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张承志被称作一个理想主义的精神漫游者,把个人理想与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进行对于回民生存和真主信仰的探索。本文从其浓重的宗教情结、原始质朴的英雄主义情结和清洁精神的倡导三个方面,分析论述作家广阔又特立的精神视野。  相似文献   

2.
张承志的文学审美,明显的有一个文化历史情结,即对回族的寻根与认同,对哲合忍耶宗教的倾心;张承志创作的基调和母题,是寻找苦难,探寻生命意识并企望自我的超越;张承志受儒家文化思想的浸润,他的中后期创作,有一种形而上的思辩,有强烈的理性成分。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对以王朔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和以张承志为精英文化展开对比论述,分别阐述了这两种文化的特点及其显示出来的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文学的两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英雄主义是美国电影的永恒主题之一,其产生源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与英雄主义情结的结合。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好莱坞英雄主义电影涌入国内,所带来的美国文化价值理念给了国人极大冲击,给中国社会文化带来了巨大影响。因此,在当今这个文化帝国主义呼声日高的社会里,了解英雄主义电影潜在的文化内涵,分析其文化影响力,对于正确评估此类电影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回族题材小说是张承志创作中的又一块新大陆,张承志在经历了汉、伊两种文化冲突的精神苦旅之后,在这类小说中,寻找到了解脱之路。即他站在民间宗教的立场上摆脱两种文化选择的束缚,以伊斯兰教徒的身份足踩多片文化进行小说创作,体悟富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情结以展示其背后的民族意识和宗教情感,用生命浸润母族的文化品格,向世界传达深刻的生命启示,折射出张承志小说独特鲜明的民族情结。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文学经历了先锋文学,新写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冲击波,民间化等历程,在这一历程中,英雄主义被有力地消解了,但正是这种消解,才有文学精神和激和呐咕,重塑英雄主义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7.
张承志是虔敬的回教徒,他认为回族是失去故乡、失去母语的民族.于是,他始终有一种异乡人情结,使他骚动不安.由异乡人情结而导致的是追寻情结和流浪情结,这情结是回族一代代遗传下来的秉性,他们世代流浪、迁徙、漂泊,这就是他们的生活,这就是他们的生命延续,最后凝结成一种高尚的民族情结.因此,回族题材小说则成了张承志小说创作中一片绿洲,他站在民间宗教的立场上摆脱汉、伊两种文化选择的束缚,以伊斯兰教徒的身份体悟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情结以展示其背后的民族意识和宗教情感,用生命浸润母族的文化品格,向世界传递深刻的生命启示,折射出张承志小说独特鲜明的民族情结.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对以王朔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和以张承志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展开对比论述 ,分别阐述了这两种文化的特点及其显示出来的 2 0世纪 80年代末到 2 0世纪 90年代初中国文学的两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英雄主义是军旅文学的灵魂,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这一主题经历了解构与重构两个发展时期。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是军旅文学对传统英雄主题的解构时期,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是军旅文学现代英雄主题的重构时期。石钟山的“父亲系列小说”是其中的代表作品。石钟山的“父亲系列小说”在重构“英雄”的努力中也阐释了现代人对英雄主义的理解。同时,“重构”英雄也意味着军旅文学领域对平庸化和非英雄化创作思想的反拔。  相似文献   

10.
小说里抒写了张承志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但在这个时代却显得有些形单影只,孤掌难鸣,张承志用他自己的方式表示了他的孤愤。  相似文献   

11.
张承志的知青乡村小说经历了从"青春祭奠"、"成人仪式"到"清洁的精神"的情感心理旅程,把乡村歌颂、理想主义和浪漫抒情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颂歌",其文化、文学渊源与左翼文学、伊斯兰宗教文化息息相关.他特立独行的文化姿态在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中显得尤为突出,但放在那一代人的社会、文化、教育、心理背景中考察,则连接着那一代人共有的文化心结.其乡村叙事的独特思想内涵和审美形态折射出1980年代独特的文化环境和"知青"这一代人不同的文化心态.其雄浑的抒情风格为当代读书界所欣赏,折射出1980年代以来此类抒情传统的匮乏.  相似文献   

12.
张承志的宗教情感来自于民族血脉和对伊斯兰坚忍不屈的感动。由于是在汉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作家,他的初期创作受不同宗教思想的影响,经历了文化追寻后,找到了精神故乡皈依了伊斯兰。文学和宗教有许多共同之处,《心灵史》实现了文学和宗教的联姻。新时期的文学宗教热,表现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13.
作为宋人精神的内在图式的英雄词,它表现的不单是个人的英雄主义情结,更多的是整个民族的英雄主义情结;它揭示的不仅是士人人格的挺立,更多的是全民族要求强健和复兴的渴望。词中的英雄形象不仅是词人的自许或者他许,更多的应是那个特定时代、社会、人心的一种普遍理想——国家权威与民族自信的重建。  相似文献   

14.
英雄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书写对象,《三体》塑造了一群与众不同的英雄形象——冷酷的英雄。不同的时代,英雄主义在文学中必然呈现独异的色彩。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英雄主义大致经历了文化启蒙的个性英雄主义、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高度理想化的"扁平"英雄主义、充满反思性和悲怆感的英雄主义以及"反英雄化"、"祛英雄化"的演进过程。只有将《三体》置于近百年中国文学英雄叙事的衍变中,才能对其英雄主义的特质以及艺术价值做出更切实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军事文学受世俗的影响,既不愿抛弃英雄,又重新审视和解构英雄,于是塑造出一批有别于传统的英雄人物形象。相应地,对英雄主义写作的研究,也从转型社会的震荡、世俗化文学的冲击等诸多方面来解读新时期英雄主义写作。  相似文献   

16.
曹植的英雄主义情结在其诗歌中有着非常生动的反映和形象的写照。揭示了诗人在曲折的人生历程中承载的孤独与寂寞、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不懈的理想追求。文章探索曹植诗歌中所体现的英雄主义情结。重新认定了其诗歌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曹植本人的出身、思想构成等多方面的联系,进一步肯定了其诗歌强烈的抒情性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7.
曹植的英雄主义情结在其诗歌中有着非常生动的反映和形象的写照。揭示了诗人在曲折的人生历程中承载的孤独与寂寞、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不懈的理想追求。文章探索曹植诗歌中所体现的英雄主义情结。重新认定了其诗歌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曹植本人的出身、思想构成等多方面的联系,进一步肯定了其诗歌强烈的抒情性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8.
英雄崇拜在每种文化中都存在,英雄主义在其特定的文化中代表了特殊的社会文化追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但不同文化对英雄主义社会价值的定义却不一样.本文将分析中美影视中表现出的英雄主义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讨论两种文化中英雄主义产生的根源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9.
张承志是新时期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通过对张承志的小说创作中精神阵地的构筑和文学表现手法的相应变化,以及小说《心灵史》后散文随笔的创作动因、内容和形式的析论,一方面肯定了张承志在思想上技巧上对当代文学的贡献。一方面也分析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和社会认同的可能性。由于精神追求的偏执,导致了张承志创作思想的狭隘和文学艺术评价的偏激。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德意志统一大潮中,出身于资产阶级的拉萨尔,却担任了“全德工人联合会”主席,而后违背马克思、恩格斯的意愿。选择了与俾斯麦的合作,客观上推动、加速了德意志的统一。拉萨尔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其对德意志民族统一任务的认识、民族主义的影响及其贵族式的英雄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