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给颜黎民的信》练习内容有个同学,平时专爱看武打小说,对别的书,则不大感兴趣。请引用鲁迅爷爷的话,并以“专看武打小说是不好的”作总领句,写一段短文来劝导这个同学。提示要点灵活运用课文中的语句,注意引号的正确使用。参考实例专看武打小说是不好的。往常,我拿到那些打得“热闹”的书,一口气就要  相似文献   

2.
呼唤人性     
晓新 《山东教育》2001,(1):110-111
《山东教育》中学版2000年第9期刊登了《老师的“BP”机》一文,文章大意是永强老师的妻子(也是教师)病重,为了不耽误课,关键时刻又能照顾妻子,永强老师借了传呼机:在课堂上,永强老师的BP机响起的“嘀嘀”声曾一度引起学生的误解。当永强老师正在给学生上《最后一课》时,“嘀嘀”再次响起,他“看了看传呼机上汉显的内容,忍着眼泪,关上机子”,接着又用“洪亮的声音”讲课。后来,学生们得知永强老师的妻子的传呼内容是“我不行了,上好你的课,永强,别了!”  相似文献   

3.
刘德水:今天我们谈谈“自主学习”这个话题。自主学习,是课标提出的重要理念。蒋老师和吴老师分别上了两次课:《动物的疼痛》和《京味小说》选修专题,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点,做了一些尝试。我想知道.从理念到行动,你们有什么感受?  相似文献   

4.
上学期,我班转来个名叫杜志的同学,个子高,肚子大,平时沉默寡言,常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上课不认真听讲,而对小说却“情有独钟”。一天晚自习,他照例看起了金庸的武侠小说,正当他对那激烈精彩的“武打场面”如痴如醉时,物理老师走了进来,可他却浑然不知。此时,同桌林小伟同学用手肘碰了碰他,见他还没反应便戏言道:“大肚子,别看了,老师来了!”哪知话音刚落,杜志便不分青红皂白大打出手,还把林小伟的物理书撕得“面目全非”。我闻讯赶来,立即把杜志“请”进了办公室。原以为他会老老实实地承认错误,哪知他不但不认错,反而还口口声声地…  相似文献   

5.
邓维策 《师道》2009,(12):4-5
上早自习时,漂亮的英语老师提着他的耳朵把他带到我的面前,非常生气地说:“一早上就在看武打小说,你处理吧。”  相似文献   

6.
最近,听不少小学语文老师谈起,他们在学习、领会《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及其教学理念时,对照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和教参产生了一些疑问,觉得它们在教学要求等方面提法有异,甚至存在着“冲突”,教学时感到困惑……在这个新旧交替的过渡阶段,这些疑问有必要加以正确认识。现把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疑问和困惑加以归纳,并谈谈自己一点初浅的想法。困惑之一:《课标》提倡扩展学生的阅读领域,那教学目标该如何落实?《课标》提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收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学习,扩展…  相似文献   

7.
呼唤人性     
《山东教育》中学版 2000年第 9期刊登了《老师的“ BP”机》一文,文章大意是永强老师的妻子 (也是教师 )病重,为了不耽误课,关键时刻又能照顾妻子,永强老师借了传呼机。在课堂上,永强老师的 BP机响起的“嘀嘀”声曾一度引起学生的误解。当永强老师正在给学生上《最后一课》时,“嘀嘀”再次响起,他“看了看传呼机上汉显的内容,忍着眼泪,关上机子”,接着又用“洪亮的声音”讲课。后来,学生们得知永强老师的妻子的传呼内容是“我不行了,上好你的课,永强,别了 !”   最初,读过此文后,我胸中产生些许感动,多好的两位老师啊…  相似文献   

8.
《小读者》2011,(5):66-66
初中时迷上武侠小说,上课都在看。一次看金庸的《天龙八部》,被老师发现了。老师没收了小说,然后说:“把其他七部也给我交出来!”  相似文献   

9.
看了7月18日《扬子晚报》上的一篇文章《“痛”而后“快”——一位大学教授眼中的南京“高考之痛”》后,我感到很不痛快。在谈“如何评说现行高考制度”时.一开始这位教授说的一番活虽无新意.但还是比较在理的,然而竞没有想到他说着说着,诗性大发起来:  相似文献   

