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晓芳 《学前教育》2009,(12):26-27
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这些系统包括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所处的环境至少包括了两个微观系统:家庭和幼儿园。这两个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交叉,它们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创建的生物生态学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受到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生态环境的制约,这种生态环境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代系统。其中微  相似文献   

3.
布郎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儿童发展理论模型--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强调儿童在环境中的发展,指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包括微系统(如家庭和学校)、中间系统(如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外层系统(如父母工作的环境)和宏系统(如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和意识形态等).这些生态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宏系统的变化影响外层系统,进而影响儿童所处的微系统和中间系统.这给我们一种启示,对儿童发展(包括品德发展)的研究不应停留在微系统和中间系统上,而应在各系统的相互联系中考察儿童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布郎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儿童发展理论模型--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强调儿童在环境中的发展,指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包括微系统(如家庭和学校)、中间系统(如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外层系统(如父母工作的环境)和宏系统(如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和意识形态等).这些生态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宏系统的变化影响外层系统,进而影响儿童所处的微系统和中间系统.这给我们一种启示,对儿童发展(包括品德发展)的研究不应停留在微系统和中间系统上,而应在各系统的相互联系中考察儿童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布郎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儿童发展理论模型———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强调儿童在环境中的发展,指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包括微系统(如家庭和学校)、中间系统(如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外层系统(如父母工作的环境)和宏系统(如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和意识形态等)。这些生态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宏系统的变化影响外层系统,进而影响儿童所处的微系统和中间系统。这给我们一种启示,对儿童发展(包括品德发展)的研究不应停留在微系统和中间系统上,而应在各系统的相互联系中考察儿童的发展。在这种意义上讲,不仅应关注幼儿…  相似文献   

6.
<正>幼儿园教师是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主力军,大力发展学前融合教育,建立一支具备融合教育素养的幼儿园教师队伍显得尤为迫切。为此,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奇色花福利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探索面向各类教育者构建学前融合教育园本培训体系。生态系统理论主张“人在情境中”,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及环境对人的重要作用,并把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划分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微系统是个体发展的直接环境,如家庭、学校;中系统是指由各个微观系统相互联系和作用产生的系统;  相似文献   

7.
幼儿园、家庭是承载着幼儿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微观系统。随着儿童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这个微观系统之间开始形成一个重要的中间环境系统———家园关系。本研究着重考察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家园合作的现状,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试图提出适合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家园合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家庭化"迁移浪潮下,如何更好地保护流动儿童权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借助生态系统理论和优势视角,系统地分析流动儿童需要满足及多元福利提供现状,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发展需要和参与需要有较大提升空间;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及交流单一化;流动儿童社区联系脆弱;流动儿童全人发展学校环境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流动儿童、家庭、社区、学校"四位一体的流动儿童权益保护机制,发挥流动儿童的主体性,改善所处的微观系统,从而提高流动儿童权益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9.
在幼儿的发展环境系统中,家庭和幼儿园是两个最重要的微观系统。社会生态学理论认为,就各微观系统而言,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对促进幼儿发展功能的发挥会更有效。作为幼儿园微观系统中对幼儿影响最大的因子——幼儿教师,通过有效地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能够强化和巩固幼儿教育,从而实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幼儿教师与家长建立一种...  相似文献   

10.
随着儿童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儿童发展中两个最重要的微观系统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开始形成一个重要的中间环境系统——家园关系。家园合作是幼儿园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教育的需要,更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家长对幼儿在园的情况中,首先要关注的是幼儿对知识的掌握。鉴于家园合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王连 《山东教育》2004,(23):14-16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综合性地发挥效能,共同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儿童的发展水平。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将幼儿园教育融入家庭和社区之中,制定了以家庭和社区为依托的幼儿教育方案,注意发挥家庭和社区对幼儿教育课程的积极影响,在家庭和社区中开创出幼儿教育的崭新局面。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自然环  相似文献   

12.
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生态化教育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除了受智力影响外,更与环境产生着交互作用。通过环境影响与教育介入,适应能力是可以得到改善与提高的。学校、家庭、社区是智力落后儿童生活的三个主要生态环境。环境生态课程是弱智教育理想的教育模式。本论文以此课程理论为基础,充分开发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潜能,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相互支持的生态化教育培养模式,提高智力落后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3.
幼小衔接不是幼儿园与小学的单向或双向衔接,而是受多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外部环境系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生态圈,共同影响着儿童的入学准备质量。为此,必须建构一个由"有准备的儿童"、"有准备的学校"、"有准备的家庭"、"有准备的社区"和"有准备的政策"等组成的生态系统,共同促成幼小衔接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4.
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是儿童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环境。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共育模式有若即若离式、互助合作式、渗透融合式三种模式。发展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育,可以采取让幼儿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鼓励家长学习教育理论、优化家庭教育等举措。家、园、社区共育应朝着渗透融合、多维性、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幼小衔接不是幼儿园与小学的单向或双向衔接,而是受多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外部环境系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生态圈,共同影响着儿童的入学准备质量。为此,必须建构一个由"有准备的儿童""有准备的学校""有准备的家庭""有准备的社区"和"有准备的政策"等组成的生态系统,共同促成幼小衔接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6.
研究者在北京市5所幼儿园随机选取22个班级188名儿童为调查对象,分别进行幼儿园教育质量测查、儿童语言发展水平测查以及对儿童家长进行早期家庭阅读现状的问卷调查,目的在于探索早期家庭阅读环境在幼儿园教育与儿童语言发展之间的中介变量效应。研究结果发现:家庭中"供儿童阅读的图书量"和"亲子阅读频次"在幼儿园教育质量与儿童语言发展之间有较强的中介效应;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路径有三种,其中幼儿园教育质量间接影响儿童语言的发展,"供儿童阅读的图书量"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是直接的。  相似文献   

17.
金丹 《教育教学论坛》2013,(27):240-241
家园共育也可以说是家园合作,所谓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含社区)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充分重视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在儿童各方面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儿童心理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心理健康发展的起点和基石.本文从以下三方面系统梳理相关文献,揭示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首先,从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家庭系统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等相关理论出发,说明家庭是儿童青少年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家庭中父母自身的特征及与孩子的人际互动等等对孩子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其次,揭示家庭因素中诸如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因素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最后,阐释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起着中介与调节作用.这充分说明应重视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并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9.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连接。这一时期恰好是学前儿童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幼小衔接”实质指的就是儿童连续的、不断发展的社会性心理、身体发展上的衔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幼小衔接问题便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并作为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备受关注。文章从生态发展理论视角出发,层层分析留守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微观系统的个人气质、家庭教育、学校同伴关系;中间系统的家校间联系;外在系统的媒体网络环境及宏观系统的传统文化意识等。鉴于此,可以从家庭教育主导、学校教育配合、完善社会系统等层面进行干预,同时,注意其他系统的连接和综合作用,尽量将潜在问题化解在根源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