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尝试测试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对罗丹明B的包覆量.方法:采用简单方便的Stoer法合成包覆有罗丹明B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通过荧光光谱、扫描电镜等表征证实我们成功合成了包覆有荧光染料的纳米粒子,随后采用热重分析仪探讨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对罗丹明B的包覆能力.结论:二氧化硅的纳米粒子对罗丹明B的包覆量与一个光染料的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用巯基丙酸作为稳定剂,在水相中合成了发光可调的核壳型半导体纳米粒子.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镜、荧光显微镜,荧光光谱及紫外可见光谱等对合成的核壳型Cd Te/Cd S量子点进行了光学性能、粒子的分散性、纳米粒子形貌和晶型的表征.通过对合成条件的摸索,总结出了合成高性能水溶性Cd Te/Cd S量子点的优化条件是:反应初始p H为11,Cd2+∶HTe-∶MPA为1∶0.25∶1.8,回流时间为1 h.在优化条件下通过控制合成回流时间可合成不同粒径的量子点,其荧光发射光谱在510-610 nm范围连续可调.  相似文献   

3.
利用X射线衍射谱(XRD)、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荧光光谱(PL)系统地研究了不同表面、多种尺寸的CdSe半导体量子点(QDs)的光学性质、结果显示表面修饰完善的样品的荧光光谱只有一个窄而强的带边发射;所有样品的荧光峰相对于1S-1S吸收峰有较大的红移,并且移动量随尺寸的减小而增加,利用激子的精细结构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红移量和尺寸的关系;核/壳结构的样品的吸收峰和荧光峰相对于同尺寸的单量子点也有红移现象,这是由于CdSe和ZnS的晶格失配在界面上产生压力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在水溶液中将胶原大分子吸附于氧化铝纳米粒子表面,通过自由基引发的接枝共聚反应在胶原大分子上接枝聚丙烯酸丁酯支链制备了胶原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氧化铝核壳型复合纳米粒子.确定了胶原大分子在氧化铝粒子表面的最佳吸附量以及探讨了接枝反应时间对接枝率、复合粒子的壳层厚度及红外发射率(8~14μm)的影响.结果显示,接枝反应时间在12—20h时,复合纳米粒子的壳层为厚度小于15nm的胶原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层;聚丙烯酸丁酯支链的接枝率为3.7%左右时,复合纳米粒子在丙酮、氯仿等有机溶剂中分散良好;胶原吸附量为3.01g/100gA l2O3时,胶原氧化铝复合物的红外发射率下降程度最大,相应的复合纳米粒子的红外发射率最低可至0.527.胶原大分子与氧化铝纳米粒子的界面相互作用导致了复合纳米粒子红外发射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5.
采用沉淀法制备TiO2/Fe2O3复合纳米粒子,通过光催化降解1,2-二氯乙烷研究其气固复相光催化性能,通过TG-DTA和UV-vis等方法研究TiO2/Fe2O3复合纳米粒子的晶体结构、相变过程和光吸收特性。TiO2纳米粒子与Fe2O3复合后,TiO2的光吸收阈值发生红移,向可见光区拓展。Fe2O3复合量对复合纳米粒子的气固复相光催化降解活性有很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复合量n(Fe)/n(Ti)为0.5%。  相似文献   

6.
利用钛酸丁酯的水解缩合在Si O2微球表面沉积Ti O2层,制得二氧化硅/二氧化钛(Si O2/Ti O2)核壳纳米复合材料。采用TEM、EDS、FT-IR和XRD等对所得的复合材料的形貌及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复合物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内核Si O2粒子粒径约220 nm,表面Ti O2包覆层厚度约20nm,两者之间形成了Ti-O-Si键。Ti O2层的厚度随着钛源的量增加而增大。该Si O2/Ti O2核壳结构复合物经高温处理后,壳层Ti O2由无定型转化为锐钛矿型。  相似文献   

