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品德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人的品德形成于他的长期的伦理行为;他的伦理行为形成于他的道德意志;他的道德意志形成于他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感情;他的道德感情形成于他的道德认识:个人道德认识是伦理行为的心理指导、必要条件,是品德的指导因素、首要环节;个人道德情感是伦理行为的心理动因、必要条件,是品德的动力因素、决定性因素,是品德的基本环节;个人道德意志是伦理行为的心理过程、充分且必要条件,是品德的过程因素、最终环节。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品德心理形成的基础,历来多有争议。在我国,“唯智论”的观点,一直较为流行。不少论者认为,认识是基础,道德认识是其他各种心理因素的基础和前提。在实际工作中,“抽象说教”的倾向也屡见不鲜。事实上,从局部看,知、情、意等各种心理成分,确实不一定同时出现或同等重要,但从总体上说,它们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实践是心理、意识的基础,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易被忽视的问题。把这一观点具体到品德心理领域,可以认为,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体现社会要求和主体需要的实践活动,尤其是道德活动,才是品德心理发生发…  相似文献   

3.
试谈现代教育中的品德测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品德亦称思想品德,属于人格范畴,即在人格结构中,关于信念、世界观及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品德测验也是以一定的品德结构理论为指导的。 关于品德的结构理论较多。我国教育与心理学界一般认为,从心理要素来看,品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等;从个体行为表现来看,品德是人的需要、动机、行为及其效果的统一。此外,从品德的总体内容来看,它又是政治品质、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的统一;还可把品德分成道德基础、人格基础和性格基础等。 品德中的操行是人们共同遵守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对学校教育来说,大、中、小学的“学生守则”就是学生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所以对学生操行的评定,主要依据是学生守则及有关规定。 品德测验非常重要。它有如下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有知、情、意、行等心理成分。重视品德心理的形成与优化,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提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一、“知”的内化“知”的内化是指把对行为标准、道德规范等知识,转化为道德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能力等。(一)道德观念指的是人们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及执行它们意义的认识。这种认识不是停留在了解它们的意义和内容是什么,而是进入了对它们的承认、赞同、理解和接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多数教材和专著都认为品德心理的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这种所谓“四因素说”颇为流行。对于四者的关系,一种看法是“统一形成,难分主次”,“环环紧扣,不可厚此薄彼,也不可厚彼薄此”,即认为四者是平等并列关系;也有的认为“认识是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内部环境机制———内在转化及主体内在的矛盾运动1 内在转化。一个人思想政治品德的内在形成 ,一般要经历知、情、信、意、行五个要素的均衡发展 ,才能真正实现。但是 ,由认知到行为是不能直接转化的 ,其间还必须经过情、信、意三个思想政治品德的心理要素。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基本问题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如何转化为相应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问题。知 ,即思想政治品德认识 ,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规范的理解和领悟。它包括思想政治品德概念、思想政治品德判断以及世界观、人…  相似文献   

7.
罗洪兰 《当代电大》2002,(10):36-41
第七章 中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1 考核目标和要求1)了解 :中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特点与规律。2 )理解 :品德、道德的概念 ,品德的心理结构 ,中学生道德评价的发展趋势 ,中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和培养 ,中学生道德意志的培养 ,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3)掌握 :矫正过错行为的心理学策略。2 重点内容1)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2 )道德是一定社会要求人们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3)品德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4种成分。4 )中学生道德评价的发展趋势 …  相似文献   

8.
《小 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第二章“品德的结构(上)”、“第三章”品德的结构(下)”是全书的第二部分 ,也是重点部分。这部分教材主要包括六方面的内容 :一、品德结构的组成系统 ;二、品德教育过程的组成要素及其相关关系 ;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四、国内外有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研究的介绍 ;五、关于品德培养的一些心理学问题 ;六、学生社会道德个体化的相关知识。这六方面的知识注重把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理论上对品德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 ,揭示了…  相似文献   

9.
在人的活动中,知与行是两个基本的环节。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通常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使教育对象做到“知行合一”。然而,当前德育工作者普遍感到焦虑、无奈和痛心的恰恰是许多受教育者“知行不一”,甚至“知行脱节”。在中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是教育者时常遇到的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一种表现。本文拟就…  相似文献   

10.
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必须从孩子的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方面、从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方面和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这三方面进行。一、孩子的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道德认识是指有关道德品质方面的知识,其中包括道德观念和道德评价两个方面的因素。在幼儿阶段主要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初步道德评价能力。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能用正确的思想判断是非、好坏,就是获得了道德认识。这是形成孩子良好品德行为的基础。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内心体验。如对英雄人物的…  相似文献   

