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一书是当代关于空间问题的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他提出一种独特的社会空间理论,用社会和历史来解读空间,又用空间来解读社会和历史,并使用“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的“回溯式进步”来强调社会——历史——空间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这是对于西方传统认识论的反叛,又是对于马克思辩证法的空间化尝试,也是列斐伏尔自己理论发展一脉相承的产物,将自己的理论指向于“空间革命”——重建一个差异性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拉尔夫·艾里森小说《看不见的人》借由一位无名无姓的黑人讲述其生活经历,展现了社会中的普遍意识:白人、富人的优越性和高贵性以及黑人、穷人的落后性和贫贱性。白人作为社会空间结构规划者将这种白/黑二元对立借由物理空间及物件物品的对立进行体现,形成列斐伏尔所谓的二元对立种族空间表征,规训和强化种族秩序。  相似文献   

3.
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一书是当代关于空间问题的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他提出一种独特的社会空间理论,被认为是对西方传统认识论的反叛、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空间化尝试。然而,作为一位坚信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绝不仅仅只是要得到一种关于空间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空间三一论”是列斐伏尔提出的空间理论,他认为“空间实践”“表征性空间”和“空间表象”在空间的生产过程中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体。文章以2022年皮克斯的动画电影《青春变形记》为例,借助“空间三一论”来阐述该片的成长叙事。华裔主人公美美在进入青春期后,开始利用“可变形的身体”来进行她的成长“空间实践”:一方面,她在母亲监控和家族仪式之下的“空间表象”中选择人类身体去顺应;另一方面,她又在主体意识觉醒后变身为小熊猫去逃离“表征性空间”——家、祠堂和唐人街,并最终挑战母亲及家族的权威。可以说,《青春变形记》以“变身”为契机,揭示了新生代华裔如何在社会空间中构建主体和族裔身份,生成中西文化相融的成长空间。由此来看,动画电影的成长叙事亦可看作主体如何在社会空间中生成,并同时作用于空间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面纱》是英国作家毛姆于192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洞察和剖析。本文以列斐伏尔空间理论为视角,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三个方面探讨《面纱》中女主人公凯蒂自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6.
列斐伏尔提出“空间生产”概念,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物的生产和生产关系的互动,提出了总体性的生产关系再生产的观念。电影理论对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借用,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定义了电影的空间,也就是把电影中呈现物的空间与呈现意义的空间置于一种辩证的关系之中,从总体性的角度出发来看待电影的模拟空间、象征空间以及意蕴空间,从而避免了对于电影空间概念使用的生吞活剥,为电影理论开辟出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具有生动的态度,包含无穷的希望与可能。国内对列斐伏尔重视转淡的背景下,对社会“日常生活”的批判,具有非日常的意义。以上海为例,通过实地调查以及相关报道收集整理的方法,展示其作为公共空间转换的结果。菜场是微观层次的“混乱”场所,不断进行着各种社会力量的对抗与关系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可映射到社会层面,以小见大。进而阐明日常生活批判作为一个视角所反映出的社会变革发展微观层面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8.
《厄舍府的倒塌》是爱伦·坡最具争议的短篇小说之一。针对主人公罗德里克·厄舍的理性崩溃,多数学者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或生态批评的角度进行阐释。本文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理论,分析了精神空间与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罗德里克的理性崩溃是如何在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中折射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是英国著名的荒诞派戏剧家,其作品中刻画了许多试图通过圈禁自己,从而想要躲避外部威胁与袭击的小人物。本文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出发,分析品特中期剧作《情人》(The Lover)中的物质空间与心理空间,探讨在品特建构空间的过程中,人物之间如何通过争夺空间来构建自我身份并树立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0.
列斐伏尔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拜物教,认为黑格尔把国家神化并宣扬国家高于社会和个人,企图用抽象的“国家主权”取代“人民主权”。列斐伏尔论述了黑格尔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阐释了黑格尔关于国家凝聚着理性与暴力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依照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中国早期电影放映空间的生产是一个兼有历史、社会和文化意义的过程。而早期观影空间生产的三个层面分别为建筑空间的生产、观影空间形式的生产和观影符号的生产,它们分别对应着列斐伏尔论述的空间实践、空间再现和再现空间三个层面。早期中国电影院即在这一过程中诞生、发展和完善,并成为不容忽视的现代城市文化形式。  相似文献   

