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0 毫秒
1.
《营造法式》是北宋颁行的一部侧重于营造技法与工料估算的法规性建筑营造技术典籍,其中有关墙体建造工艺、结构特征和营造制度的描述内容丰富.本研究基于传统夯筑工艺技术调查与试验研究分析,通过对《营造法式》卷三"筑基、城、墙"文献的解读,结合不同等级城址和墙体考证,将宋尺换算为现代尺度基础上,揭示了筑城、筑墙和筑基遵循的不同等级模数制度和夯土结构特征的科学性,阐释了夯土结构中永定柱、夜叉木木楔和葽等加筋制度,以及传统夯筑工艺延续千年的科学内涵,为夯土遗址保护与现代绿色建筑建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所谓土楼,就是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舍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少数以土坯砖砌墙)、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简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任何两层以上的房屋。  相似文献   

3.
我国有大量土建筑遗址,它们在建筑形态和建造技术上各不相同,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对多处古代典型生土建筑的施工技术和建造方法做了考察,将我国古代土工建造方法归纳为挖余法、夯土法、垛泥法、土坯砌筑法和生土块法,并分别做了详细介绍.本文还对不同施工技术条件下各种土的物理性质指标进行了测试分析,并对比其异同,指出各种生土建筑与其相应建造方法配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安迪尔古城遗址,处于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的荒漠之中,自然环境恶劣,遗址常年受到风沙掩埋及风沙侵蚀、雨蚀、基础掏蚀、裂隙发育的危害,遗址破坏严重。本文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遗址土的基本性质。通过对遗址病害的调查分析,初步提出了 PS 防风化处理、基础区砌补回填、遗址底部散水处理等保护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5.
混凝土端夯扩桩(简称夯扩桩),是以端部夯扩头支承为主,侧摩阻力为辅的桩型。它以施工简便,单桩承载力高,施工周期短,节约造价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使用。然而,由于施工中质量控制不严等原因,以致有些工程桩断裂缩颈,产生了桩的质量事故。本文结合某工程较代表性的夯扩柱质量事故,初探夯扩桩的事故处理方法。 一、工程地质概况 某工程为五层框架结构综合楼,场地一般,土层情况自上而下为:第一层素填土,平均厚度0.80~1.0M;第二层为粉土,平均厚度为4.20M,静力触探指标Ps=3000~3670KPa,地基承截力f_k=140kPa;第三层为粉土,平均厚度为3.00m,Ps=2730~3430kPa;第四层为粉砂土,未钻透Ps=10460~11660kPa,fk=200kPa,在综合楼西端有一条大约15~220m宽暗河,暗河最深入4.5m,暗河道底部有淤泥或淤泥质土。  相似文献   

6.
沈坚 《历史教学问题》2009,(2):F0003-F0004
①②①②③西安古城墙今西安城墙,以原唐代长安城为基础,建于明初。最底层用石灰、土与糯米混合夯打而成,以黄土逐层夯筑,外包城砖,墙高12米。城墙砌有垛口、马面、墩楼,城四角各设角楼一座,城外挖建城壕。四面设门,东曰长乐门,西为安定门,南有永宁门,北名安远门。主城门又分阙楼、箭楼、正楼三重门楼及瓮城,布局严整,便于防守。近年当地对西安古城墙大加修葺,已辟为环城公园。图①②③分别为从远近不同角度所见的南门一带景色,图  相似文献   

7.
膨胀土具有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的工程特性,掺加一定量水泥对其进行改性是处理膨胀土相对成熟的方法之一。以引江济淮工程江淮沟通(安徽段)J005-1蜀山泵站枢纽渠道边坡4%水泥改性土碾压试验为依托,通过现场碾压试验组织及分析,研究不同铺填厚度、不同铺土土料含水率以及不同碾压遍数情况下,4%改性土填筑质量的变化规律,进而确定渠道边坡改性土换填施工参数。  相似文献   

8.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营建土建筑在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地区非常普遍,至今还有大量的土建筑遗址得以较好保存,并且成为探寻这些地区历史变迁不可多得的实物遗存。这些土建筑的建造工艺,可以指导今天在这些地区的建筑设计。本文以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保护研究和文物本体保护工程实践为基础,阐述了土建筑遗址保护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潮湿环境土遗址,特别是作为中华文明发源的直接实物证据的一些史前遗址,具有极其突出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也是我们保护的重要对象.本文通过分析潮湿环境土遗址的病害成因及其主要类型,总结和归纳出了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探索了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保护理念,分析了保护所需的技术需求,最终得出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保护主要是水的问题,通过水环境控制措施,可将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问题转变为“干燥环境”土遗址保护的问题;可将潮湿环境土遗址分为展示类遗址和非展示类遗址,不同类别的遗址采用不同的保护方法和措施;通过保护提前介入,促进保护与考古工作之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等措施,最大限度的保护遗址;将化学与物理加固方法有机结合,形成潮湿环境展示类考古遗址综合加固技术,是土遗址本体保护加固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等结论.  相似文献   

