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杜佑《通典》是一部历史性典章制度政书。从这部浩瀚的政书中,可以通观到杜佑这一封建官吏思想上的先进性、丰富性。尤其是他的民本思想在《通典》中的融贯特点。《通典》内容纵横方面都体现着杜佑的民本思想。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官吏,杜佑的民本思想与战国时期孟子的民本思想相比,又有着独特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在《管子》一书的接受史上,唐朝堪称显学。杜佑花36年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通典》二百卷,在其著述中广泛地征引《管子》一书的微言大义。其关于《管子》一书思想的继承在其著述的《通典》中得到深刻的体现,通过梳理杜佑在《通典》中对《管子》文献的征引,考察杜佑对《管子》思想精髓的继承,有益于探究《管子》通过杜佑的传承在唐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有成就的史学家,杜佑以其一部《通典》而为历代所公认,但假若我们探查一下杜佑编纂《通典》的动机,我们就又会断定杜佑是一位杰出的政治思想家了。《旧唐书》卷147《杜佑传》引杜佑《进〈通典〉表》云:“略观历代众贤著论,多陈紊失之弊,或阙匡拯之方。臣既庸浅,宁详损益……至于往昔是非,可为来今龟镜,布在方册,也粗研寻。”这儿杜佑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他是想从历代制度的是非中寻找出治国的“匡拯之方”,编纂史书的目的是想理清一条  相似文献   

4.
在现存的白居易2,806首诗歌中,涉及到妇女问题的不下百首,单在“讽谕”诗中,就有26首之多。如此关注妇女问题,在中国古代诗人当中,确属罕见。也就是因为这些诗,白居易受到了一些人的攻击与指责。与他同时代的杜牧在《李戡墓志铭》中,借李戡之口攻击这些诗是“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并恶狠狠地说:“吾无位,不得用法以治人。”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也说:“迨元日起而后将身化为妖冶女子,备述衾裯中丑态,杜牧之恶其蛊人心,败风俗,欲施以典刑,非已甚也。”今人裴斐在《无白雌黄》中则指责白居易“对待女性”“残忍与伪  相似文献   

5.
杜佑《通典》体现的编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佑撰写的《通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历史典章制度的通史。《通典》体现了杜佑的编辑思想:明确的编辑意识;独特而有创意的编辑原则;严谨求实的编辑方法。这些思想和原则对于今天的编辑工作来说仍然有着积极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杜佑作为中唐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理财家与史学家,他所著的《通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同时也是中唐史学最高成就的著作。《通典》产生于中唐绝不是偶然的,它既是杜佑渊博学识、丰富阅历、卓越见解与辛勤编纂的结晶,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又是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是唐代创作最丰的大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在世自辑诗文集的著名诗人。白居易之得名,"在《长恨歌》一篇"。虽然,《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创作旨归不同,但其讽劝倾向与白居易《新乐府》之《李夫人》相同,并且《长恨歌》之感伤与白居易《寄湘灵》诸诗之情爱自伤一致。由于《长恨歌》产生于"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之时,所以,笔者认为,白居易《长恨歌》是古今帝妃婚恋与个人情爱自伤的产物,亦即古今三重婚恋悲情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杜佑在《通典·食货典七·历代盛衰户口》中指出:“(北周)大象中,有户三百五十九万,口九百万九千六百四。”按《周书·静帝纪》记载:静帝宇文阐诏改大象三年为人定元年,即公元581年。是年二月甲子,“隋王杨坚尊号,帝逊于别宫”。这样,外戚杨坚得以借托孤之便篡夺帝位,建立起隋王朝,改元开皇。然则,杜佑所说大象年间北周之民户,亦即隋初之户数。其实,杜佑所记载的这个数字很不精确。《通典·食货典》云:北周灭北齐时,北齐还“有户三百三万二千五百二十八,口二千万六千八百八十”。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其诗作大多都是以朴实的风格为主,白居易诗作中的《琵琶行》更是作为千古名诗而流传至今,把《琵琶行》作为诗歌中的精品,会以怎样的方式表达在画中。本文主要通过白居易的《琵琶行》,来解读《琵琶行》的诗画转化方式。  相似文献   

10.
唐代天宝十年(公元751年),高仙芝率领的唐军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在中亚恒逻斯河(今塔拉斯河)附近发生了一次武装冲突,史称“恒逻斯战役”。此役唐军失败,很多将士被俘,其中有《通典》作者杜佑的族子杜环。杜环被俘后,在大食帝国生活了十余年,遍游阿拉伯帝国所属各地。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杜环乘商船回国后,根据他在大食的见闻,写成《经行记》一书。《经行记》原书久佚。不过,在杜佑的《通典》中,还保留了《经行记》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1.
杜甫的诗赋创作在他年轻时已得到文坛前辈的高度赏识。与他同时的著名诗人李白、王维、岑参、高适都与他有亲密交往或诗歌酬唱。杜甫晚年更有“新诗海内流传遍”的美誉。杜甫身后,著名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韩愈、李贺、李商隐、杜荀鹤等都盛赞其诗歌,或承继其直面人生的创作品格,或学习其博大多姿的艺术风神。总之,唐人对杜诗的接受,在他生前已经彰显,在他身后更为普遍。  相似文献   

