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王健崭 《江苏高教》2023,(9):114-120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加速跃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伴随着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全场景的数据采集和智能分析,人工智能从智能化教学场景打造、个性化学习资源供给、智慧化学生测评体系建设三个维度充分发挥其优势,促进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发展。但是,应系统审视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在"场景-资源-测评"三方面存在的技术风险,比如:智能化教学场景的滥用,对大学生数据隐私权的侵犯以及算法黑箱背后的数据依赖。面对这些问题,要加快人工智能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深度转化,实现智能化教学场景的合理运用、大学生学习数据的合理使用以及透明算法下价值对技术的主导,从而促进人工智能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人机协同的思政课教学新生态。  相似文献   

2.
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既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有效手段,也是智能思政发展的新趋势。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具有丰富实践样态、增强共情体验和赋能教学效果量化评价等应用优势,面临高成本制约、教师综合能力有待提高、技术宰制等现实境遇。为了纾困,可从遵循多方联合破解高成本难题、“三因”理念提升教师运用新技术的综合能力、技术祛魅增强学生价值观塑造效果等不同维度寻求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3.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背景下,推进数字智能技术融合驱动高校思政课深度学习的崭新样态,是解决思政课浅层学习难题、推动数字智能技术与思政课融合贯通、契合新时代大学生个性特点与成长发展需求的理性选择。数字智能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深度学习,呈现出大学生深度认知学习内容、深度参与学习过程、深度感悟学习情境的应然图景;但也要警惕技术赋能推进形式创新而对内容与价值有所忽视、技术过度依赖导致主体地位消解与情感互动弱化、数据过度采集与数据泄露滥用带来数据安全问题等实践困境。为此,需提升师生数字素养,解决本领恐慌问题;构建数字学习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加强数字技术规范,促进人机协同发展,持续优化高校思政课深度学习效能。  相似文献   

4.
李宁 《林区教学》2023,(8):22-26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关乎着高校思政课的发展方向,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与保障。CIPP模式基于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维度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展开系统化与动态化的评价,其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面临的教学评价地位的弱化、评价主体的单一化与评价方式的静态化等实践困境制约着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为此,基于CIPP模式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实践困境的突破路径需要立足于背景、输入、过程与成果四个环节,着重从教学环境评价、教学资源分配评价、教学育人过程与教学育人成效展开,进而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在具身认知理论的启发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当重视学生身体的参与及身体与环境的交互,强调身心交融的具身体验,然而在过往教学实践中,却陷入重技术而忽略学生体知等“去身体化”的误区,由此反映具身化策略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这就迫切需要以具身认知为理论支撑,分析高校思政课开展虚拟仿真教学实践的具身性特征,并从情境创设、资源利用、信息转化等方面把握其中的作用逻辑,从而探索出高校思政课教学在“遵循具身规律、搭建动态场景、开展空间实训”中的未来进路。  相似文献   

6.
依托智能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运用多维数据研判学情,依据学情推进校企深度融合,设置“岗课赛证融通、思政贯穿”的教学内容;优化问题引领、任务驱动的螺旋进阶教学设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解决教学重难点,探索多元多维智能课程评价教学改革思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给高校思政课教师带来重大机遇和巨大挑战。AI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深刻改变高等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形态,使师生关系民主化、人机关系交互化、教学形态智能化。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和定位面临重塑。在AI时代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师素养提升的重点是培训教师掌握赋能教育的智能技术,难点是创新人机协同建构“智能+思政课教学”,目标是以知识重构坚定价值赋予。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主动迎接“智能+思政课”的挑战,以圆满完成新时代赋予的立德树人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8.
思政课沉浸式教学是通过打造沉浸式的叙事场域,引导学生主体性参与和沉浸式体验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式有助于切实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体验感和主体性,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在技术层面上,人工智能可驱动思政课内容的可视化、场景的在场感、氛围的强交互以及过程的无边界,从而为思政课沉浸式教学提供有力支撑。在实施路径上,推动人工智能从外部辅助性工具走向深度嵌入思政课教学要素系统之中,通过助力教学内容的可视化、教学场景的在场感、教学氛围的强交互以及教学过程的全天候,打造思政课沉浸式教学新图景,最大程度让学生融入沉浸式的学习场景,引领学生在感悟、体验和领悟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学理与哲理,推动思政课在与学生同频共振中更好发挥思想引领与价值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9.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从教学实施层面来看实际上是要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个关键因素的一体化。针对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层次不清、衔接不畅,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倒置脱节,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和融合性,教学评价静态化和一元化等问题,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着力使教学目标体现阶段性与整体性、教学内容展现层次性与连贯性、教学方法呈现契合性与整合性、教学评价实现动态化与多元化。  相似文献   

