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教学新思维 物理学是一门极富创新内涵的学科,物理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分析能力外,还应该积极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初中物理课作为中学生学习物理学的起始课程,更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一、教师要更新观念,不断创新教师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已经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学生刚接触这门课程,学习目的和动机不很明确,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加上中招…  相似文献   

2.
以案例分析引入的教学模式是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从而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企业工程管理课程如何选择案例、如何对实践案例进行教学分析,在课程学习中提高我校学生食品企业工程质量管理课程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水平,推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3.
针对大学生在实施创新项目中遇到的问题,研究了大学生创新训练通识教育选修课建设理念,不是单纯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而是向学生传递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让学生通过基础理论和知识的训练,培养逻辑推理、思维论证能力,使学生能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具备解决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介绍了大学生创新训练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方案、课程内容和结构安排,制定了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及培养策略方案,由引导学生"兴趣驱动"激发创新热情到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精神,从而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实践证明,通过大学生创新训练课程学习,学生在创新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对外交流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  相似文献   

4.
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化工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化工专业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应该以专业特点为切入点,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建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以激励机制为手段,立足于化工专业的专业课程和实验课程,因材施教,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培养化工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双创背景下的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不仅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更要从深层次把握和思考高等教育的目标和功能,实现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反思高校课程教育可见,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亟待改变唯分数论的目标导向,明晰以创新精神培养为宗旨的教学理念,扭转刻板的教学传统,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精讲基础知识和执导课堂,学生创造内容、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教育评估方式,注重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知识能力运用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体现在要求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研究与创新密切相关,没有研究就不可能有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重视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  相似文献   

7.
《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是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两门专业必修课,也是该专业大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热工类课程。该课程具有知识丰富、专业性强、课时多等特点。在《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教学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环。本文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对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及地区积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以创业代替就业,是每个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通信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作为本专业创新创业系列课程的重要一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上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文章针对通信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从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手段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该课程重点以通信工程专业知识为基础,使用更细致的方式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本专业的知识在本专业的领域进行创新和创业,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内的创新及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9.
电类专业低年级大学生创新实践的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引导电类低年级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电类专业低年级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引导,应注重宽口径、厚基础的通识教育思想原则,“软硬并重”;应对低年级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育,开设实践性课程,对学生选择实践项目、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以及培养工程素质等方面进行引导;应尊重个性,宽容失败,培养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掌握情况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大学数学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作为大学数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高效利用网络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并充分利用互联网作为课堂资源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完善教学方法,从而运用创新型教学模式培养综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三创"人才培养中,工科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等环节中应如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并建立良好的职业精神。文章中还提出和分析了一些可采用的具体做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河海大学应用物理专业开设的《太阳能电池》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了阐述,实践表明,该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促进应用物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高等师范院校生物专业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现实途径。提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必须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对于生物专业而言就是要紧紧抓住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三个关键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4.
对于学生来说,创新学习精神、创新学习意识、创新学习思维、创新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培养与形成,离不开教师的教学与指导,课堂教学仍然是学生创新学习的主渠道。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探索出了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出了创新学习课堂教学特点。除在学科教学渗透创新学习“四为主”的教学思想以外,课题组还从实验学校和实验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教学规律,在实验班开设了“创新学习指导”课程,编辑出版了《小学生创新学习指导》和《初中生创新学习指导》两册学生实验用书。 一、创新学习指导课程的特点。 创新学习指导课程是根据创新学习…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赋予了教师新的使命。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在具有教书育人责任感的同时,还应具有为时代培养全而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紧迫感。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见,创新已成为当前及以后长时期教育的重要使命。作为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不断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高校实验室作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开拓素质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专业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从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和特点出发,分析了这种教学模式在大学生专业精神和专业素质培养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如何有效利用实验室提供的服务和便利,在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培养方面做出更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培养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也是一项光荣和艰巨的任务。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物理课程作为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文化基础课程,根据专业的不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要求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训练  相似文献   

18.
运用研究性教学是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特征,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必然选择。《植物学》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学习方法的形成、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课程教学成效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作者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讨论与交流、案例讲解、答疑和点评、总结与强调、论文评阅等步骤精心设计了研究性教学过程,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设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探究式教学时要秉承适度原则、可操作原则及引发兴趣原则。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大学物理一门重要的基础教育课,可以为学生今后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可以对学生的创新思想与探索精神进行培养。探究式教学不但可以为学生传授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时完善独立学习能力,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完善学分制管理促进学生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分制是用学分来衡量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数量、质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管理的本质是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允许学生提前或延长修业年限.同时还允许学生在专业选择、课程选择和学习方式选择上有较多的自主性.高职高专院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生产第一线实用型人才,必须进一步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高职高专教学中实行学分制管理模式,既适应了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我国教育体制逐渐适应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