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夕阳西下。看衰草连天。游子问:家在何处?大漠荒芜.看黄沙飞舞。浪者问:路在何方?浪花滔滔.看大江东去。诗人问:我在哪里?“问”是生活中、生命中最常出现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问天问地。问古问今,生命因“问”而精彩。  相似文献   

2.
屈原“离骚”本义应该是“出离愤怒”,而不是其它。“出离愤怒”的根本原因是“哀民生之多艰”和自己拥有“明于治乱”之才而不得施展。透视屈原之死及其历史评价,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生命观价值取向存在的偏失。作为特定时期的历史人物,屈原应该定位于“伟大的诗人”,不应该定位于“伟大的爱国诗人”。  相似文献   

3.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这样两句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初读让人生疑:诗人那时52岁,在当时已算是进入晚年,哪里还有“青春”可言?仔细揣摩便知:此“青春”非今“青春”,当指美好的春天;两句诗的意思是,白天放声高歌还要开怀畅饮,春天美景正好和我作伴回乡。  相似文献   

4.
王绩“古意”非泛泛的“托古喻今”,而是诗人借竹、龟、松、凤、桂的兴衰命运,兴寄对生命个体有限性的忧思和对自我生命存有的独特反思,寄托深远,颇有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王绩“古意”非泛泛的“托古喻今”,而是诗人借竹、龟、松、凤、桂的兴衰命运,兴寄对生命个体有限性的忧思和对自我生命存有的独特反思,寄托深远,颇有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从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及其创作角度来看他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认为“有我之境”体现了他的悲观思想而反映为忧患与伤感之情,“无我之境”则是王氏渴望超脱“有我”之苦楚,进入一种“无欲”“无我”“天人合一”之境界。这两种境界是王国维集诗人与哲学气质于一身的体现,也正反映了他的两种不同的思索宇宙人生之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诗人余光中以一首《乡愁》登陆,蜚声华夏,“乡愁诗人”不胫而走。纵观他的全部诗作,可发现一个始终贯穿于他不同时期诗作的情结——“乡愁”。剖开此情结,我们就会看到如诗人所说的情结内涵:“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具体地说.余诗“乡愁情结”的内涵.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七月诗派重要成员牛汉,在文学失落的历史空间重新找回诗性。“文革”时期牛汉的诗歌创作,具有相当独特的意义,它们不仅凝结了他本人的命运与痛苦,表达了特定年代诗人的精神世界,而且还代表了牛汉诗艺历程中富有转折意义的重要阶段。牛汉的“文革”诗作,从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出发,将最大的精神关切置放于生命本身,体现为生命的冻结与囚禁的困厄意识,以生命的体验去寻求艺术的创造,这是牛汉区别于其他诗人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9.
邱新荣的诗歌对民族历史的“新编”和“重述”,体现出了诗人对历史判断的价值观的重构。其诗歌既在民族共同的情感认知中,凸显出“我们”对历史意象和历史物象品评的诗意性的正面强化。同时又凸显出了“我”的以人性化和解构化为价值准则的对历史的生命观照和个体关怀,并在历史演进与人文关怀、民族价值与人道伦理的整合中,建构出了一种观照历史与个体的“个人化的民族伦理”的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10.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是著名诗人艾青的短诗名作《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两行,我尤其欣赏诗人选用这“嘶哑”一词。  相似文献   

11.
“著我”是清朝诗人袁枚《续诗品》三十二首中的一个题目。两个字概括了诗歌创作的一条极重要的原则。所谓“著我”,说通俗些,就是诗中要有“我”,也就是要有诗人独特的思想抱负、性情遭际、喜怒哀乐,一句话,就是要表现诗人自己。有人问:诗人不是应该做阶级的代言人吗?为什么这里要强调表现自己呢?是的,诗人要做阶级的代言人,但问题是如何去做?一种是把“我”深深地隐蔽起来,俨然以阶级的“全权代表”自居,就象清代诗人尤侗在《西堂杂俎》中说的:“有人于此,面  相似文献   

