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中国古代农民阶级的皇权思想问题,是目前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中争论较大的问题之一,不仅对皇权思想的涵义各叙不一,而且对其性质和特点也众说纷纭,甚至有的同志认为“缺乏皇权主义倒是中国农民战争的特点。”因此,展开讨论是十分必要的。 要明确“皇权思想”的涵义,应首先明确“皇权”一词的涵义。“皇权”,就是指封建皇帝的权力,这一权力在封建社会是至高无上的,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它是封建国家权力的象征。封建的“皇权”在封建意识领域里的直接反映,就是“皇权思想”。皇权思想首先是承认皇权存在的合理性,具体表现上就是实行皇帝的命令和接受皇帝的封赐;其次是承认皇权的直接代表——皇帝是现实生活中的最高主宰,在具体表现上就是“拥护好皇帝”;第三是承认封建皇权的世袭制,在具体表现上就是承认王位的传子制度。皇权思想,就其阶  相似文献   

2.
西汉的内朝制度不仅是西汉政治的一大特色,而且对后世许多朝代的政治制度也有过深远的影响。政治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权力的分配秩序,西汉内朝政治的实质就是分割以宰相为首的政府官僚集团的权力,藉以巩固和加强皇权,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冲突的结果。它具体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皇帝制度和宰相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而从一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西汉的内朝制度不仅是西汉政治的一大特色,而且对后世许多朝代的政治制度也有过深远的影响。政治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权力的分配秩序,西汉内朝政治的实质就是分割以宰相为首的政府官僚集团的权力,藉以巩固和加强皇权,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冲突的结果。它具体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皇帝制度和宰相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而从一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清末预备立宪,是部分开明的封建官僚和先进的地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展的一场法制重建运动。他们为了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打破中国封建法制的立法传统,以民主思想对抗封建绝对主义的皇权观念,提出限制君权、兴民权,主张三权分立,并由此开创了中国近代法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近代教育收费制度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十世纪末的教育界正在经历着一场与二十世纪初十分相似的重大改革,这就是从公费津贴制转向教育收费制,由无偿教育转向有偿教育的变革。两次改革都在世纪之交的社会变革中酝酿产生。前者发生在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嬗变中,封建的官僚士绅已不能挽救皇权式  相似文献   

6.
论“三君”     
东汉桓灵之际,窦武、刘淑和陈蕃被天下士人尊称为“三君”。在三君中,“不畏强御”陈蕃是清流派士大夫官僚的代表,是党人集团的政治领袖;窦武则以外戚的身份成为政治权力的靠山;宗室刘淑则为党人集团精神信仰的依托。以“三君”为领袖的党人集团的形成,是延嘉二年以后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在皇权已经异化,不能代表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的情况下,以“三君”为代表的党人集团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建构自己的政治权威和道德权威,以维护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如果说党人集团的政治权威在皇权面前显得微不足道的话,那么他们所建构的道德权威却远远地超过了皇权,并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7.
阿莱克修斯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进入“复兴”时期,受到学界关注。他有针对性地推行帝国政治治理。首先强化皇权,平息贵族异己势力,并通过土地改革和财政调整措施增加皇家经济实力,依靠逐渐增强的经济实力富兵强军;其次皇帝凭借金钱和武力,大力推进“任人唯亲”的贵族等级制度,强化帝国精英阶层的团结,以稳固科穆宁王朝的统治基础;最后他加强吏治改革,全面整顿官僚系统,将各级官职与贵族等级和军功业绩挂钩,把以强化皇权为核心的整个政治治理改革落到了实处。这些帝国政治治理的措施行之有效,一度扩大整合了皇亲国戚等高级贵族社会基础,提高了中央集权,扭转了拜占庭帝国的颓势。  相似文献   

