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年一度,又是评定职称的时节。 这时候,论文仿佛突然被老师们异乎寻常地重视了。尤其是部分面临着论文“过关”门槛的老师,开始进行一系列急时抱佛脚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女人”是“女”与“人”的统一体,这种统一是在一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的。作为“女”须被男人认可;作为“人”须被社会接受;作为“女人”则要被女人自身认同。女人的认同是“女”与“人”统一的关键,它与女人的文化素养和自主意识密切相关。自主了的女人,不仅作为社会存在的客体,自觉地有选择地接受着社会和男人给女人制定的标准,而且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在塑造自身的同时,也塑造和改造着男人和社会  相似文献   

3.
在学校图书馆的杂志上,常会看到有些文章旁注着“已用”、“再用”等字样,这是一些大学生为应付作业写文科课程的论文,先“采用”此文后担心重复使用给后来者的提醒留言。有一篇文章旁竟写着“已用”、“再用”、“又用”、“不能再用啦”、“再用一次吧”这么真真假假一长串有调侃意味的文字。像这样在杂志上或网上找一篇文章印出来作为自己论文的做法,是现今一些大学生“写”论文的一个诀窍、一条捷径。某门课程结束时的小论文可以这么“写”,毕业设计的大论文也能这么“写”。被看中的文章往往利用率很高,“天下文章一大抄”到这里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本来,论文写作是训练科学思维能力,掌握分析、解决问题方法,巩固所学课程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此种写法与初衷相悖,意义尽失。从大学生的这种论文“写”法至少可以看出如下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现代作家粱遇春有句调侃的话:“为生孩子结的婚。”我看职称论文就常常是“为生孩子而生的孩子”。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评职称时没有论文发表就一票否决,绝无商量的余地。在这种评价机制下,“为论文而论文”的职称论文充斥着报刊或学校自己所汇编的各种文集,似平在印证着那句”天下文章一大抄”。  相似文献   

5.
在一些重要的大学排名中,论文引用率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例如,在《泰晤士报高教副刊》“全球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体系中,“平均每位教师论文被引用率”占了20%的权重。在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行”的指标体系中,“在21个学科领域被引用率最高的研究人员数”也占了20%的权重。不过,对论文引用率被用于大学排名或更为广泛的高等教育评估在世界上尚存有很多的争议,甚至被人斥之为“暴政”。那么,应当如何认识论文引用率指标在大学排名中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先来简单地回溯一下大学排名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张公善博士的学位论文《批判与救赎——从存在美论到生活诗学》,今年5月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200千字,围绕“生活诗学”这一具备前沿性并具广阔前景的课题,以批判海德格尔神秘的“存在”为起点,抓住其关键词“存在”的空洞抽象性、虚妄性,试图超越它,从而通达一种更为鲜活具体的“生活存在”,处处渗透着一种亲近生活世界、反对理论主义的观念。这意味着美学主题的变更,即从存在美论到生活诗学。生活诗学立意重建一种浑整的生活观,即“生命——生活——存在”一体观,它具有深厚的理论背景,既有西方思想的底蕴,又有着东方智慧的熏陶。这种生活观将人视为一种整体性的存在,认为人既“是”又“在”,是“生活之是”与“生活之在”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生命的缺失,是现实教育的一个病理性存在,在现实教育中,生命往往被遮蔽与忽视了。在这种异化教育中的教师与学生过着一种“非人”的生活,教师在由“神”到“微人”之间徘徊,学生在由“物”到“上帝”之间穿插。然而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生命在受到不合理的规训后,会努力寻找新的途径而决不任由生命受到残酷的摆布,要还教育以生命,让教育成为师生共度的生命场。  相似文献   

8.
猛虎和蔷薇     
余光中 《中文自修》2006,(12):48-49
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Siegfried Sassoon1886——)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In me the tiger sniffe the rose。”勉强把它译成中文,便是:“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如果一行诗句可以代表一种诗派(有一本英国文学史曾举柯立治“忽必烈汗”中的三行诗句:“好一处蛮荒  相似文献   

9.
刘勰与钟嵘论“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江 《重庆师专学报》2004,3(2):62-65,90
刘勰的《文心雕龙》与钟嵘的《诗品》都多次用到“奇”这一术语,但两人所论之“奇”的内涵有很大区别,他们对“奇”所持的态度也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折射出两人论文指导思想和著述目的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中国德育》2008,(6):14-14
“信用”的概念释义与使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存在着严重的去伦理化、去传统化和非人格化倾向。因此,就很有必要实现“信用”意涵的伦理复归,并以美德与规则的“关键性联系”为中心线,对信用伦理作不同道德哲学传统之比较与反思,进而在人格重塑、共同体重构以及制度整合基础上,重新构设美德与规则的“关键性联系”,以彰显信用伦理研究对人格的实体关怀,对文化传统的价值欲求,对人的现实生活的真实关切,  相似文献   

