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列宁宪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界定宪法的概念,划分宪法的类型,评价资本主义宪法,论证苏俄宪法的核心问题——人民权利,探讨苏俄宪法的重要内容——民族问题,阐述苏俄宪法的关联因素——共产党作用,强调苏俄宪法的实行,估量苏俄宪法的影响。这些思想,在俄国和苏联社会主义宪法事业创立和起步阶段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列宁宪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界定宪法的概念,划分宪法的类型,评价资本主义宪法,论证苏俄宪法的核心问题——人民权利,探讨苏俄宪法的重要内容——民族问题,阐述苏俄宪法的关联因素——共产党作用,强调苏俄宪法的实行,估量苏俄宪法的影响。这些思想,在俄国和苏联社会主义宪法事业创立和起步阶段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在国民党一大时宣布“本人原为第三国际共产党员。”他实际上负有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代理人角色。在北方直接和苏联驻华大使联系。李大钊在中共党内,在国共合作中,在吴佩孚、冯玉祥与苏俄的联系中,李大钊是苏俄和共产国际的代理身份。当时苏俄对在中国建立红色政权投入很大,包括军事援助。苏俄最早任命的5个元帅,其中两个被派往中国,加仑将军是其一。  相似文献   

4.
一战后苏俄出现了严重的粮食饥荒.面对苏俄的饥荒,美国出于种种考虑来对苏俄进行粮食救济.虽然美国政府的主观动机绝不是为了苏俄,但从其客观的效果来看,美国粮食救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稳定了苏俄国内的秩序,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一战后苏俄出现了严重的粮食饥荒.面对苏俄的饥荒,美国出于种种考虑来对苏俄进行粮食救济.虽然美国政府的主观动机绝不是为了苏俄,但从其客观的效果来看,美国粮食救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稳定了苏俄国内的秩序,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者对苏俄思想文化领域考察后发现,苏俄人民并没有欧美各国所谓的国民自由。胡适、张君劢等知识分子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大力提倡思想言论自由。40年代后期,中国知识界特别是曾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开始公开宣传自由主义。自由主义者认为,苏俄当局在思想文化界一切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指导排斥其他理论的做法不仅没有使苏俄的思想文艺生机勃发,反而严重地窒息了文化的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 苏维埃共和国建国初期,曾数次发表对华声明,表示愿意放弃沙俄在中国的非法所得,愿同中国建立平等外交关系。那么苏俄为什么会制定这样的政策?我认为根据之一是苏俄的困难处境;之二是苏俄与中国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8.
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列强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其中,日本出兵西伯利亚,在武装干涉中时间最长,兵力最多,从东部严重地威胁着苏俄.苏俄人民经过四年多的英勇抗战,最后把日本侵略者赶出西伯利亚,保卫了苏维埃政权.  相似文献   

9.
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俄面对内忧外患的处境,采取了积极的对华外交政策。苏俄对华外交政策经历了一个由联合吴佩孚到联合孙中山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使中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成为加强苏俄同孙中山联盟的决定环节。经过多方努力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建立,然而由于苏俄对中国革命的实情不了解,过分重视国民党而轻视共产党,因而注定了国共合作破裂的结局。通过分析苏俄对华政策的转变,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苏俄与共产国际的大力推动和指导下实现的,同时也是苏俄政府对华政策的产物,体现了苏俄与共产国际推动世界革命的意识形态追求和维护国家利益的现实主义考虑的矛盾与交织。苏俄对华政策的矛盾性使得其与孙中山国民党的联合确立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并在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各自意识形态与民族利益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产生分歧与矛盾,这种分歧与矛盾又加剧了民主革命阵线内部的斗争,并最终导致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相似文献   

11.
"债务问题"大致分三类:第一类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战败国对协约国的战争赔款;第二类是以英、法为代表的协约国在一战期间向美国所借的战债;第三类是沙皇俄国政府以及克伦斯基政府向英、法、美的贷款。①自从苏俄建立之日起,协约国就对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抱有很深的敌意。1918年英、法、美、日等协约国开始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活动。直到1919年协约国军队才被迫从苏俄撤出。至此苏俄与协约国间开始冷静地审视它们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这其中也包括债务问题。债务问题是影响苏俄与协约国关系的很重要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双方在热那亚会议上就债务问题的交涉。  相似文献   

12.
苏俄非主流文学之所以被前苏联官方批判、排斥、压制、否定,是因为苏俄非主流文学在处理十月革命、知识分子、时代精神等重大题材时表现出迥异于苏俄主流文学的兴趣和价值取向。非主流文学关注十月革命的负面影响和阴暗面,批判时代精神的虚妄和虚伪并预言其幻灭的命运,凸显知识分子的疏离并捍卫其独善其身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国内外形势异常严峻.为了打破这种不利局面,苏俄先后发表两次对华宣言,力图改善对华关系.因此苏俄两次对华宣言是在特殊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诞生的,通过对宣言出台之前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可知,苏俄希望借此来打破协约国的封锁包围,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相似文献   

14.
章以苏俄时期(1917-1924年)的中亚为背景,论述了英国的中亚推行干涉政策的经过,苏俄人民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粉碎了它们的干涉和叛乱,英国企图控制中亚,绞杀苏俄革命的计划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5.
对于苏俄,同是赞赏,陈独秀是出于信仰马列主义而讴歌苏俄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胡适则是出于服膺实验主义而肯定苏俄的建设成就;一样批评,陈独秀是为了维护社会主义民主而抨击斯大林的专制,胡适则是为了否定社会主义而攻击无产阶级专政.  相似文献   

16.
苏俄两次对华宣言诞生于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和国际帝国主义疯狂干涉时期。因此,它的诞生不仅标志着苏俄对华政策的根本性转变,更为重要的是,苏俄希望借此来改善苏中两国关系,尽可能地建立军事同盟,以此来打破协约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和得到中国的有力支持,为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赢得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热那亚国际财政经济会议(1922.4.10—5.19),是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英国作为会议的首要发起国在会议的提出与筹备期间自始至终发挥着主导作用。会议的构想和提出与当时英国对苏俄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可谓英国对苏俄政策调整的产物;英国的真实目的在于借苏俄因经济困境亟待外援之机利用热那亚会议以外交手段边使苏俄回归资本主义阵营。研究英国在热那亚会议发起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动机对于深入了解会议的起因和性质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
十月革命胜利后至1920年底,苏俄粉碎了协约国的武装干涉,挫败了帝国主义国家用军事手段扼杀苏俄的企图。此后,社会主义苏俄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开始从军事冲突阶段过渡到和平共处、相互交往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留俄热的兴起始于五四运动后。此时俄国已建立了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1919年至1920年苏俄政府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俄时代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在中国攫取的一切特权,在中国人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促使中国人的目光由西方转向俄国。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由对苏俄的关注和好感,转向以俄为师,最后发展到欲赴十月革命的故乡去取真经或去看虚实,五四运动后遂掀起了一股向往苏俄、学习苏俄的高潮。中国共产主义组织初步建立后,急需发展壮大自身力量,然而当时在国内培养大批革命骨干显然是困难重重,只有依靠苏俄和…  相似文献   

20.
评苏俄两次对德让步的意义付际红在苏俄的发展史上(1917──1922年),曾两次对德作出过重大让步,一是1918年3月与德国订立割地赔款的《布列斯特和约》;二是1922年在热那亚会议上德国应支付而未曾支付俄国的战争赔款,为此苏俄曾一时受损。然而,对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