10.
素格 《中学生电脑》2004,(10):45-45
“手机小说”是以手机为载体的一种最新的阅读方式,它并不局限于电脑或笨重的书籍,只要有手机,你就可以随时阅读:近日,中国第一本“手机小说”《城外》横空出世,紧接着,“中国第一短信写手”戴鹏飞也推出了他的第一本“手机小说”——《谁让你爱上洋葱的?》,这标志着中国“手机小说时代”的正式到来。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二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呐喊》有:《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有:《祝福》、《在酒楼上》、《孤独》、《伤逝》。这些小说,反映的思想和表达的内容都和作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试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暴露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当然,“我”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能等同于鲁迅,只能说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现就鲁迅小说中“我”的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蓝色紫罗兰     
缤纷 《当代职校生》2006,(10):26-27
“暧昧让人受尽委屈……”不知为什么这几天校同里突然流传起这首有些伤感的《暧昧》。听着杨丞琳唯美而又带着忧伤的声音,我就会想起浩宁。浩宁是我中学时的同桌。我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把我跟他调在一起。开学那天,我趴在桌上看小说,浩宁走过来站在我桌旁说:“嗨,丫头,以后我们就是同桌了。”  相似文献   

13.
于小妮在《上课记》中讲了这样一个课例:她带着学影视编导的学生们欣赏凡·高的油画《午休》——一对青年男女,倚着麦垛睡着了。王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在这个画面的基础上扩展出一个小片段,题目叫《午休·突然》,写一个突发事件的降临。同学们请求用表演的形式完成作业,王老师答应了。几天后,八个小组分别呈上了他们的“作业”。令王老师难掩惊...  相似文献   

14.
本专题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主要内容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当教师布置这课的预习任务时,有学生突然问:“老师你有没有去过西域,去过丝绸之路?”我只好实话实说:“老师没去过,但很想去。”看到这个学生似乎很失望的样子,我有点于心不忍,于是试探着问“你想不想去呀?”这下他来劲了,“谁不想去呀?”他得到了全班学生的附和。  相似文献   

15.
听过于永正课的人都说,于永正有一股子灵气,“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举手投足都有戏。他教《燕子》,一边引导着学生读书,一边在黑板上画画,学生把课读懂了,他的“燕子展翅图”也画完了。学生们瞪大了眼,听课的老师啧啧称赞;他教《壁虎》,临近结束时,他突发一问:“课就上到这儿了,最后,我还想了解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不唯师 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教《燕子》时,有个学生问:“燕子在水面飞的时候,为什么要用尾尖沾水?”于老师想了想,回答说:“燕子要吃水里的小虫、小虾,所以先用尾尖缓冲一下,不然燕子就会因惯性一头栽进水里。”教师的话还没有落音,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反驳:“不对。我在乡下观察过。燕子吃的是水面上的飞虫,它不吃小虾。”于老师被学生“将”了一“军”,并没有感到面子上过不去,而是表扬了这个学生,说他不盲从.能坚持真理。试想。如果老师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兜头给学生浇一瓢冷水,那么,他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被浇灭,哪里还会有能力去坚持已见?  相似文献   

17.
于永正老师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情趣。 我常常思索,于老师的课为什么上得那么富有魅力,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究竟“趣”自何处来?我想以他上的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庐山的云雾》为例,对这个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趣”自疑中来 于老师教学《庐山的云雾》,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在审题上下功夫,通过审题,使他们在头脑里多装一些“问号”。他启发学生:“看了这个课题,你脑瓜里面有什么问题?”有的学生问:“作  相似文献   

18.
语文老师:上课的时候,有个同学在看杂志,我没收了他的杂志,并用杂志敲了敲他的脑袋。可是我转身准备继续上课的时候,他的同桌竟然哈哈大笑了起来,搞得课都上不下去。我问他为什么笑,那同学从抽屉里掏出一本《辞海》,竟然对我说:“老师,你还好没发现我看的书,要不就被你砸死了。”  相似文献   

19.
儿子正读初一,老师说他看问题常有独到之处,受此鼓励,为父的我打定主意:让他多看看《杂报》。当我将新年的第一张《杂报》交到他手里时,叮嘱说:“好好看看人家是怎么看问题的。”第二天他晚自习回家,来不及换鞋,就捧上了日记本,说:“老爸,我写了篇杂,瞧我是怎么看问题的。”我不屑地说:“只看了一张《杂报》,就写起杂来了。”接过一翻,一个蛮有杂昧的题目赫然在目:《教育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如何处理"下一课"?——向詹丹先生请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拜读了詹丹先生的文章《作文教学的“这一课”与“下一课”》,深受启发。文章对郑桂华老师的作文指导课《类比性作文构思》作了深刻细致的分析,既有实践探索,又有理论深度,切中肯綮.是一篇难得的教学评论佳作。作者在文中提出,他期待着郑老师在讲授了类比构思的课程之后,能够再有“下一课”,可以让学生“从人生像什么出发.经由人生不像什么的比较而进一步通向对人生是什么的无限接近的理解”。构想是很好的.只是对于这个说法。我还存在着一些困惑。特提出来,请教詹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