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立大学创办人之一,先后创办了震旦学院、复旦公学,参与创办了辅仁大学,短暂执掌过北京大学.结合马相伯的心路历程,可观其对中国大学教育独特的设想和追求:为了实践教育救国之宏愿,马相伯年过六旬,不惜毁家兴学,先后创办震旦学院、复旦公学;在人才培养上,以融合中西、贯通文理为理念,设计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大学课程体系;在学校管理上,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为旨归,培养师生的民主意识和自治能力,强调大学之大,在道德高尚和学问高深;在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上,为了避免当时政治和宗教的干扰,主张教育独立,并要求学生摒弃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以获取真才实学为重.马相伯的大学教育思想既与西方大学精神的传统相契合,又有着强烈的国家富强和民族自立意识,今天仍具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旻 《高校教育管理》2001,23(3):111-117
马相伯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先后创办了震旦学院和复旦公学.其教育目的是为了救国,教育内容注重科学,教育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自由研究、演讲等能力.这些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事业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石曾作为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顺应了中国20世纪初教育救国的大潮流,凭借对西方教育的感悟,提出了大学区制教育思想,倡导、发动并实践了中国近现代大学区教育体制改革。虽思想与实践有一定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但其所包含的近代化因素对中国教育体制近代化转型产生了重要且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识教育思想诞生于西方,长期以来成为西方高等教育的主流思想,并在欧美大学一直得到实施。通识教育也是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指导思想。作为教会大学的培养目标,通识教育思想反映在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等方面。对我国近代国人自办大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马相伯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爱国主义者,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民族性是贯穿马相伯各种思想的一根红线;积极追求民主共和,倡导地方自治是他晚年思想的鲜明特色;马相伯一生能紧随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是他思想的最大特点;他还是一位天主教信徒。对社会历史的观察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马相伯的思想从不同方面促进和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黄克利 《教育评论》2014,(1):141-143
魏源"师夷制夷"的思想对近代中国的"教育救国论"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洋务运动时期是"教育救国论"的萌芽时期,甲午战争后的维新变法时期是"教育救国论"的初创时期。到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救国论"臻于成熟,基本完成了变革传统教育的历史任务,其内涵也完成了超越国家概念、政党主义和教会派别的重要转变。时至今日,"教育救国论"的某些合理内核仍然具有巨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驱,马相伯将中西两种文化、科学与人文教育等理念充分交汇融合在一起,并以此为基础创办了著名的震旦大学(1903年)、复旦大学(1905年)、辅仁大学(1923年).马相伯文理并重、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不仅对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依然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国成立后至抗战前,在大学任教的留美归来的学者,秉承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积极创立新系科,编写新教材,组织科学学术团体,对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教会大学为中国近代农业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农学是教会大学中除了医学以外的一门重点学科。近代中国开办农科的教会大学典型当属金陵大学和岭南大学。教会大学农学教育,不但为我们引进了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教育模式,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人才,而且其院系后来也成为新中国农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大学农业教育注重理论、实践、实际三结合,注重敬业奉献与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积极开展与国内外机构交流与合作,对我们今天办好农业教育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10.
岳爱武、邱新法在《现代大学教育》2008年第4期撰文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始于二十世纪初叶,经济现代化为清末提供了必备的物质经济基础,教育救国的社会思潮为清末研究生教育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教会大学的刺激与挑战为清末研究生教育的探索提供了客观的现实基础。它是近代“新教育”制度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马相伯教育理想与政治追求的双重变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见证人 ,马相伯曾经是洋务新政的积极参与者 ,但屡屡受挫的政治实践加深了他对晚清腐朽社会的认识。特别是 1887年欧游回国后 ,一度淡出政坛 ,静心反思强国之路 ,逐渐形成其教育救国理想并化为行动。与此同时 ,他并没有停止对现实政治的关心和思考 ,而是在其后办学过程中不时返回政坛 ,努力探索政治民主化道路。在马相伯的漫长人生旅途中 ,教育理想与政治追求常常是戏剧化地交织在一起 ,演绎出奇妙的双重变奏。这一“双重变奏”与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环境密不可分 ,突出反应了马相伯对现代教育与民主政治关系的辩证认识 ,具…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的竺可桢,是中国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更是近代科学救国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不仅在科学研究、科学教育和科学组织等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而且深刻地认识到倡兴科学与振兴中华之间的关系,致力于科学救国思想的宣传和实践。在科学知识的宣传、推广,人才的培养以及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科学教育理念的提倡等诸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3.
马相伯与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夏林根名人与名校复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原名志德,又名建常,后改名良,别号华封老人。他生于1840年4月,卒于1939年11月,历经百秋,在文化上、教育上和政治上都有许多重要的贡献,尤以近代教育的拓荒者...  相似文献   

14.
马相伯(1840~1939),是我国近代伟大的爱国者、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积极奔走于国家民族之前途,为中华之崛起排忧纾难、毁家兴学而不遗余力,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一、毁家兴学、教育救国同20世纪初许多中国知识分子一样,马相伯也认为兴国在于振兴教育。他说:“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于是,他决心在中国兴办新型教育,培养救国救民人才。考虑到自己已年过六旬,个人力量有限,势不能久,乃请托耶稣会团体办学,传授欧美新知识,以应救国之需。1900年8月,他将其长兄马建勋所遗松江、青浦3000亩田…  相似文献   

15.
民国成立后至抗战前,在大学任教的留美归来的学,秉承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积极创立新系科,编写新教材,组织科学学术团体等,对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创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张謇的教育思想与办学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教育救国”又是张謇教育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张謇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传统教育、科考经历和晚清社会的剧烈变迁,以及他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共同构成了其“教育救国”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7.
论马相伯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活跃于宗教、政治、教育三重领域的马相伯,是中国近代三所大学(震旦学院、复旦大学和辅仁大学)的创始人和发起者。他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长期探索,以及由此而深入思考的近代大学理想、教育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等问题,均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严复是近代中国教育救国论的先驱,独特的求学背景是其教育救国思想形成的基础。其以译书为媒介倡扬教育救国的思想,以“三民”教育为救国之纲领,以学习西学、开展科学教育为救国之良方。其教育救国思想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影响至深,对当今教育改革、“科教兴国”仍不失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技术教育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包括西方外部、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资本主义思潮以及近代有识之士等推动因素,派遣留学生、政府部门主持创办新式学堂、组织译介西方书籍、聘任外籍专家等主要方式。中国近代技术教育具有评价体制的积极与怠慢、发展运行的鼓励与限制、历史使命的救国与图存、教育与经济基础的依赖与分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与脱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对立与统一、人文价值观念的推崇与迷失等基本特征,在思想启蒙、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等层面产生重要影响。近代技术教育是现代技术教育发展的前期基础,从人的发展、技术教育发展以及时代发展等维度总结近代技术教育积累的经验,方显其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在中国从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换的转型期,容闳投身于救国图强运动中,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教育,有着超越时代的独到见解和实践活动,成为中国近代"教育救国"思想的早期阐发者和绵延至今的中国留学运动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