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6 毫秒
1.
坚持“八注重,八落实”,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昆明医学院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学校各项工作首位,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坚持"八个注重",狠抓"八个落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显性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隐性德育课程往往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发挥着显性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探究隐性德育课程的价值功能,注重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的融合与渗透,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教育原则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教育途径的创新等几个方面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机制,分析了新形势下只有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新特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在德育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创新,才能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本文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措施:创建一支政工队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网络德育建设、健全人文关怀体系、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旋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高校德育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特征,及时调整和更新教育理念,从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环境等多方面构建和谐的德育模式,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渗透性和持久性。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构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也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树立德育为先、科学发展和和谐教育的理念,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7.
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型,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都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准确把握社会转型的阶段性特征和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在理念上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体制机制上注重科学化与灵活化,方式方法上注重精细化与生活化,途径上注重课堂化与社会化,手段上注重现代化与信息化,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北京理工大学坚持以"德学理工"理念为指引,积极推进德育理论研究,立体推进德育工作,探索教育教学两线合一育人模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促进校园文化繁荣,通过不断创新大学生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稳定高校学生工作、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需要消除观念上的误区,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队伍建设,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德育的有机结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等。  相似文献   

10.
隐性德育课程在实践中的新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西方“潜在课程”先进理念和国内“隐性德育课程”研究理论,在理论上赋予“思想政治教育隐形课程”新内涵,在实践上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隐形课程”新体系,将会带来隐性德育课程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新突破,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德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及大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高校德育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科学发展观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了两者结合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道德教育存在着严重的悖论现象,主要表现为:将学生对象化,将社会责任绝对化,将道德规范神圣化,将道德境界宗教化,将道德教育模式化,等等。这些都会对当今的学校德育理念、德育价值观、德育模式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要消除这些消极因素,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创新道德教育模式,改革德育考评体系,建立德育工作新机制。  相似文献   

13.
德育和美育结合的历史考证与现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有效地加强道德教育是21世纪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其有效的举措之一就是加强德育与美育的结合,因为“德”是“美”的灵魂,“美”能促进“德”的养成。德育和美育的结合有着历史的思想渊源以及内在的可能性和现实的必要性。在现代,德育和美育结合又有着新的诠释,即将审美气氛与育人环境相结合,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将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相交织,加强德育的人文关怀;将审美观念与道德理想相融合,塑造完美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阐述民族精神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指出社会的道德滑坡、高校德育实效性低的现实,并指出应从树立大德育观念、加强道德课程建设、努力构建高校的德育课程新体系等方面来着力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探索和挖掘新媒体环境下德育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是至关重要的。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必须充分认识新媒体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优化新媒体环境下的德育队伍,形成强大的德育力量,利用新媒体实现隐形德育内容的传递,应用各种新媒体技术手段强化德育内容,这样才能实现与传统道德教育方式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隐性教育及其内涵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性教育是与显性教育直接对应的现代性德育概念,已成为当代德育研究中持续升温的热点。然而,学界对此概念及内涵的理解尚未形成共识,常与其它近似概念相混用。所以,如何科学界定隐性教育,把握其特征与规律,显著区别于其它概念,既是德育科学化发展的必然,也有助于指导新时期德育工作,进一步拓展德育实践维度。  相似文献   

17.
学分制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对高校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将促进高校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的变革。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管理理念由“警察型”向“服务型”转变,德育教育模式由“单一灌输型”向“统分结合、共性与个性结合”的模式转变,全面改革传统的高校德育体系和素质量化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建新型的德育管理体制和动态开放全面的德育评价体系,实现德育手段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张剑 《湘南学院学报》2009,30(3):114-118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革新势在必行。观念上,要重"三观",即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深化人文素质教育观念、强化全员育人观念;内容上,要在继续强化哲学社会科学作用的同时,将创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方法上,要努力采取新的科学教育方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成人教育德育教学充实新内涵的必然性;成人教育德育教学特征论证充实教学新内涵的必要性;从成人教育德育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中分析充实新内涵的紧迫性。新时代、新世纪赋予新的德育内涵。从成人教育教学新内涵重新认识德育教学新的育德观。  相似文献   

20.
当前,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的需求更加迫切。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要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合作育人"的内在要求,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以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道德实践能力为目标,正确分析德育工作现状,努力探索德育工作新方法新途径,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