8.
以皇帝制度为基础,以御史监察制度为主干,以谏官制度和举报制度为补充的中国封建权力监督制度,具有皇权监督至上、专门监督机关机构独立、权重位高的特点。这种权力监督制度对于维护封建专制的延续起过重要作用,对我国社会主义权力监督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上的中央官制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变动演进之中的。秦朝以后两千多年中央官制的演变,从一开始就以侵夺相权、强化皇权为其基本历史线索和主要内容,它所表现出来的历史方向和性质是封建政治和中央官制的日益专制化。汉初官制多沿用秦朝制度,到汉武帝时期开始演变,内朝的创置过程,伴随着相权的削弱和皇权的加强,从而使汉代的国家权力机构明确分为两大系统,并构成了汉代封建专制主义的基本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的中央官制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变动演进之中的。秦朝以后两千多年中央官制的演变,从一开始就以侵夺相权、强化皇权为其基本历史线索和主要内容,它所表现出来的历史方向和性质是封建政治和中央官制的日益专制化。汉初官制多沿用秦朝制度,到汉武帝时期开始演变,内朝的创置过程,伴随着相权的削弱和皇权的加强,从而使汉代的国家权力机构明确分为两大系统,并构成了汉代封建专制主义的基本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11.
西班牙文艺复兴的特点是:兴起迟而衰落快,艺术建筑形式风格多样复杂,文学戏剧高度发展和殖民地掠夺史乘最先写成等等.它们的产生原因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收复失地运动、天主教会封建势力强大和殖民大帝国的建立与衰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明代封建皇权极度膨胀,在司法审判权方面主要通过奏裁、复核等形式使之权力进一步扩大,并形成明朝宦官参与司法,代皇帝行使审判权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个部分。早在党的二大,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认为中国资产阶级内存在着一种为帝国主义服务的特殊阶层。说:“外国资本步到中国的时候,究不能独立经营,只好借助中国商人和雇用中国帐房、买办、经纪人之类,做掠夺勾当的中间物。”1923年1月,蔡和森、瞿秋白先后发表文章,分别提出了“官僚资本家”和“官僚式的财政资本”的概念。并指出它是“军阀制度的政治及帝国主义的经济之副产品”,是帝国主  相似文献   

14.
公元一世紀至二世纪期间,羌族和东汉发生过多次战爭。对于这些战爭的原因和性貭,史学界的看法还有分歧。大多数人肯定:从羌族方面说是起义,战爭完全是汉族統治阶級造成的,这可以王劍英同志于1956年在“历史教学”第十一期上发表的“羌人反抗东汉封建统治的斗争”一文为代表。另一派如尚鉞同志认为:羌族“当时尚处在氏族社会末期家長权役制的阶段。因此……把掠夺汉族人民和财富的战爭,作为他們的重要生活手段。他們与东汉帝国展开了长期的斗争。許多被东汉帝国征服的所謂‘降羌’,被移居在东汉帝国的西北沿边郡县,常受当地的官僚豪强商賈的欺压和剝削,因而引起他們联結本族塞外各部对东汉帝国进行扰掠。”这两派的意見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我們  相似文献   

15.
道武帝拓跋Gui据有中原后,北魏政权进入了从部落联盟到封建国家的蜕变期,而变化的根本点是专制皇权的形成,这一过程突出表现在其都城的建立,部落离散,官僚政体的建立,正统形象的确立等方面,最终以嫡长子继承制的初步确立而宣告完成。  相似文献   

16.
关于明清时期专制皇权强化的表现,中学历史教科书只举明初废丞相、清朝设立军机处两个史实,其实,这只是皇权强化在制度上的体现。明清时期皇权能够得到空前的强化,在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深厚的基础。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官僚队伍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执行者和依赖对象。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秦代统一中国以后,尽管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但这种专制制度并不稳固。由于官僚选拔机制存在漏洞,逐渐形成了世族及门阀士族,对皇权构成了有力挑战。直到宋代,科举制度完善以后,官僚的变相世袭才真正得到解决,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才真正得到保障,而中国的传统权力格局也演变为"大政府、小社会"的格局。这种政治、社会体制在历史上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8.
历史教师在备课、教学研究活动中经常涉及到财政问题,赋税与货币是财政的表现形式之一.古代、近代财政的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斗争史.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渐次产生了财产的私有制度.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除交换这一职能外,尚有封建义务存在,"为了维护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交纳费用——捐税"捐税就是奴隶制社会出现的最早的财政范畴之一,也是奴隶制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掠夺榨取奴隶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9.
官僚职权世袭制1是西晋统治政治中的一种权力传递形式,指在位的高官死后,其后代或者是其他家庭成员可以继承其爵位和官职。官僚职权世袭制保障了封建管理队伍后继有人和不断扩大,源源不断地为统治集团输送预备官员。该制度贯穿西晋统治始终,对西晋当朝和后世的政治、文化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春耿》大一统”理论的确立,乃是汉代政治理论构建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内容。所谓“《春秋》大一统”,其意思主要是王者一统天下,在汉代也就是要皇帝一统天下。就内容而言,则包括政治一统作文化一统两个方面。“《春秋》大一统”理论乃是秦汉封建大帝国的形成及其客观要求的产物,它不但为汉王朝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而且在维护和巩固华夏一统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