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及其著作先后在日本和中国传播开来。马克思主义在日本传播的中,日本逐渐正确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唯物史观的指导准则,展开了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而日本对马克思主义及其著作的介绍、研究、翻译,则深刻影响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日本成为中国引介马克思主义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是早期共产党人选择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型代表。1920-1922年建党前后,李大钊独自编译、撰写马克思主义相关文本45篇,这些文本呈现出李大钊选择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在对社会主义学说的评介与鉴别中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在对欧美社会主义文献的引介与编译中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理认知,在对现实问题的针对性分析与研讨中开启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运用,但历史条件的限制使其在建党前后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与不足。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真实意义与未来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后现代理念在当代中国的过量引介,现代马克思主义已悄然发生了后现代转向。它的突然崛起曾使学届不少同仁对之充满感激之情并将之视作我们当然的“同道者”。但是,由于它在马克思主义框架中的广泛播撒,在彰显马克思主义当代意义的同时又暗中执行着一种在非常有限的意义上对之所作的有距离的肯认,而且是对之“解构策略的一种运用”。因而关于“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如何可能”这一问题的解答就显得异常棘手,对之持简单的拒斥抑或盲目乐观的拥抱立场,皆非明智之举,惟有培植“中国化”的时代立场,才能确立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合法性根基,推进其民族化进程,并完成向马克思主义本性的真正复归。  相似文献   

4.
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理论前提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保证.在当代中国,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划清界限,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工作,深入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自觉抵制错误思想影响;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2009年6月13日至15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部第一次全体会议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教育部社科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部分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和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21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级学科点负责人等7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6.
李建勇 《天中学刊》2009,24(6):18-2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的一种理论品格.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防止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变成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应把严肃的科学理论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形成、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建设尚处在初始阶段,必须十分明确其研究的领域和边界,正确处理好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相关二级学科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哲学因子的过量引介无疑加速了当代哲学精神生产的品质趋下和整个哲学形态的另类转型,使其阐释能力及有效性均面临挑战与质疑,并带来了自身的意义低迷和科学化危机。面对这种尴尬处境:一是必须探讨马克思哲学创新发展的学理依据与路径选择;二是必须在基本立场、基本原则上切当处置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哲学的相容相生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化合一"而非"马克思哲学的后学化"抑或"后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化",才能积极捍卫当代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并在人民大众的心目中确立起切当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9.
刘玲 《华章》2009,(19)
思奇一生坚定的信仰、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研究这样一位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历史人物的马克思主义观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超 《华章》2010,(2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伴随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之中,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们强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在以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吸取经验,以更好的促进我们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教学论从来就没有标识自身性质和样式的标准范本,教学论的本性只能存在于各种教学论的差异性、变化性和个性化之中,而不存在于任何人对教学论的任一抽象定义之中。历史上的教学论从来都是富有个性的。教学论如果丢掉自我,失去个性,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教学论的创造性,没有了创造性,也就妄谈教学论的价值了。作为一门学问,教学论要提供知识,更应该提供思想。所以,教学论并非求器之术,而是悟道之学、践履之学。  相似文献   

12.
试析当代中国课程理论的失语现象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当代中国课程理论的“失语”状态表现为课程理论陷入本土传统的虚无状态,中国课程理论在世界甚至在中国的课程界都没有应有的说话权力,同时课程理论的“曲高和寡”及各种条件的不具备也使它在课程实践中发挥不出它应有的作用。因此,当代中国的课程理论应该在与西方课程理论进行对话的同时,对中国传统课程理论话语进行激活和扬弃,从而确立自己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研究是在女性主义运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跨越了诸多学科,吸收了各学科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笔者着重讨论在社会理论视阈中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女性主义理论通过与社会理论的对话,从中吸收理论资源并且给主流社会理论提供了性别的视角;除此之外,女性主义理论重点放在对传统社会理论的男权主义扣性别盲点的批判上面,它表达了女性主义理论的立场和个性。新近的女性主义理论开辟出一系列新的研究领域,这些话题已经得到了主流社会理论的关注和认可,拓宽了主流社会理论的研究领域。女性主义理论以其明确的问题意识、尖锐的批判锋芒和坚韧的实践精神,不仅改变着女性自身的命运,同时也弥补了传统社会理论中的性别盲点,拓展了其理论空间,表现出独特的革新力量和鲜明的理论个性。  相似文献   

14.
实践教学论是与理论教学论相对的教学理论 ,所谓理论教学论是指以教学理论为研究对象的教学论 ,其实质是一种教学理论的再研究 ,是一种书斋文献式的研究。而实践教学论是指以教学生活本身为研究对象的教学论 ,其实质是一种教学研究 ,是一种深入“课堂田野”的实践研究。实践教学论的提出与完善动摇了传统主流的理论教学论“一枝独秀”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近30年来,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理论在中国研究如火如荼。通过博士论文研究对比发现,其理论思想来源、解构策略、性质判定以及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但总体上研究中存在着"炒冷饭"特点,重复现象严重,且对其理论本身认知方面存在着巨大反差。随着文献译介工作的进展,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研究在重新认识解构主义及其理论性质、其理论与犹太文化之关系、德里达伦理学思想以及文学伦理学批评等方面都潜存着研究增长点。  相似文献   

16.
实践教学论:回归课堂生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践教学论是与理论教学论相对的教学理论,所谓理论教学论是指以教学理论为研究对象的教学论,其实质是一种教学理论的再研究,是一种书斋文献式的研究。而实践教学论是指以教学生活本身为研究对象的教学论,其实质是一种教学研究,是一种深入“课堂田野”的实践研究。实践教学论正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主流教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柏拉图的诗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理式"论基础之上的,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思想则是建立在他的"四因"说(特别是其中的"形式"因)基础之上的。本文比较深入地分析了柏拉图"理式"论的来源及其在诗学思想方面的矛盾性,阐释了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在其希腊艺术理论中的具体运用,辨识了理式论与四因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理论概念的明晰化,可以发现,科学在理论形态上存在着冲突与协调的合理性进化机制。这表现为,在集合理论与其构成理论之间,在工作理论和超理论与其例示理论之间存在着对称性的冲突与协调关系。冲突与协调意指理论比较中的两种相对优劣的关系状态。理论的进化是在理论的比较和竞争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学规划的对偶理论中,函数及其共轭函数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二者的关系,我们可以把涉及某一函数的问题转化为与其共轭函数有关的对偶问题加以解决.有关凸函数及其共轭函数的理论,在文献[3]中有较为详尽的论述,本文着重介绍凹函数及其共轭函数的相关理论,这些理论在对偶凸规划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机的日益成熟,我国教育正在酝酿大的改革。这必然要求教育理论研究上的突破。教育产业论在这一背景下脱颖而出,却也引来了前所未有的争议。众多专家学纷纷参加对“教育是不是产业”、“教育产业的进程”等问题的讨论,可谓仁见仁、智见智。本从教育产业的内涵及特征、教育产业的起源和发展论、教育产业的效益论和利益论等角度,对教育产业的立论依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