12.
丁霞 《宁夏教育》2010,(12):75-75
我的生命注定在耕耘中成长,忙忙碌碌中我经营着两个“菜园”,一个是事业的乐园,一个是温馨的家园。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超越”出发,以里尔克的《豹》和牛汉的《华南虎》为例,用“二次超越说”对“象征效应”作出自己的解释:第一次“超越”,诗人以自我的“生命意识”溶入“原型”创造具有“超越”原型意义的审美形象;第二次“超越”,读者以自我的“生命意识”溶入诗人的审美形象,作出具有创造性的“超越”原作的审美闸释。“象征效应”正是在对这“两次超越”的诗学阐释中展开,又是在这“两次”诗学阐释中“超越”。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诗歌是“进口”的产物,它和当时的思想文化界一样,“求新声于异邦” (鲁迅语 )。说到这里,一个问题就出来了,现代欧美不少诗人进行诗歌革命的时候,都要到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营养,中国现代诗歌学外国诗歌,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有“出口转内销”之嫌 ?中国现代诗歌为什么不直接从中国古代诗歌中寻求创新发展的动力 ?  要解答这个问题并不难。明清两代的诗人,他们继承传统不可谓不到家,但除了极个别诗人能称得上优秀之外,整整两代诗歌是平庸而低劣的。现代诗人再也不能重蹈覆辙,于是他们把眼光投向了海外。现代欧美诗人诗歌…  相似文献   

15.
在“十七年”诗歌中,“时间”成为诗人情感抒发的重要题旨以及结构诗歌的重要方式,“断裂”与“超越”是诗人时间意识的两个基本维度。“时间断裂”既与诗人内在的精神诉求有关,又与意识形态的有意引导密不可分;“时间超越”既培养了人们高度自觉和敏锐的时问意识,又使人被“异化”的时间所围困。  相似文献   

16.
在语言的长河中,“我”从不被人重视,因为“我”貌不惊人,是“短词小字”,但“我”在口语中使用频率却很高。见面时用“我”,分别时也用“我”,请人吃饭时还用“我”;形容有生命的东西用“我”,形容无生命的东西同样用“我”。总之“我”是被人们广泛运用在很多场合的一个词。  相似文献   

17.
纪捷 《语文知识》2008,(1):89-92
陈辉是现代文学史上值得一提的诗人,诗人善于从美好的事物、人物、景物中挖掘和提炼诗意,他把自然环境、战斗情景和生活场景的描绘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并进行细腻的刻画和由衷的赞美,但诗人的表达又是新鲜而独特的。他用纯真和热情构造自己的诗的世界,并逐渐形成了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孩子式的纯真和火辣辣的热情。纯真和热情构成了陈辉诗歌的两个元素。在这份纯真和热情之间,表现出的是诗人对生命意识,生命情感和生命价值的独特的认识和理解:“诗是我的生命,我的生命就是诗。”  相似文献   

18.
论白居易诗中“适”的意义——以诗语史的独立性为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白居易诗中“适”的意义,首先表现为对于生命的关切,是以安适、快适、于不适之中求适为其主要特征;另一方面,诗人不论是身处逆境,抑或身处顺境,始终以“适”作为向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以“适”调整心理平衡,这种“诗性的理念”可以说是儒释道三家某些思想要素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射  相似文献   

19.
“草圣”是对于草书家的美称,古代书法史上曾有过至少数十位“草圣”,而真正的草圣只有两位──张芝和张旭。唐人蔡希综依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草稾”一词给战国诗人屈原也戴上了“草圣”的桂冠.然而,他的根据是缺乏说服力的。本文旨在从草书的定义及“草稾”一词词义的历史演变两个方面着眼,批驳蔡氏之说,理清草书与“草稾”之间的错综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些历史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学生在学习这些历史时缺乏直观感和认同感,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学习这些历史有什么用?”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学生很难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将“古”和“今”联系起来,由“今”及“古”,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会觉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近得触手可及,从而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那么,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当如何将“古”和“今”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