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言文的学习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许多难关。如何突破阅读中的难关,迅速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这就需要掌握一种省时、简易、科学的方法来突破难点,举一反三。前人培养阅读古文能力的方法是熟读成诵,在熟读成诵中  相似文献   

2.
诵读,即熟读成诵,是前人甚为看重的读书方法。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  相似文献   

3.
“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而积累主要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读得越好,说明学生理解得越深透,并受到感染,如同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情境,走进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为自己的活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因此语文教学最下工夫的应该是把课本读进去,并读出来,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地,让学生体味语言魅力,丰富个性感悟。  相似文献   

4.
记忆是对经验过的事物能够记住,并能在以后再现(或回忆),或在它重新呈现时能再认识的过程。记忆能力,在阅读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通过信息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使人的智能产生飞跃。如果缺乏记忆能力,那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和价值。记忆,是衡量阅读能力高低尺度之一。我国古代就十分重视记忆。唐代就有“专于记诵”的贴经、墨经。宋代朱熹提出:“熟读精思”的学习理论,他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子语类大全》)清代往往采用的是“每大段内…  相似文献   

5.
闫虎 《教学随笔》2016,(3):155-155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如何进行深入的对话呢?我认为熟读是课堂深入对话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熟读了课文,才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才能深入地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6.
“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而积累主要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读得越好,说明学生理解得越深透,并受到感染,如同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情境,走进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为自己的活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因此语文教学最下工夫的应该是把课本读进去,并读出来,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地,让学生体味语言魅力,丰富个性感悟。  相似文献   

7.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要经历从初读到细读、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过程。要真正把课文读懂,具体落实到教学上就要潜心会文。加强细读,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慧心、好深思的细读者,使之与课文融为一体,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展开细读呢?  相似文献   

8.
吕玲 《课外阅读》2011,(12):120-120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阅读教学从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数学教学也搞起了阅读有些令人费解。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数学学习也是这样。学习一个概念,研究一个公式的推导,弄懂一个性质、定理,思考一道应用题的解题过程,首要的是要了解教材的内容范围,  相似文献   

9.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是古人对于朗读的意义和作用的精辟的见解。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整体感知具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学家苏东坡曰:“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尔自知。”理学家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陈沣主张用“读”、“思”、“理”、“贯”、“发明”、“辨难”、“排击”来阐明一本书的阅读过程。由此可见,诸多前贤均将“读”置于第一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似乎成为古今知识分子和识文断字之辈墨守的一条“陈规”。  相似文献   

11.
《新作文》2007,(3)
思想·大境界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熹作文是语文学习四要素听、说、读、写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心灵的释放和对真假、善恶、美丑的取舍。作文其实就是做人,在写文章中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展示学生的人格魅力,才是作  相似文献   

12.
文本抄读法     
吴永福 《阅读与鉴赏》2010,(4):57-57,50
关于文本阅读.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叉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理,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读一件书,须心心念念只在这书上,令彻头彻尾,读教精熟”。如此等等,在朱子读书法中是反复强调的。文本阅读中不管朗读还是默读,都要达到熟读,以至背诵,才能融入记忆,从而有所养成。而抄读.正是达到熟读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一、该不该提出问题? 课堂上该不该提问题,这在以前似乎不是问题,而今则有许多教师主张应该向中国古人学习,重视诵读涵咏,语文课上不必提出问题。是否存在这种不涉及问题的课堂?比如欣赏一首诗或一篇优美而浅显的散文?是否只要阅读、吟诵就可以达到学习的目的?从理论上讲应该存在这样的课。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就认为人的大脑中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其中默会知识即指那些不能言传、不能系统表述的部分。这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只能通过感悟、体验去认知。朱熹亦云:“读书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相似文献   

14.
一、借助感情朗读应指导学生有节奏、有表情地诵读课文,读出气势、韵味和技巧,直至读出“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瀑布》一诗,可采取“看图听读———理解朗读———欣赏朗读———表情诵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饱满的感情朗读训练中,切实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观。二、发挥思维想象以文中的形象因素为媒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以想象,积极体验,对艺术美进行思维再创造,能获得艺术美的感染,达到美的升华,培养良好的语感。如教《桂林山水》,可借…  相似文献   

15.
颜雪冰 《考试周刊》2014,(12):58-58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而且要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何为"有感情"?应该是能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会读者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果仅仅是力图表现作者之情,而少自我之情;或者是自我之情澎湃,而无视作者之情,则皆不能谓之为"有感情"地读。文章围绕对低年级学生的感情朗读的指导方法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如何进行深入的对话呢?我认为熟读是课堂深入对话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熟读了课文,才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才能深入地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17.
一、涵泳法所谓“涵泳法”,正如韩少华先生在《文学读本·现代散文鉴赏常识》里所说的,就是充分尊重作品,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通过朗读或朗诵的方式,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朱熹云:“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又云:“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子读书法》)事实上,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有些作品的精髓是很难言传的,往往只有靠自己的反复吟诵、朗读,才能获得“仁者见仁,智…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属于古文、诗歌阅读欣赏部分,诗歌欣赏暂且不论,现将古文阅读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一、熟读成诵,领悟文意熟读成诵即我们通常说的诵读,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朗读,不但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还能欣赏到古诗文的节奏之美与音韵之美。诵读的要求是: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清句读(dòu),即要正确地  相似文献   

19.
<正>重视读书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明代王守仁强调读书要“口诵心惟”。他在《传习录》中说:“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南宋朱熹说得更具体,他在《训学斋规》中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后人将此句提炼为“熟读精思”。  相似文献   

20.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杜甫读书与下笔的切身体验与总结,是诗中寓理的形象化说法。两句句眼在一“破”字上。“破”,《新华词典》中有两条义项可用:1.“破损”,是说读的书多,次数多,以至万卷书都破损了;2.“使真相清楚”,是说反复熟读、背诵,“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功在一“破”,知识广博,融会贯通,存储于心。有了这样的语言材料积累,下笔(包括说)才会左右逢源,文思泉涌,随手拈来,如有神助。面对不少学生读背现状,这个“破”字虽事隔千余年,仍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从小学到中学,所读的语文课本有24册之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