10.
帮助新时代青年面对和适应不确定、不可预测的未来,是高校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面临的共同课题.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应相互融合、协同育人.基于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协同育人而形成的思政课五步教学法,综合运用连接、呈现、体验、反思、应用等教学活动,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人生化导向、故事化讲授、合作式学习、游戏化教学、智能型助教"新教学范式,可以实现有趣、有效、有用的思政课教学.  相似文献   

11.
思政课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全面性整体性工程,要运用系统思维,形成思政课与相关课程相互协同、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在管理层面,要统筹规划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学校教育工作等的关系;在师资方面,要突破学段界限,形成有利于教师便利交流的工作办法;在课程方面,要促进资源共享;在评价方面,要建立课程评价的衔接性框架。  相似文献   

12.
吴军 《教书育人》2023,(24):87-91
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既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益尝试,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重要变革。通过对当前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教学对象客体化以及教学理念智育化等困境的反思,提出在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及实现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推进案例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反馈三个维度来探究。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以智能算法精准聚焦大学生学情、以“代具”外包大量重复性教学工作并赋能“创新型”思政课教师、助力教学评价以推进“教”与“学”的共生发展,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向高质量发展进程。然而在具体实践中,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尚不成熟,加上思政课教师对AI存在某种认知偏差,致使大学生学习浅层化加剧、思政课教师“教书”与“育人”角色混乱,人工智能管理的数据风险又影响了数据对协同育人的价值创造。因此,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要求思政课教师牢牢抓住自身的教学主导权,在提升智能素养水平的同时挖掘“人机协同”教学潜力;高校要设立人工智能管理思政课教学支持中心以解决数据风险;思政课教师要构建双师行动者关系网络以落实“人机协同”,以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立体化、复合化的教学需求。  相似文献   

14.
为了发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转变传统认识,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从思政课教师队伍师资力量、专业素养、制度体系、评价机制等方面研究,提出要加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加强顶层规划,优化队伍结构,完善管理制度、优化评价机制,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持续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思政课一体化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在数智化时代,思政课一体化表现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与思政课主体、客体、内容、形式、载体等要素的融合发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思政课一体化将面临数智化时代的先进性使教学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开放性使传统授课模式亟待创新、虚拟性使学生价值观念亟待更正的现实问题,所以数智化时代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要多方合力完善基础设施、多维视角创新教学方式、多条渠道构筑思想引领体系。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的来源、内涵、特点、核心思想及其表现,借鉴OBE的“投入和产出”“反向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学论教”“回头看”思想开展思政课教学探讨研究,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具体设计为:闭环研究,考虑投入与产出配置,设计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反向设计,反思思政课教学效果,梳理完善培养思路;以学生为中心,拓展思政课教学模式,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以学论教,拓宽思政课教学方法,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回头看,建立思政课评价综合反馈机制,优化学习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17.
智能思政是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新兴事物,智能技术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创设新场景、提供新手段的同时,其可能引发的伦理风险也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智能思政伦理风险的生成是内生性逻辑、功能性逻辑和应用性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伦理关系失衡、伦理价值失序、伦理行为失当和伦理规范失控等方面。为确保智能思政健康发展,需要从价值引领机制、协同治理机制、法规约束机制、素养培育机制和监测评估机制等维度出发,做好智能思政伦理风险的整体性防控。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思政课考试方法改革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思政课考试方法的改革,推动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师的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不断提高.改革后思政课考试方法主要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研究性学习考核、实践性综合测评考核进行.思政课考试方法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即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关系、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的相互关系、思政课改革与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改革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李涵 《江苏高教》2023,(6):102-108
长期以来,如何评价思政课的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是否真信真行等,一直是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痛点和难点。“循证评价系统”以内置的思政课评价体系为标准、利用循证科学的方法对数智系统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比较,全方位、立体化地评价教学过程和效果,可有效地化解思政课教学评价的顽瘴痼疾,实现增值评价。但“循证评价系统”在研发与运行中也面临一些挑战:育人主体评价理念与责任意识欠缺,系统研发与治理能力滞后,思政工作体系沟通与协同困难等。因而需从责任感教育、研发与治理能力培育和组织纵横协同入手,加速思政课教学评价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20.
思政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思政教育要培养的是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这就是思政课的定位和目的。学校在开展思政教育上要突破内容选择、方法运用、巩固成果等难点,真正把思政课上好,上精彩,上到点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