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孔燕 《文教资料》2008,(28):61-63
竞陵派是继公安派之后的一个文学流派,对于他们所创造的"幽深孤峭"的审美风格后人多持否定看法,指责其诗境的狭窄,把诗歌创作引向了歧路.本文从竞陵派所处的特殊政治环境、晚明的文学思潮以及钟惺谭元春的个人思想等方面考察了"幽深孤峭"之风所形成的原因,剖析了这种诗文风格的独特审美意蕴,从而肯定了它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谭元春诗歌的基调是幽深孤峭,但不同题材的诗,风格又稍有差异。具体表现为:家居诗于天真朴素之中寓凄清;交游诗于情浓意厚之中寓孤寂;山水诗于清微静笃之中寓苍寒;咏物诗于冷僻细微之中寓幽怨。  相似文献   

3.
晚明时期,在我国文学史上,正当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对统治中国文坛长达百年之久的复古派发起进政的时候,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另一文学流派——竟陵派,异军突起,又出现在中国文坛上。他们以“幽深孤峭”的倜傥宏论,一扫前后七子的复古文风,复矫公安派末流俚俗之弊,使当时文学之士耳目一新,造成了天下学人翕然趋之之势。这对于转变当时文坛颓风,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明史·文苑传》记载:“……自宏道矫王(世贞)、李(攀龙)之弊,倡以清新,,惺(钟惺)复矫其弊,变而为幽深孤峭。”明清之际的钱谦益说:“伯敬少负才藻,有声公车间。擢第之后,思别出手眼,另立幽深孤峭之宗,以驱驾古人之上。而同里有谭生元春者,为之应和,海内称诗者靡然从之,谓之‘钟谭体’”。(《列朝诗集小传·钟提学惺》)  相似文献   

4.
作为竟陵派的两大旗手,钟惺和谭元春在党争中的态度迥然有异,性格上的反差导致交往原则的不同是造成这一差异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促成了竟陵派幽深孤峭的文风。然而,随着政治危机的加剧,竟陵派无法避免重蹈公安派的覆辙,体现了东林党议对晚明文学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5.
用选本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文学主张,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独特的理论传播方式。晚明竞陵派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主要得力于他们的文学选集《诗归》对其文学主张和流派创作风格的传播,因此,以《诗归》的选择标准、选择理念及评点为依据,系统阐述竞陵派“幽深孤峭”的性灵说,即灵而厚的创作要求,以达到使人们重新认识这一派别的目的。从而也说明了竞陵派之所以能在晚明文坛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厚”是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提出的诗学主张。一方面,“厚”的提出是对公安派诗歌创作弊端的反拨;另一方面,“厚”又是竟陵派的自救方法。竟陵派论“厚”,其内容主要表现为用词用字的贴切有力、表现手法的含蓄蕴藉、风格的自然天成、内容意义的深刻丰富、人的稳重深沉之气五个方面。但由于竟陵派的最终追求和目的并不是使诗歌走向复古派所谓的温柔敦厚,而是求新求异,求幽远之境和幽邃之情,致使竟陵派论“厚”与传统意义上“厚”的内涵有所偏离,且有了以“厚”寻“幽”的倾向。因此竟陵派之“厚”论不仅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公安派诗歌创作的俚俗之弊,也使其自身创作陷于幽深孤峭不可自拔。  相似文献   

7.
曹学俭《蜀中名胜记》、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和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不仅是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地理文献,而且还是极具代表性的晚明地理小品。这三部著作都体现了晚明小品文求“真”、求“趣”的艺术倾向,文辞隽洁,形象生动,无论所描绘的自然意境,还是作者独特个性的率性表达,都具有浓厚的晚明小品气息。具体而言,这三部地理小品又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帝京景物略》是竞陵派代表性小品,文风幽深孤峭;《徐霞客游记》是纪实性游记,讲求真实;《蜀中名胜记》平易顺畅,博采众长,体现了曹能始学人的自家本色。  相似文献   

8.
林斤澜与汪曾祺被称为“文坛双璧”,他们的创作对于现代汉语写作意义重大。林斤澜作品中表现出的冲淡平和之美与幽深孤峭之感,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吸收,又是作家受温州方言与北京方言熏染而成的结果,作家在传统与现实的交融中确定出自己的坐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开辟了汉语表达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田中阳的《承先启后的历史坐标》一书,契合湖湘文化的特性,是一本宏识孤怀、自辟蹊径、审思明辨之作,苓身已然成为湖湘文化的源远流长进程中的一曲小小的河湾,回旋幽深之处,自有一番静谧而博大的情怀和气象。  相似文献   