12.
在整合以往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将空间理解为社会关系的综合和生产活动的结果。该理论推动了学术研究的空间化转向。在城市发展史上,城市更新是一个现代事件。随着城市更新实践的不断推进,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价值日益凸显。从表面上看,城市更新是物理空间的改造;但从本质上看,城市更新是一种复杂的空间生产活动。在资本增值逻辑的支配下,空间生产具有同质化、碎片化和等级化等价值危机。为了避免这种危机,其解决途径就是打破资本增值的单一逻辑,谋求空间生产的差异化。  相似文献   

13.
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在当代学界获得高度关注,也在一些实践活动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如何理解其空间理论,依然聚讼纷纭。其中,空间和语言的关系是其空间理论的关键之一。空间和语言的关系研究在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空间哲学以及有关空间的经验科学比如建筑学中获得颇多进展。在列斐伏尔的视野中,空间和语言的关系非常紧密,语言不能离开空间,空间也不能离开语言,不能夸大语言或者夸大空间,而需要从社会生产作为空间和语言的中介,从空间、活动和语言三者互动的角度去理解空间三元辩证法,即空间实践、空间表象和表征性空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月亮与六便士》是威廉·毛姆于1919年发表的小说,其情节引人入胜、内容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小说以法国艺术家保罗·高更为原型,讲述了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对于艺术梦想的极致追求。本文以列斐伏尔空间理论为视角,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三个方面探讨思特里克兰德在追求艺术梦想的过程中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运用列斐伏尔以及佐伦的空间叙事理论,从地质空间、社会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方面来分析《北迁的季节》的空间叙事艺术。萨利赫采用地质空间的对比手法来体现苏丹北方农村和大都市伦敦的差距和象征意义,叙述者和穆斯塔法所在的社会空间则注定了二者无法真正融入苏丹乡村的生活。萨利赫使用的"并置的情节线索""回溯和闪回的叙事手法"以及"反复出现的空间意象"等叙事结构空间性的手段在人物的塑造、主题的表达和深化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现代派作家之一,卡夫卡作品中有很多关于空间的描写,既有具体的现实空间,也有抽象的心理空间。还有社会空间。这些空间描写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意义。本文从列斐伏尔的“空间认识论”入手,研究卡夫卡的创作中空间运作对主人公身体的规训,空间隐喻对主人公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婷  王海萌 《英语广场》2023,(16):48-52
《好人难寻》是美国作家奥康纳最难解读的作品之一。该作品反映了20世纪的美国南方社会生活。小说讲述了一家人旅行途中的遭遇,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角色,启发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好人”的定义作出反思。本文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社会空间、小说中角色的心理空间以及空间与人格的重构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小说中人物的遭遇、空间之下人物的异化和畸形以及人物在人格重构过程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谭恩美2005年力作《沉没之鱼》突破以往的写作模式,将旅行文学、幽灵叙事和乌托邦话语融入写作。本文以小说中的"无名之地"为切入点,以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概念为理论框架,剖析无名之地的乌托邦色彩,通过探寻其乌托邦空间表征推出乌托邦背后的表征空间和意识形态,最后窥探小说的乌托邦主题,以及谭恩美新近带有政治色彩的写作倾向。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60年代起,空间在社会研究中逐渐被重视.到80年代末西方学术界发生了所谓的"空间转向",目前空间已经成了人们进行研究的重要范式之一.法国思想家亨利·列斐伏尔和米歇尔·福柯对空间理论的兴起具有奠基性作用,前者从政治经济学的宏观层面对空间的生产进行分析,后者则从微观层面考察了知识和权力如何通过空间来运作.在列斐伏尔的影响下,哈维、卡斯特、索亚、佐京等新马克思主义者从空间的维度出发对城市进行了各个层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列斐伏尔等学者意识到在文学作品中空间的重要作用。自此,空间批评逐步实现了从地理学到文学的转向。美国华裔作家哈金第一部长篇小说《池塘》巧妙地利用空间建构故事,并折射出作品的主题。本文试从物理空间下的对比、社会空间里的挣扎、从犹豫的反抗到坚定的妥协三个方面,站在空间批评的角度,对主人公作为小人物所引发的这场闹剧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