同作用得以形成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职业素质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职业素养培养是高等教育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应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方针为基础,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职业道德培养。同时,还应重点培养以职业价值观为表现之一的职业意识培养以及职业道德在具体工作中深入体现的职业态度培养。  相似文献   

13.
体验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在高校德育教学中普遍缺失。由于体验学习实现了"知"、"情"、"行"的统一,营造了利于个体品德生成的氛围,丰富了教学形式与手段,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它在德育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4.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德育过程。研究性学习承担着德育任务,具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传统学校德育的封闭性与局限性,拓宽德育的渠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团结协作、不畏艰辛、刻苦钻研的进取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价值的认识和对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化学实验的创新教育功能表现在,化学实验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化学实验之所以在创新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发挥重要功能,其深层原因根植于化学实验的本质特征之中,或说这是由化学实验的特点所决定的。与创新教育功能相关的化学实验突出的特点主要有:化学实验可以简化、纯化和强化研究对象,化学实验既具有可模拟性又具有可重复性等。  相似文献   

16.
德育测评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修养、学习态度作风、组织纪律观念等几个方面。德育表现关系到学校教育能否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特殊地位,所以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不与其他测评结果简单相加,而应该靠相乘来反映与其他测评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人的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终极目的"。人格尊重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话题,实现人格的健康发展是人类几千年来的美好追求。学生人格的形成发展要靠环境的熏陶,潜移默化的感染。教师的敬业、热情、平等的态度,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8.
当前,高校的研究生德育工作存在着德育目标脱离生活时代、德育内容远离日常生活、德育工作忽视主体意识等问题.隐性德育具有取向生活性、方式潜隐性、规范非强制性等特点,与研究生的个体和群体特征具有相当的契合度.隐性德育可以消除研究生的逆反心理,发挥灵活调教的作用,使德育工作更具亲和力,德育效果更持久.强调隐性德育并不是否定或丢弃显性德育,而是在非大是大非以及研究生群体日益复杂特殊的情况下,隐性德育应该成为研究生德育的重要途径乃至主导途径.  相似文献   

19.
改进和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好青少年德育工作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抓好青少年德育工作,关键是要求真、求是、科学实践。要选准实施德育的最佳时期,注重养成教育,树立正确的大德育观,建立开放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机制,落实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20.
体育课是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组成的。显性课程旨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其基本技术、技能,而隐性课程则对学生的品质、习惯、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挖掘隐含在体育课中的德育和美育等其他教育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有助于显性课程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