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及学制改革,使研究生教育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一是质量意识不强;二是生涯质量下降;三是教育资源短缺;四是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五是管理体系不完善,评估体系不健全。对此,我们首先要加强研究生教育理论的研究;其次,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再次,严格培养过程,把好学位授予关;最后,改革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情况。北京师范大学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聚焦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研制与开发。为此,明确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问题,夯实了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科学基础,确立了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与素养结构,借助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推动了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培养措施的完善,为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任务。但当前高校在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体系不完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牢且转化能力不足、专业实践平台缺失、管理手段不完善、师资培养经验不足等。为此,提出从构建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建设专业实践平台、完善管理制度、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来加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保障并提升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4.
立足“双一流”建设的时代背景和基本任务,研究生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质量已然成为影响“双一流”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管理体系也亟待完善。健全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西南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介绍了学院在教学管理机制、课程体系改革和质量评价机制构建与反馈应用等方面的改革思路、具体做法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5.
新医科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医学教育发展和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健全和完善医学研究生核心课程体系是保障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基本和最关键的环节。文章针对新医科背景下地方医学院校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核心课程建设的问题,分别从改革研究生培养方案、构建多层次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特色研究生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考核评价监督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种种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6.
何颖 《黑龙江教育》2006,(12):23-25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本文就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导师数量不足,培养质量不高,重使用轻培养;课程设置随意,内容重复滞后;培养管理不规范,规章制度不健全;学位论文质量不高,答辩流于形式等.这些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本文也阐述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即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使用与培养相结合;合理设置课程,构建科学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健全制度,管理规范化;加强指导与管理,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等.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教育是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创新能力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完善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加强科研交流和科研训练及研究生创新思维的自我培养四个方面阐述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及与培养机制改革的关系,以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为例,对如何加强工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促进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探讨,认为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应优化体系结构,加强数理基础,体现学科特色,实施分类培养。  相似文献   

9.
基于武汉理工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现实需求,架构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整体方案;分析了该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三类主体积极性不足两大瓶颈,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支撑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三项建设以及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两类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形成了较具典型示范意义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10.
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硕士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任,近几年,其培养质量面临严峻挑战.文章从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学位论文质量等方面入手,探讨保障和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1.
提高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关键在于进行研究生教育供给侧改革,用创新思维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制度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精准对接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基于X大学研究生满意度的调查,分析研究生培养不满意的原因,从供给侧的角度提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一是完善招生录取质量控制机制,二是构建课程体系动态革新机制,三是优化研究生科研激励约束机制,四是健全导师激励约束机制,五是构建学位论文质量追溯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12.
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的方向,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重视培养方案修订与课程建设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重要任务之一。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和北京联合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本学科在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深化教学过程改革和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提高中进行的改革与成效,为进一步的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生培养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研究生教育在新的形势下的培养现状,立足我国国情,针对生源质量保障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导师队伍建设、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开放化、国际化建设等不同层面进行积极探索,以期化解当前中国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的矛盾,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4.
合理有效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是激发研究生学习兴趣和提高研究生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和积淀之后, 形成了独具特色又较为稳定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其研究生的教育水平和培养质量一直以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分析和总结美国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例如强调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提倡学科交叉,增设跨学科课程,灵活学生选课和教师授课形式,注重知识更新和对课题进展的合理考评等,对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理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加强重点学科和学位点建设、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生科研和实践能力训练、导师队伍建设,改革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研究生招生制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建立研究生资助工作体系和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促进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但也还存在研究生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研究生管理体制、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导师和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只有进一步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研究生教育的新要求,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建设重要环节。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我国研究生创新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困境,并从优化实施创新教育的环境、注重个体意识培养、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加强培养过程管理与完善质量监控评估体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加强创新体系的硬件支撑体系建设等六个方面阐述了保障研究生创新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突出问题。本文对我国目前农学类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从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式改革、创新型导师队伍建设、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方面,对农学类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培养和提高农学类研究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保障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实现研究生教育在发展中提高质量,北航研究生院近两年来采取了若干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实践措施,即制定新版培养方案,建设由校级基础理论课、一级学科基础课、二级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的三级平台课程体系,开展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加强工程实践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培养环节过程管理,注重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等。  相似文献   

19.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实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最基本的质量标准。通过分析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培养单位在研究生教育中,要根据学科发展水平,不断地修订、完善培养方案,打破原有学科局限和视野,优化设置层级明确的课程体系,整合教学资源,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保证培养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20.
对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应贯穿于培养全程,要从改革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改革考核方式、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团队精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以及加强国际交流等多方面入手,形成有效的培养机制与氛围,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