11.
世人有与人为友的,有与书为友的,也有与人和书皆为友的。看一个人与何人为友,即可知其为人,看一个人与什么书为友,其为人亦可略见一斑。不管与人为友,还是与书为友,都应择其最佳者而从之。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我们一定要与好人好书交友。  相似文献   

12.
贲友林 《福建教育》2007,(2):48-50,64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陶行知先生的这首诗我们多数人耳熟能详。但我们眼中的小学生,往往都被视作“小小孩”。有位教育评论家曾这样描述中国传统教育:“在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恰恰被颠了个儿,站着的先生始终占据着至尊地位,  相似文献   

13.
张琦云 《音乐世界》2010,(9):108-109
水瓶座女孩郭采洁常被人称为“水女孩”,甜美可爱的形象使他成为了“少男杀手”,同时也深受广告商的青睐。在“统一冰醇茉莉”的广告中与萧敬腾甜蜜入镜,这个如水的女孩拥有着自已的甘甜世界。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本的两大情节模式一个是“看与被看”,一个是“离去—归来—再离去”。“看与被看”无非就是“哪个背后不说人,哪个背后人不说”的老中国人的悲哀;而“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更是从农村走出来。走向城市,又要回家,结果最后还是要走出来,不断地往来于城乡之间的知识分子不断地演绎着悲欢离合,而乡土明和都市明的冲突和碰撞在他们心灵的空间决斗着、角逐着,内心里的痛苦、寂寞、孤独是那么的惨烈。作为一个化人、明人,回到乡下。不由自主的就会有一种优越的启蒙心态,我想当年鲁迅也应该是这样的心情。当我又一次阅读鲁迅的小说的时候,就感觉到鲁迅的启蒙情节的强烈、启蒙遭遇的窘迫以及对启蒙反思的深刻。  相似文献   

15.
中苏文学中毛泽东形象作品与列宁题材作品在领袖形象塑造上有着极为相似的审美需求,二者同样被框定在“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改造劳动人民”的创作意识之下,体现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列宁形象经历了“理想人物”、“英雄人物”到“普通人”的转换,毛泽东形象经历了从神到人的平民化过程,显示着“解冻”文学思潮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渗透。  相似文献   

16.
阎曙光是河南火电一公司1997年的退休职工。历年来,多次被评为公司“工会积极分子”、“文明标兵家庭”、“五好家庭”,曾获得“平顶山市老年体育先进辅导员”、“河南省老年体育先进辅导员”等荣誉称号。在荣誉光环的面前,她仍积极进取,马不卸鞍,继续做着与人、与企业、与国家有益的好事与善事,为企业文化氛围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阎曙光家住公司生活区“阳光花园”附近。她全家6口人,丈夫翟杏林,共产党员,退休后被返聘到公司机械化施工处,目前在承担的新乡电厂施工工地上班;长子翟锡钧,在社会上自谋职业;次子翟之…  相似文献   

17.
A、客观性原则。首先.要作为一种可供阅读和检索的独立使用的体.只能用第三人称而不能用其它人称来撰写。要中出现“我们”、“笔”、“本”等主观性强的字眼是不被允许的,否则有连客观性原则.同时,在很多情况下是不符合逻辑和语法规范的。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古籍中,作为邦本的“人”与“民”出现频率极高。在这些被载入史册的冠冕堂皇的“人”与“民”中,绝大多数却是以一个抽象的集体名词的身份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却几乎完全被虚化、被覆盖。作为战国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庄周对这些在主流话语中被虚化的人给予密切的关注,并对人之为人的根本——拒绝异化、追求自由进行深入地探索,给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9.
陈尔香 《中国培训》2001,(10):33-34
在淮阴卷烟厂的制丝、卷接包等车间里活跃着一批怀揣淮阴工学院机电一体化大专文凭的操作工、维修工,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技术骨干和操作能手,在车间的生产中日益成为顶梁支柱。他们就是该厂分别在1993年、1995年、1997年与淮阴工学院联办的三届“机电一体化”大专班毕业的学生。几年来,在这110名毕业生中,有一人被表彰为全国劳模;有2人被评为省烟草系统“八五”先进个人;有1人被评为“一品梅特殊贡献”二等功先进个人;有3人荣立厂一等功,有15人荣立厂二等功,有23人荣立厂三等功;有30人获得全厂一年一度…  相似文献   

20.
一盖棺论定 人固不易知。诗人与艺术家一方面表现自己,一方面却又将自己严密地包藏,修饰起来;而以在现代最甚。旧谚曰:“未从起意神先知。”假若真,则知人者莫若神。本来人之思想与情感,千变万化,风起云涌,不但有的不可以告人,而且自家也怕敢想。我常想:吾人既非圣贤,则正心诚意的工夫必不到家,若与神同居,有所思莫不为神所知,那真是不但若芒刺之在背,简直如坐针毡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