10.
对掺量15%水泥土进行碾压试验,取得合理的碾压遍数、铺土厚度、干密度、压实度等参数,为保证工程质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可溶盐在一定温湿度条件下在土遗址基体反复溶解—结晶是造成土遗址本体病害的主要原因。本文考察了荆楚故地大型古墓熊家冢土遗址本体的含盐情况,对土遗址取样并进行XRF、XRD、XPS、TEM及离子色谱等方法表征并分析其盐分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熊家冢实验区域取样基底土中主要含有的成盐阳离子有Na~+、K~+、Mg~(2+)、Ca~(2+)等,阴离子有SO_4~(2-)、NO_3~-、Cl~-等,其中Cl~-含量较少。遗址基体中盐分主要以钙芒硝及水合氯化钙形式存在着。熊家冢土遗址取样与所含盐分分析为其遗址保护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与基础。  相似文献   

12.
近日 ,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新密市曲梁乡大樊庄古城村周围 ,发现一座迄今所知中原地区面积最大、我国目前保存最好的龙山时期的城址。这座城址规模宏大 ,墙高沟深 ,气势雄伟 ,属一组龙山时期的大型夯土基址古城。该城址西北较高 ,东南原为低洼地带 ,筑城时为了扩大面积 ,不惜大量人力物力 ,垫土夯筑东墙和南墙东段墙基 ,所以东城墙基和南城墙基深达 10米左右 ,基宽少则 60余米 ,多则 10 0米以上 ,加上地上高大的城墙 ,其工程之大 ,在我国早期筑城史上是罕见的。目前 ,经钻探和试掘不仅查清了遗址范围 ,同时清理出龙山文化、二里头文…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六道沟水库大坝填筑为实例,研究了土方填筑时铺土厚度、碾压遍数、含水率、干密度的关系,得出施工技术参数,用以指导大坝的填筑工作。  相似文献   

14.
设计了以激光功率、扫描速度、扫描间距、铺粉厚度为因素的正交实验,研究了SLM 成型18Ni-300 模具钢粉末过程中各个工艺参数对成型件致密度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工艺参数优化。实验表明,在选定范围内,成型件致密度随激光功率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扫描速度的增加持续减小?随扫描间距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随铺粉厚度的增加持续减小。最优工艺参数组为激光功率260 W、扫描速度500 mm/ s、扫描间距0.11 mm、铺粉厚度0.02 mm 时,成型件致密度99.99%,为所有实验中的最优值。  相似文献   

15.
土遗址是指人类历史上以土为主要材料而建造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土自身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建造工艺决定了土遗址的脆弱性,再加上长期的自然营力作用及人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些土遗址发育了各种病害.本文结合正在开展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分析了我国干旱环境下土遗址保护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干旱环境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了初步总结,其中包括土遗址风化机理及病害评估研究、土遗址加固材料研发、土遗址锚固灌浆加固技术研究、土遗址保护加固技术规范和土遗址保护信息平台等几个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  相似文献   

16.
比较不同密度下DMEM-LG培养基、DMEM-HG培养基、IMDM培养基、α-MEM培养基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效果,发现应用IMDM培养基以2.0×106个细胞/ml的密度接种在培养瓶底可以完全铺层,而且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可以显著加快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贴壁、伸展和铺层的速度.  相似文献   

17.
从保护研究的角度,可将土建筑遗址分为两大类,即露天土建筑遗址和现已保存在室内的土建筑遗址。因两类土建筑遗址所处的环境不同,遭受自然侵蚀破坏的主要因素亦不同,保护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也不相同。如露天土建筑遗址主要解决防止雨水冲刷和风蚀破坏,而保存在室内的土建筑遗址主要解决防风化问题。过去,我们以交河古城为例,发表了露天土建筑遗址的保护研究。本文以半坡上建筑遗址和秦俑坑土建筑遗址为例,介绍保存在室内的土建筑遗址的加固试验。一、概况半坡遗址位于西安东郊产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聚落遗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敦煌寿昌城遗址墙体表面风化特征的现场调查研究,从保护加固施工的角度出发,按照风化层厚度\表面风化层密度、表面风化层整体均匀性以及风化层的结构等将表面风化层分为三个类型七种形式,并针对每一种形式,提出PS表面防风化加固的施工方法.这种分类研究有助于土遗址墙体表面防风化加固的科学化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在对汉阳陵帝陵外藏坑遗址博物馆进行长期环境监测中,对遗址的空气温度和土体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探讨,得出该遗址土体温度的预报模型,并验证其可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全封闭式土遗址博物馆的土体温度和空气温度之间存在一次线性函数关系,土体温度预报模型的建立拓宽了遗址本体环境监测的范围。  相似文献   

20.
《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是敦煌研究院主办的中文学术期刊(季刊),于2022年创刊。本刊重点围绕国内外石窟寺、土遗址、科技考古等方向的基础研究和实践应用,刊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旨在倡导理论结合实践,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学术交流,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惠赐佳作。一、本刊栏目《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目前主要设以下栏目:石窟寺保护、壁画保护、土遗址保护、科技考古、文物数字化、保护材料与工艺、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保护与修复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