7.
SiO2具有许多特性,用其作壳层材料来制备核-壳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可以使其具有更多的特殊性质。本文综述了SiO2包裹磁性纳米粒子、量子点以及贵金属纳米粒子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10):159-162
通过预处理填料法制备了硅烷偶联剂(KH-560)表面改性纳米二氧化硅,采用激光粒度仪、BET比表面积法、FT-IR、SEM和TEM对纳米二氧化硅粒子表面改性前后的粒径分布、比表面积、分子结构与分散性作了表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纳米二氧化粒子经硅烷偶联剂(KH-560)表面改性后,粒径分布变窄,比表面积增加,分子结构改变,分散效果好。对纳米二氧化硅粒子表面改性前后填充聚丙烯的分散性和界面形态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9.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保护剂,制备三角形银纳米粒子溶胶。用紫外灯对三角形银纳米粒子溶胶进行光诱导实验。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拉曼光谱仪研究了不同光照时间下的银胶纳米粒子的光谱特性和表面形貌,以PATP为探针分子检测银胶纳米粒子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多,银纳米粒子溶胶颜色变化显著;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吸收峰出现"蓝移";透射电子显微镜图显示银纳米粒子由三角形逐渐转变成截角三角形银纳米粒子、球形银纳米粒子;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增强效应随着光照时间的变化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0.
根据科研成果,设计了以荧光碳纳米粒子取代过氧草酸酯类化学发光体系中有毒发光染料的创新实验项目。实验内容新颖,操作简便,涉及荧光碳纳米粒子的制备和化学发光液的配制等操作,以及X射线衍射、红外、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等表征技术和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使用,能够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实践表明,该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采用硼氢化钠还原法制得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保护的Pt/Au纳米双金属簇,用TEM、UV-VIS吸收光谱进行了表征,从制备方法、还原顺序、金属不同摩尔比等方面对双金属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别制得了Pt/Au合金及Pt/Au核壳结构的直径在2~5nm的纳米双金属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共沉淀法和溶剂热法制备Fe_3O_4纳米磁性粒子,对其药物控释性能进行检测。方法: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前驱体,采用Stober法,在乙醇/水溶液中,通过氨水催化水解硅醇盐,制得核壳式结构的Fe_3O_4/SiO_2复合磁性微球;以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Fourier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表征样品的结构,研究复合材料的耐酸性、磁分离行为及对药物布洛芬的缓释行为。结果:SEM显示Fe_3O_4与Fe_3O_4/SiO_2粒子均为纳米颗粒,粒径分布基本均匀;与溶剂热法比较,共沉淀法制得的Fe_3O_4晶粒结晶度较好,XRD衍射峰强,SiO_2的包裹使得Fe_3O_4尖锐的特征衍射峰稍微下降,表明包覆过程没有破坏其晶体结构,Fe_3O_4/SiO_2样品谱图中出现了无定型SiO_2的衍射峰,红外谱图同样出现了无定型SiO_2的透射峰。结论:表面二氧化硅的包覆显著改善了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的耐酸性,磁分离实验表明二氧化硅的包裹减弱了Fe_3O_4的磁性,布洛芬缓释实验表明Fe_3O_4/SiO_2复合磁性微球具有较好的药物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制备出一种能在紫外光照条件下具有分子开关功能的化合物——一乙烯基噻吩螺噁嗪,将乙烯基通过双键引入了螺噁嗪。通过质谱与核磁氢谱对所合成的一乙烯基噻吩螺噁嗪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化合物紫外光照前后的吸收谱进行了对比发现,该化合物受紫外激发可由无色变为蓝色,在氯仿溶液中具有良好的光致变色性能,并对一乙烯基噻吩螺噁嗪进行荧光测试,结果显示,该化合物受392 nm的光照射后可在乙醇溶液中发射445 nm的荧光。利用一乙烯基噻吩螺噁嗪上述的光致变色性能和荧光性能设计出一种可实现非与非功能的分子逻辑门。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温络合-控制水解法,以四氯化钛、有机羧酸、氨水、硝酸铜、硝酸镍等原料制备铜/镍共掺杂的复合纳米TiO_2透明乳液。使用XRD、纳米粒度分布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对样品的物相、粒径、光吸收、光催化等性质进行表征。将该透明乳液在模拟太阳光下对酸性红3R染料进行降解,分析了染料初始质量浓度、样品掺杂浓度、体系pH值、加热回流时间对光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铜/镍掺杂量均为0.001 mol/L、体系pH值为5、回流时间为0时,复合纳米TiO_2光催化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5.
以粒径约为15nm的Fe3O4纳米粒子为内核,采用静电作用制备Fe3O4@TiO2核壳结构,核的厚度大约10nm。通过氮气保护450℃高温煅烧的方法,成功制备锐钛矿性Fe3O4@TiO2核壳纳米粒子。最终得到的产物粒径分布均匀,具有良好的分散性。结果表明,以这种磁性纳米核壳微粒作为光催化剂,对降解污水中4-硝基苯酚与纯TiO2相比有明显的提高,90分钟内的降解率可达到98.6%。而且重复六次实验后,其催化效率仍能达到86.3%。  相似文献   

16.
该文用磁控溅射法在蓝宝石衬底上生长了ZnO薄膜,所得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原子力显微镜(AF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S)、光致荧光光谱(PL)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发光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掺杂后的ZnO薄膜仍为六角纤锌矿结构,磁控溅射镀膜样品的透射边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发生蓝移又红移现象,所有样品都有比较好的发光性能;900℃溅射镀膜样品的表面形貌平整度较好,粒子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7.
合成和表征了一个新的吡啶衍生物溴化(E)-1,1′-(六烷-1,6-二甲氨基)二(4-(E)-2-(噻吩基)乙烯基吡啶,这是一种自组装膜合成的中间配体,具有特殊的结构特征和氧化还原性,以其为配体继续合成自组装膜材料,在共价和静电自组装膜研究的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对它的合成、表征及其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等的性质作一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明胶作为稳定剂,葡萄糖为还原剂,硝酸银(AgNO3)为前驱体,通过一条绿色途径合成了银纳米粒子。利用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UV—vi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X-射线衍射(XRD)对银纳米粒子的形貌、粒度及其分布进行了性能表征。结果表明:银纳米粒子颗粒呈球形。粒度均匀,单分散性较好。该合成方法实验条件简单、原料易得、反应温和且对环境无污染。因此在探索绿色纳米合成技术上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微波辐射加热制备半导体ZnS纳米粒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甲醛溶液中,以Zn(Ac)2和TAA为源材料,通过微波辐射加热合成了ZnS半导体纳米粒子,并用XRD、TEM、紫外反射光谱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0.
采用化学还原和晶种诱导结合法制备银纳米粒子,并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所制备的银纳米粒子进行表征;用大肠杆菌为受试菌株进行药敏实验,采用纸片法通过比较抑菌圈大小测试了不同浓度银纳米粒子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单分散的、平均粒径约为15nm的准球形银纳米粒子对埃希氏大肠杆菌(E.coli)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且抗菌效果随着纳米粒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