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一、激发课堂交往的“情”——转变教师角色 交往的课堂迫切期待教师角色的转变。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他的教学魅力就在于他善于与学生沟通,善于激发学生交往的欲望,从课前的师生问候就开始实现他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上课伊始,他亲切地问候“孩子们好!”,孩子们礼貌地回应:“老师好!”,他又真诚地说:“孩子们真可爱㈠孩子们又该怎样回应老师呢?他顺势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最想说的话,有的说“老师真可亲!”,有的说“老师真和蔼!”,有的说“老师真好!”等。一声真诚的问候,既拉近了师生距离,激活了学生思维,又拉开了交往的序幕。在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也一直以朋友的身份,一再激发学生交往的情绪,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往。他这样引导学生:“这么美的课文,老师也想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当老师成功的范读博得学生热烈的掌声时,他马上接着说:“老师读得好的地方,你可以试着学一学。如果你觉得不够好的地方,请你改一改,再试着美美地读一读,好吗?”这种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很自然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场”。  相似文献   

2.
老师常喜欢“好”学生,老师不喜欢“差”学生,这似乎是人之常情。可是,走出校门之后,“好”学生却常常冷淡老师,“差”学生却亲热老师。这种令人忽视的现象的背后,值得我们探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学生扮演“小老师”角色似乎是老生常谈,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又是一种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认知策略及许多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小老师”的角色扮演要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不流于形式,不浮于表面,要使“小老师”角色扮演的目标指向思维能力、认知策略的形成发展。为此,我做了一些尝试,创新扮演“小老师”角色的做法。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但许多的人并没有看到“分分分也是老师的命根”这一不正常现象。老师为什么这么在乎学生分数呢?那是因为对学校来说,学生分数与老师工资、职称、荣誉,甚至“末位淘汰”直接挂钩,是考核老师的最主要或唯一参数;对老师自身来说,事业上是否有成就主要就体现在所教学科的学生分数的高低上。  相似文献   

5.
张杰 《教育文汇》2005,(1):34-34
去邻校听了一位青年教师的课。与学生相互问好后,老师说:“同学们好好上课!”学生随即齐声说:“老师好好上课!”老师笑了,同学们也笑了。  相似文献   

6.
“老师说”自古以来就是学生嘴上经久不衰的口头禅,仿佛只要加上这三个字,一切语言就变成了不可巅覆的真理。“老师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自主思维,学生可能有一些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性受到了抑制,这也影响到我国科学研究成果中的原创性建树。教师有责任教育学生走出“老师说”的藩篱,突破思维的窠臼,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习题教学中,往往是学生做老师讲的模式。“说题”活动是教学双方在精心做题的基础上,阐述对习题解答时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解题策略、依据及解题后的感想。“说题”教学与传统习题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课堂上的主角是学生,不是老师,变老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言堂”,凸显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发动学生全面参与,归纳讲评总体提高。  相似文献   

8.
笔者有幸多次现场聆听过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执教的数学示范课,如“圆的认识”“审题”“角的度量”“分数的再认识”“孙子定理”等经典课例,一次次感受到华老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自主发现、动态生成,教师与学生在短短40分钟共同度过一段重要的生命之旅,强烈地感受到华老师的数学课已经远远超越了数学学科本身。  相似文献   

9.
许黎剑 《河北教育》2002,(12):12-12
开学初,学校组织学生乘车去科技馆参观航模展,车子开时,我发现车上站着两个人——我和郑老师,而学生们一个个心安理得地坐着,有说有笑。我脑子一转,对旁边的学生说:“你们都坐着,可老师还站着。”几个学生似乎想到了什么,往里挤了挤,不好意思地说:“许老师,您坐这。”我微微一笑,说了“谢谢”就不客气地坐下了。车上唯一站着的还有郑老师,我又对周围的学生说:“你们看,郑老师还站着……”又有几个学生说:“郑老师,您坐。”郑老师笑笑说:“不用了,没几分钟,我站一站吧。”“不,郑老师,”我接上去说,“学生给你让座,…  相似文献   