12.
通过探讨杜牧文学思想变化之轨迹,寻求其内在隐衷及韩愈和儒家儒学的关系。认为:杜牧29岁与李勘交往前基本上是一个崇拜兵家大吏且具有兵家思想的人,与韩愈无任何来往,且对儒家儒学有颇多微词;随着与李勘交往加深,杜牧逐渐开始推崇韩愈并赞美儒家儒学,尤其孟轲。杜牧激烈批评元白诗就是这一思想转变的产物。杜牧平生都未放弃兵家志向和兵家思想,但与李勘的交往却给其后半生创作活动留下了难以尽述的印记。  相似文献   

13.
杜牧在晚唐柳宗元的接受处于低谷的时候,唱出了"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的诗句。共鸣理论认为,当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的审美契合度越高时,共鸣效应越大,文学接受越易发生。由于杜牧在自身气质、政治热情、文学创作及情感经历上与柳宗元存在高度的契合,所以也对柳宗元诗文的共鸣要多于他人。这是杜牧欣赏接受柳宗元不可忽视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4.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高峰,是诗歌艺术的峻岭。余光中在其诗歌艺术的追求中高山仰止,努力攀登,向诗圣、诗仙学习,且为他们造像。为李白、杜甫造像,表示他对唐诗传统的肯定。他造像的艺术,特别是《戏李白》一首的丰沛创意,和《寻李白》、《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的现代想象,则说明他对传统的活用与转化,印证了他的创造力。在以唐诗为主的中国传统诗歌基础上,余光中以其学养和睿智,以其才华和苦功,兼摄中外古今,以数十年的恒心和毅力,创作了丰富杰出的现代诗。他是李白、杜甫的嫡系传人,且开拓了中国诗歌的新世界。余光中为李白、杜甫的造像,象征了传统和现代的汇合,象征了现代对传统的发扬。  相似文献   

15.
杜甫对李白的叙写主要有三类,正是这三类描写,刻画了全方位的李白形象。在整个唐代,也只有杜甫这般细致描摹出了李白姿态,这最早同时也是最真实的描绘,于后人认识李白,具有非凡之意义。社甫对李白诗歌的推崇,也正是体现了南北文化合流在李白身上的体现,奏出了真正的盛唐之音。可以说,杜甫叙写李白,在树立了李白形象及诗坛地位的同时,也问接确立了李杜的并列地位。  相似文献   

16.
禅宗以心性思想为核心,与儒家思想相互融合,成为杜甫的重要思想来源。在儒禅互补影响下,杜甫逐渐在回问内心中进行本体思考,在处世态度上采取不执一端的中和心态,在人生理想中张扬着推己及人的生命关怀。从而构成了其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而作为以有为本的儒者,与王维、白居易等儒禅兼具的文士不同,杜甫对儒禅的互补必然具有其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人韩愈个性“弘通”、“傲俗”,而这种个性特征又自然会影响到其对诗歌艺术效果的追求。本文以韩愈个性特征为出发点,分析其诗论取向及其在品评李杜等人诗歌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在文学观念上主张"温柔敦厚",这与其疏狂傲世的人格和刚猛激烈、放诞不羁的文风存在着悖离。祝允明将"崇李抑杜"推向了极端化,却在某些地方有着接近杜甫的一面。究其原因,这与祝允明反对当时盛行的"道学"之风有很大的关系。不过,他在反对"道学"的同时也难逃自身的局限。  相似文献   

19.
以往在“以诗为词”的探讨中虽然涉及到了苏词和唐诗的关系,但局限于其豪放词与盛唐诗的联系,关未就此展开苏词与唐诗关系的全面考察。苏轼词和唐诗的关系可以由中晚唐诗追寻到盛唐诗。就其与中晚唐诗的关系而言,集中在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人,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能提供字面采择,更因其寄托了身世之感;就其与盛唐诗的联系而言,集中在李、杜诗歌,其中李白的读对苏轼豪放影响很大,杜甫的诗在很多方面影响了苏轼婉约词。此外,苏词还以唐诗为中介接受了陶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由忠州返京的具体时间为元和十五年四月初。元和末长庆初,白居易的精神处于矛盾的两极状态:既获得了诸多快意、欣慰的补偿,又难免陷于焦虑、失落的境地。白居易毅然辞谢中书舍人一职而请求外任的原因在于朝政乖舛及其忠而不用。《忠州刺史谢上表》与《杭州刺史谢上表》真实地展现了元和末、长庆初白居易欲振起又主动放弃的心路历程。白居易由兼济而独善的真正起始时间应以自请出刺杭州为分界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