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6 毫秒
1.
"教育无痕,润物无声"是一种艺术境界,也是德育追求的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其教育效果就越大。"德育无痕,闪耀着教师的智慧与仁爱,充盈着平等、信任和默契,是融入生活的德育。作为德育工作者,在与学生和睦相处的日子中,要让  相似文献   

2.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有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因此,我想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这是"无痕教育"的真谛。由于语文德育内容具有分散性,丰富性等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即渗透性,需要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陈刚 《湖北教育》2007,(8):42-43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够找到通向孩子心灵之路的基础。"我认为这句话是对"无痕教育"的最好注解。如何在生活化德育的大背景下在品德教学中实施无痕教育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沟通和探讨关系,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学习中抓契机,运用情境感受,强化  相似文献   

4.
<正>"对一种教育理论加以筹划是一种庄严的理想,即使我们尚无法马上将其实现,也无损于它的崇高。"(康德语)——题记一、无痕教育的内涵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无痕教育这一术语,虽源自德育领域,但其彰显的人性化和科学性光辉,足以指导一切学科教学行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在  相似文献   

5.
<正>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有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可见,德育应当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德育的种子方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沃土中开花结果。那么,教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进行无痕的德育渗透呢?  相似文献   

6.
生活的世界是自然不造作的,而面向生活的幼儿教育,更需要教育者的精心设计。精心又不经意,自然又不刻意,在教育中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习惯、懂得一种规范、习得一种知识。教育无痕,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教育境界。一、教育无痕需要以身示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讲的就是垂范的作用。孩子善于模仿,教育者的行为成为楷模,自然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是不教而教的首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无痕德育"是思想品德课教育的一种理想境界。学生行为规范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需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追求"无痕德育"的境界,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感染下,在活动的体验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无痕"的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8.
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见卢克谦《无痕教育:具有美学韵味的教育方式》)。无痕教育的提出,虽来源于德育领域,但其所彰显出来的人性化和科学性光辉足可以指导一切学科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9.
毅力 《中国德育》2014,(14):58-59
正德育,一定要有生命成长的痕迹。好的德育,一定会来自生活,如阳光般不知不觉照亮学生的生命历程。让德育回归生态化,给孩子呈现一种自然的生活情态;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积极的无痕气息;孩子所得到的,是化为潜意识的良好行为。淮阴师院附小潜心探索并不懈实践德育生态化建设,小心回避简单跟风、应时作秀的"德育创新",意图在生态的视野下,回归德育的本真。那么淮阴师院附小是如何去做的呢?笔者愿意讲几个事例,说说德育回归之路  相似文献   

10.
从当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出发,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融入"无痕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和总结,归纳了转变观念、侧面切入、巧妙引导、情境教学等四种方法,力求通过"无痕教育"的方式真正落实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1.
德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更应该适时相机地渗透德育.但英语教学毕竟不是德育的主阵地,我们只能利用其中的有机元素进行合理的渗透.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其灵活性、科学性,不要硬加塞,贴标签.真正的"教"在于不教,真正的"道"在于无痕.  相似文献   

12.
陈桂生 《中国德育》2009,(11):39-41
最近刚从张思明老师访谈记录中,知道“无痕德育”一说,又从《中国德育》杂志2009年第8期刊载的楼江红君的《让无痕德育走进课堂》一文中,知道一个“无痕德育”的案例。尽管不知“无痕教育”出自何典,单从不同地区出现同一教育趋向的提法,就感到异常兴奋。仿佛从风萧萧、雾茫茫中发现了一缕霞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教育报1月21日发表翟运胜的文章,题目是:《教育需要无痕》。文章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是感受不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成功的教育应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真知,学会做人。作者认为,教育无痕需要大智若愚、大言希声;教育无痕需要以身示教;教育无痕需要简单含蓄;教育无痕需要永葆童心;教育无痕需要宽容尊重;教育无痕需要平和的气氛和情境;教育无痕需要教师永远扮演问题遭遇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陈子仪 《师道》2007,(6):47-47
理想的德育,是无痕的、是智慧的。这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它要求教师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灵,一颗比天空更宽广的心灵,一颗懂得教育艺术的心灵。教师的教育应该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  相似文献   

15.
余晓玲 《辅导员》2011,(15):22+32
"无痕德育"即不要生搬硬套,不要空洞说教,而要将德育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语文课由于它特殊的性质,自然而然地较其他学科更理所当然的担起德育工作的重任。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追求这种无痕德育的境界,让德育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呢?  相似文献   

16.
张彬 《教师》2010,(24)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追求一种无痕的境界,"无痕德育"看似无痕,实则有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去探索、去尝试,就会感受到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应该有味无痕、有心无痕、有师无痕、有爱无痕.  相似文献   

17.
最近看到《中国教师报》上的一篇文章《教育无痕是一种智慧》,读完后,很有一些想法。无痕的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就像武侠小说中说的剑术的最高境界是人剑合一。这是一种美好的追求,但面对现实中的教育问题,我们还是要清醒地看到,无痕的教育对于一些情商较高的孩子是非常有用的,教育效果是最好的,影响是终身的,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实际上老师都有这样的教育智慧,这种艺术的教育方式也一直在应用着,但是笔者觉得教育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是复杂的、纷繁的,需要我们应用多种教育手段与方式来教育学生,单一的教育方式是满足不了现实的教育状况。  相似文献   

18.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渗透体验感染是我们智慧德育的主题词。实践证明,无痕教育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大。渗透——帮助形成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健全的心理适应是保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合群、善于接纳与容忍他  相似文献   

19.
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卢克谦语)。无痕教育的提出,虽来源于德育领域,但其所彰显出来的人性化和科学性光辉,足以指导一切学科的教学行为。小学数学属于初等数学的范畴,它揭示的是现实世界中最简单的数量关系和几何形体等知识。小学数学课程在内容的呈现上具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特点。小学数学的学科特  相似文献   

20.
朱红雁 《教师》2012,(18):12-13
德育是教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历史与社会学科蕴涵着丰富的德育素材,通过老师巧妙地调制,能使德育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绝不显山露水,在无痕的意境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无痕德育”看似无痕,实则有痕,需要我们教师精心策划,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引发心灵共鸣。本文将笔者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如何追求无痕德育的一些感悟与同行们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