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三点式阅读     
语文教育的过程便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质,无疑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语言,二是精神。因此,语文教育要为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语言“底子”和精神“底子”。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学中的“语言暴力”是指授课教师在本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使用伤害性的语言,是一种精神伤害。 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中,随着学科师德渗透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体罚”学生的现象大大减少。但是,对学生采用讥讽、挖苦、揭短等手段,实行“语言暴力”的现象却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的中小学教育中,极少数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不良现象屡屡发生,这种暴力行为遭到了公众的强烈谴责,但有一种暴力行为至今尚未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那就是语言暴力。一、语言暴力易被忽视所谓语言暴力,顾名思义,就是诉诸于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暴力行为,它是指教师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乃至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岐视性的语言,致使学生的人格尊严、个人名誉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损害。一些教师常常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或“后进生”使用“笨蛋”、“傻瓜”、“蠢猪”、“没有出息”…  相似文献   

4.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创新教育彻底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桎梏,注重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主体精神,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所培养出的学生多是“高分低能”,语言实践应用能力差;而创新教育强调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基于语文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语文教学应从“语言“和“人文”相统一的特点出发,站在“人本”的立场上,最终完成“人格”的完美塑造,实现语文教育中“文”与“人”的真正高度统一,“教”与“育”的真正有机结合。语文教育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要求,应抓住文本及其语言的主要载体,不断优化教育情境与过程,实现学生“人”的一步步跨越。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育的过程便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质 ,无疑包含着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 ,二是精神。因此 ,语文教育要为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语言“底子”和精神“底子”。一、利用教材资源 ,在品味语言中孕育精神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富有语言创造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的学习 ,以掌握丰富的语言 ,传承精神遗产。而语文教材 ,就是把这种“精神遗产”蕴含在“丰富的语言”之中 ,成为塑造学生、完善学生、发展学生的教学凭借 ,成为夯实学生语言“底子”和精神“底子”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7.
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俗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能“连横”与“合纵”:能使狼烟四起,也能化干戈为玉帛;能挽救人,也能致人于死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用它来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改造”学生。教师的鼓励语言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能否正确使用语言进行教育教学,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现实中一些教师忽视语言基本功的练习,没能用正确得体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从而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本文主要谈谈教师的语言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顺应“入世”带来的挑战,为满足入世后社会对外语教育的要求,必须对我国现行的高校外语教学进行一次彻底的反思与改革,提出积极的应对策略。要鼓励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借鉴美国“5C”教育目标,要提高“语言输入”的真实性和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并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相似文献   

10.
“学生主体原则”是一个带有“哲学性困惑”的概念,它应被“学生自由表达”所取代,“自由表达”是西方教育长期保持的,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优良教育传统,学生“自由表达”彰显的正是学生主体性之张扬,它是“教育对话”的必要前提,它作为学生主体的生命激情和理性承担,是学生主体价值寻获式的实现方式。“自由表达”作为“鲜明清澈”的普通语言还原,使较为抽象的“学生主体性”变得有行为特征,使“学生主体论”具体化,实践化,便于教育工作理解和操作,学生天性中的表达欲决定了学生有“自由表达”的积极性,教育工作应予保护和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1.
生本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学生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学生的内部自然天性和潜能的发挥;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体;教育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是为学生服务的。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章通过将生本教育运用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使学生提高人素质,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掌握语法知识与词汇的具体用法,学会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文在致力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肩负起了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人格教育等多项任务。所以说语言教育不是纯工具教育,它满载着人文内容,为学生人文知识的获得提供了前提条件。一、“活”是语言教学的灵魂曾几何时,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  相似文献   

13.
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善于用其长处和优点去激励学生,使学生自信心不断加强。用“心”写评语,多角度评价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以丰富多变的形式来评价激励学生,建构“激励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改变评价的语言,多模糊少较真,使学生在教师粗中有细的关注中受到激励。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及半结构式访谈分析了不同阶层的语言符码与不同学科的课程符码之间的匹配情况及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发现,语言符码与课程符码的匹配是解释学生学业成绩阶层差异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优势阶层学生的学业总成绩显著高于弱势阶层学生;但成绩优势在不同学科上有差异,优势阶层掌握的“精致型符码”与语文、英语学科的“整合型课程”相匹配,并使学生学业成绩优势明显,但与数学的“集合型课程”不匹配。研究结论也说明了“符码理论”在解释不同学科学业成绩上并非笼统的普遍适用,课程符码与语言符码之间的匹配是教育再生产的关键调节器。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相互融合,也就是“语言”和“言语”的综合,所以表达能力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呢?  相似文献   

16.
谢兆勤 《文教资料》2010,(14):128-129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总是提倡多用表扬的语言。有人认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这种做法值得肯定。然而“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予以批评教育是必要的。要使教师的批评语对学生产生积极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目的,必须研究掌握批评语言的艺术,正确运用批评语言。本文从七个方面阐述教师批评语言的艺术性.以期与同行共勉,提高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7.
要实现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首先要求教师从观念上重视人文教育,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教育素材,而不是只停留在时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上。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不仅能妥善解决学生由“必学”到“乐擘”的转变,而且能完善擘生的人格,协调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它对于传授知识,锻炼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品德,造就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教学语言是进行语文教育的工具和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学中画龙点睛的语言,会让学生领略那人类文化的胜地奇境而留恋忘返;娓娓动听的话语,会在学生心田中播下真理的种子,结出智慧的果实;发人深省的言语,会让学生顿开茅塞,犹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含蓄隽永的语言,会使学生如食橄榄久久回味,妙趣津然,甚或终生受益。语文课欲开学生的胃口,一定要讲究教学语言的“味”,即充满韵味,饶有趣味,富有风味。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经济实力的增强,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视频、声频的优势,图文音像并茂,为学习者提供理想学习环境的“视听说一体化”英语教学模式正在我国悄然兴起。本文拟对“视听说一体化”英语教学的意义及开展“视听说一体化”教学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谈几点看法。一、“视听说一体化”英语教学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视听说一体化”教学,能够充分发挥语言实践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导功能,对切实把英语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起到积极作用。英语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架构教与学的主桥梁,因此教师这个职业。相对于其他职业而青,对语言的运用,特别是口语表达,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精湛的语言会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教育者,提升自身的语言艺术,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孔子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就必须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句句有用,字字精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