10.
王新利 《湖南教育》2004,(15):42-42
老师的上课,又名“站讲台”。叮叮当当的上课铃响了,老师手端着教科书、教案、粉笔盒和一大叠学生作业进教室上讲台,先道一声:“同学们好!”学生齐答:“老师好。”然后互相鞠躬而学生落坐。这时,老师的面部表情会陡地变得严肃起来,因为孔圣先师早就告诫“严师、益友”。倘若不用严来镇之,那调皮学生便  相似文献   

11.
常有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太强,与其谈话是“苦口婆心”地“对牛弹琴”!有的学生阳奉阴违,事后依然如故;有的则当场与老师冲突,不让老师下台;有的忍气吞声但满腹牢骚。这时我们老师做错了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读了本刊2014年第2期王恩裕老师的文章《“很不少”与“很多”》,深感王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表达切人,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质疑,积极讨论的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教育既有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冲的力量是的,当物理老师讲完惯性原理时,突然有个学生问到“老师,假如地球停止转动,哪会是怎样的结果?”老师说“问的不符合实际,没价值!”当数学老师讲完正数时,学生问:老师比没有还要少或小的东西有吗?”老师说“可能没有!”政治老师讲股票、保险时,学生问“老师,股票为何不能保险呢?”老师岔开话题而言它等等,这种好奇、质疑、探究、创新的意念就被许多教师给抹杀了。  相似文献   

14.
教师相聚,常讲些生活、工作中的笑料逗乐。其中有些笑话听后,如鲠在喉。譬如:某老师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学生问其中的“老军”是什么,老师望文生义道,“老军就是老军人嘛,这还问”;某老师讲《美猴王》,讲解“与狼虫为伴”一句时,把“虫”释为“昆虫”;某老师讲《木兰辞》,学生说“这首诗胡编乱造,古代女人裹脚,怎么能跟男人在一起行军打仗”,老师不知其所以然,便唬道:“这是文艺作品,可以创造”。文科老师有人如此,理科老师亦有“同类项”,学生问题目,不懂则曰“此题缺少条件,无解”……  前人有训,学高为师。…  相似文献   

15.
邓五全 《师道》2011,(1):45-46
这是七年级的一堂美术课现场。教室里热闹非凡,讲台上“指点江山”的是学生,没有老师的身影。老师哪里去了?学生座位上,那个面孔最成熟的“学生”就是老师。请注意,这个“学生”竟然举手了。“请问设计师,您设计的这个标志里的字母代表什么涵义,为什么用橙色来做标志底色?”讲台上的“老师”开始有板有眼地解释刚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闲暇之余,老师们感慨较多的是:随着时代的多元化发展,如今90后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君不见:与老师“顶牛”的现象多了,“反其道而行之”的行为也增多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成了教师工作顺利进行的巨大“拦路石”。  相似文献   

17.
陈瑞昌 《江苏教育》2007,(12):23-24
方海莲老师的《透视语文教学的“伪思考”》一文,直面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表面化、程式化、“空壳化”现象,指出这些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伪思考”.学生个体没有真正进入能动状态,因而不能达于内心,无法“自由言说”。方老师又说学生流于“伪思考”,与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分依附既定的目标任务有关,与“预设”抑制了“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8.
《教师博览》2003,(5):4-5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之后,被老师们广泛引用,而且出现了一些与这句话类似的说法:“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等等,表达的都是同一意思,就是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句教育界的“名言”在被广泛引用的同时,也引起了众多的争议。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几年前,听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时,顿觉惭愧和震撼。惭愧的是,原来那些几乎个个都可以成材的学生到了我手里,并没有达到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19.
先看一个教学片断片段。在一次公开课上,执教的老师提问学生:“你们看,老师的眼睛里有什么?”有个学生看了老师的眼睛很长时间,然后举手回答:“老师的眼睛里有个我!”这位年轻的老师生气地说:“什么有个我?坐下。”于是又问另外一位学生,这位同学根据教材的内容回答:“老师眼睛里有眼球。”老师大大夸奖:“这个小朋友观察仔细,回答准确。”  相似文献   

20.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要活就必须念好“我、新、准、精、趣”五字经。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始终紧扣学生心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突出一个“我”字 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以“我”为例、这个“我”字,既包括自身,又包括亲戚、朋友等与我有关的人和事。举这样的例子,好处是:(1)能增加可信度。因为所举主人公就是站在眼前的老师或与老师有直接关系的人,发生在老师身边的事,使学生感到熟悉可信。(2)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学生对老师及与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