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为探明保护区内生物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模式,采用样方调查、路线调查、文献查阅等方法对浙江西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及其利用进行了为期5年的研究。该区生物资源丰富,有高等植物2 351种,野生动物5 024种,大型真菌116种。区内生物资源挖掘不够;居民对生物质能源利用意识不强,对区内生物资源利用急功近利、模式单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与生物资源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针对性地提出西天目山保护区生物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建立植物小区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创立培训机构引导居民科学利用生物资源;引进专业人才和先进技术,加强对生物质收集、转化和利用;建立保护区科研基地,构建多种产业模式,发展绿色产业链,循环利用生物资源;科学规划旅游路线,开发科普旅游,保障旅游业和生物资源和谐发展。研究结果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科学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何利用区内独具特色的生物多样性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社区原生态民族文化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是保护区经营管理的一项新课题。在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要将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传承社区民族传统文化和促进社区发展的理念,贯穿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之中,从而实现自然保护区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对广西千家洞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生态旅游可行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保护区自然资源为背景,生态保护为前提,瑶文化旅游资源为突破口,树立鲜明旅游形象,创新旅游产品,抓住时代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旅游联动,打造西南瑶族文化旅游圈,以促进千家洞自然保护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陕西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羚牛及其栖息地。保护区位于秦岭东段主梁上的狭长区域,四周被县辖国营林场、集体林、自留山包围,近年来由于对该区域无序与过度地旅游开发,对保护区主要功能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不断增加的森林公园、避暑山庄、自助游线路、商业活动摊点等,使得自然保护区出现"孤岛效应"、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受到干扰和破坏、环境被污染、管理难度增加、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矛盾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对旅游项目的科学审批、加强对旅游活动的监督管理、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游客文明旅游等相应的管理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生态旅游开发在我国旅游产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旅游的开发,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科学的管理和规划指导下,以保护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和资源为前提,实施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旅游资源开发,可以有效缓解资金和社区发展的矛盾。首先分析了生态旅游开发对自然保护区的促进作用,并对当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管理的有效策略,以期为我国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可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开展生态旅游条件得天独厚。但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在旅游资源利用中存在许多问题,根据保护区的特点及旅游资源的特征,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利用应走生态旅游之路,这是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生态旅游是提高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收入、缓解保护区与社区矛盾、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虎牙地区大部分属于四川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区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类型多样、自然旅游资源占优势,易于形成优良的生态旅游产品簇.当前应将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将自然旅游资源和民族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开发,实施旅游扶贫.  相似文献   

8.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来自所在区域和周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保护管理能力不足带来的威胁。要实现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建议完善法律法规、把保护区发展规划纳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建立长效关联机制、完善参与机制、提高保护管理能力等。  相似文献   

9.
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介绍了生态旅游的涵义,并对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选择、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的关系、保护区与合作伙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是正确的选择,保护区旅游开发必须按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特点去进行。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论述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生物资源,促使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具体对策:继续做好保护区的基础工作;完善自然保护区区划,加强保护区生物区域规划与管理,协调建立自然保护区区域网络;开展多种经营,增强保护区自身活力;加强生态旅游管理;建立和健全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旅游经济的迅猛发展,自然保护区开发问题日益突出:植被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景区内人工痕迹过多等等。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也解决了一些问题。然而随着旅游经济的急速发展,自然保护区开发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为了提高自然保护区开发的水平,增强自然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需要认真研究保护自然开发区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2.
湿地自然保护区具有生产,承受,信息,调节等多种生态功能,科学规划和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对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岛屿生物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对于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包括保护区网设计,保护区规模的确定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根据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理论、社区群众参与式管理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通过对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主要功能、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关系以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分析,说明资源环境保护对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针对保护区资源环境管理与社区经济开发的矛盾,作者提出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协调关系,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保护策略,并提出采用MAB(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的管理模式促进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针对民族地区节日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城乡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出落后的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不能急功近利,节日旅游不能盲目追求规模和数量,而是要严格遵循生态旅游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与开发,充分发挥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建立若干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村,大力发展乡村民俗旅游,同时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力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本在概括地介绍可持续发展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旅游与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之后。针对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普遍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来阐明马边彝族自治县在未来的旅游开发中,在实现从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转化的过程中,如何减少由于大量的国内外游客的涌人对自然和社会化的压力,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从而使旅游业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自然保护区因其生态原生性与完整性已成为我国旅游热点之一,旅游开发已探讨诸多.实际工作中在处理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时,看重了开发而忽略了保护这一前提.不恰当的开发已不同程度地破坏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本文通过分析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现状,着重探讨了盲目开发所带来的生态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强调自然保护区应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适度地开发,明确功能区范围及功能,严禁在核心区进行任何旅游开发活动,倡导生态旅游,以确保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古兜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及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并从区位交通、客源、基础设施三方面分析了该保护区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对古兜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促进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了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的主要自然环境灾害问题,特别是山地灾害发生的主要特点、形成原因、以及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讨论了保护区自然环境灾害的防治,旅游开发模式等问题。提出了马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走发展生态旅游道路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为保护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珍稀动植物和各种有价值的自然历史遗迹而划定的需要加以特殊保护的地域。自然保护区具有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 ,既是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也是普及科学知识和提高人们环境意识的重要场地。自然保护区主要分为生物圈保护区、国家公园和地方公园、科研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区、珍贵稀有生物保护区、风景名胜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 7种类型。其中生物圈保护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规划建立或由国内有关部门按照规范建立。自然保护区内有绝对保护的核心和仅供科研观测的…  相似文献   

20.
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基地,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生态旅游不断升温为自然保护区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与此同时,也对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与保护提出了挑战。本文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提出了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必须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并且指出了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