11.
品德心理理论认为,只有建立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产生良好的道德动机,也就是说“明理”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只有“明理”明得透,“激情”才能激得真,“导行”才能导得实。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出现的道德观点和道德概念大多浅显易懂。然而教师只是机械地传授,粗疏地讲解,仍然难以达到“明理”的目的。“明理”不是指简单的知晓,而是要透彻的领悟,要  相似文献   

12.
情绪在品德心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心理包括对情境的解释、道德判断、道德抉择和道德行为四个过程。情绪在品德心理形成过程中究竟起什么作用,这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情绪作用阶段论的看法是情绪参与品德心理的某个过程,主要是在道德判断或道德推理中起作用;情绪作用的整体观认为情绪参与品德心理的整个过程,在品德心理的四个过程中都发挥作用。作者在梳理这两类观点的基础上,审视了当代情绪研究的行为学和认知神经科学证据,并提出情绪作用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心理教育工作中有两个问题很突出 :一是很多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 ;一是很多教师认为心理教育工作高不可攀 ,只有专业人员才可以去做。这两个问题主要属于认识上的问题 ,必须端正。一、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代替心理教育学生的问题基本可划分为思想、政治、品德、心理四个问题。思想问题主要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问题 ;政治问题是阶级立场的问题 ;品德问题是道德规范、行为准则问题 ;而心理问题主要与神经系统活动有关 ,是人在适应环境、认识自我与世界、体验世界与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心活动与行为表…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德育的概念 在讲“德育”之前,笔者想先谈谈对“道德”的理解。有人说道德即规范,指外在于人的知识;有人说道德即德行,指内在于人的品德、品质(包括知、情、意、行等方面)。笔者认为要理解“道德”,首先得溯本追源,“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规律和规则,指外在规范,是未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德”本义为“得”,引申为“品德”“道德品质”,指内在规范,是已经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因此,所谓“道德”,是上述两方面的结合,它既包括外在于人的社会规范,也包括已经内化于人的德行。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道德心理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20年来,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道德生活和道德价值观念上的改变对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面对我国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如何培植他们的道德情感,提高他们的道德使命感,引发他们的向善之心,以完善其道德人格,这对于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优秀人才无疑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一个人的道德活动离不开知、情、意、慧四个方面。知,即道德认识,它是构建道德意识的智力因素,是形成人的品德的首要环节和基本因素;情,即道德情感,它是构建道德意识的心理动因,是形成人的品德的主要环节和决定因素;意,即道德意志,它是…  相似文献   

16.
在实验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人的内在素质(包括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需要在整个人生教育过程中完成。知识(包括基础理论、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大部分要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能力包括语言交流、表达、阅读、写作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和训练才能完成。就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而言,应该是“素质、知识、能力”并重的综合培养。因此,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注重思想素质的培养。思想素质的好坏在于品德。品德是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个体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是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经验结构,调节着人的社会行为;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如道德、法律等)约束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品德心理结构 品德心理结构如何?它包括哪些成分?有些著者认为它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数者。这种主要从心理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的方法似难以揭示品德心理的本质特点。 知、情、意,或认识与意向在品德心理中的地位作用如何?我国曾有人主张“统一形成,难分主  相似文献   

18.
新修订《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如果能把握住以下三个环节,将生动的品德认知行为与反映国内外经济、社会生活实际的时事新闻结合起来,就能扩大学生的品德认知视野,夯实学生的品德认识,从而有效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修养》是一门以道德品质教育为基本内容的课程。道德品质包括三个基本成份: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彼此联系,互相促进。正确的道德认识是产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基础,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是受道德认识调节和支配的,又深化道德认识。如何教好《青少年修养》这门课,我有三点建议: 讲清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在《青少年修养》教材中,有很多道德概念,如“修养”、“道德”、“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小团体主义”、“理想”、“幸福”、“善”、“恶”、“美”、“丑”、“诚实”、“谦虚”等等。讲清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形成良好的道德  相似文献   

20.
1.第一种道德结构观是从“三分法”、“二分法”、或“四分法”入手,把品德分成若干分。心理学界对心理现象长时期来坚持“三分法”。从官能心理学家沃尔夫提斯顿到哲学家、心理学家康德,终以“知”“情”“意”,即认知、情感、行为或意志被确定为心理结构的主要成分。按三分法去确定品德结构,就是把品德看成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