10.
郑坚 《湘南学院学报》2014,35(4):122-124
田中阳的《承先启后的历史坐标》一书,契合湖湘文化的特性,是一本宏识孤怀、自辟蹊径、审思明辨之作,本身已然成为湖湘文化的源远流长进程中的一曲小小的河湾,回旋幽深之处,自有一番静谧而博大的情怀和气象。  相似文献   

11.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贾岛是中唐时期与孟郊齐名的诗人,以五律著名。在刻画自然风物上,以幽深清峭见长。他的这首《暮过山村》,不仅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佳句取胜,在整首的布局上结构缜  相似文献   

12.
“贾岛长于五律,其诗集中以五律为最多”,这是人们对贾岛诗歌成就的共识。贾岛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谨,是唐代屈指可数的苦吟诗人之一。如果说他的大多数诗作表现出“孤峭瘦峻”的特点的话,那么,下面这首《忆江上吴处士》则显得平朴流畅,自然清新:  相似文献   

13.
《庄子·列御寇》“虽欲为孤犊”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引作“虽欲为孤豚”,遂出现“孤犊”与“孤豚”正误之辨。实际上,“孤犊”与“孤豚”并不同义,不能互换;“孤豚”也不能出现在前文同为“牺牛”的特定语境中。《史记》此处的“孤豚”可能是司马迁之误引或误用,也可能是后人传抄错误,因此,在《史记》校勘、注释、翻译或引用时,应当对此加以指出和订正。  相似文献   

14.
邹瑜 《科学启蒙》2010,(11):40-40
释义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曲调去埋怨杨柳迟迟不发芽呢,玉门关一带春风本来就是吹不到的啊!  相似文献   

15.
苦吟诗风源于中晚唐的孟郊、贾岛,历唐末五代、两宋,至明季而至于湮没;诗人们穷搜苦求,着意雕琢,形成幽僻孤峭、凄怆寒苦的艺术风格;然较之同时代诗歌创作的主流,其成就要逊色得多。  相似文献   

16.
嘉靖以来,明诗之选,代不乏人,尤盛于易代之际。俞宪《盛明百家诗》三百二十四卷,规模浩繁,明人初自鼓吹明诗也。惜未能凝取菁华,稍嫌冗滥。朱之蕃《盛明百家诗选》三十卷,主于清华,鼓扬盛明风雅,要自可观。钟、谭《明诗归》十卷、补遗一卷,别出手眼,主深幽孤峭,录诗不能多,直一家之言耳。陈大樽诸子《皇明诗选》十四卷,驳斥竟陵,一归于雅正,推尊七子,所张目者,几社之门户也,未能虚心静  相似文献   

17.
厉鹗是清代中期浙派之灵魂人物,其诗“清微孤峭”,是公认的与盛世离心的“幽人之诗”。然而细读其作品会发现,厉鹗诗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创作生涯的前后期呈现出一个从“清冷”到“清雅”的美学风范变迁。究其原阌,正是康、雍、乾三朝外在时世环境以及诗人自身境遇的变化所造成的诗人创作心境的改变,由此其诗歌在前后期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范,由前期的幽冷孤峭转向后期的清雅闲逸。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从形式上看,古体、近体兼有;从内容上说,叙事、写景、咏怀、咏物、咏史、寓言兼备;从风格上说,前人用“峭”字形容概括:宋·高斯得说;“孤峭”,明·胡应麟言“清峭”,元·方回则谓“峭劲”,都着意强调一个“峭”字;今人则多从柳宗元特有的  相似文献   

19.
祝诚,中国古代文学教授。1964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任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党委副书记。长期从事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旅游文学”、“元曲专题”等课程。主要致力于元明清文学,尤其是晚明文学的研究。先后出版《竟陵派钟惺谭元春选集》、《谭元春散文选集》等专著5部,《钟惺生卒年考辨》等论文60余篇,约百余万字。其竟陵派研究的系列成果,受到学术界的肯定与好评,1994年被《中国文学年鉴》著录,认为“理清了钟、谭平生行迹和一些关节问  相似文献   

20.
竟陵文学及其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末年,继公安派而起,诞生了一个风靡文坛的文学流派——竟陵派.其代表人是竟陵人钟惺和谭元春.这个流派问世后,“海内称诗者靡然从之,谓之钟谭体”.(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然而,自钱谦益对竟陵文人不遗余力攻击诽谤之后,竟陵派一直遭到明清正统文人的蔑视,其诗文被侮为“亡国之音”,“诗妖”.直至现代,竟陵派在文学史上还未得到应有的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就认为在竞陵文学中,“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作家孤僻的情怀,对现实的淡漠,在那里冷静地观赏自然,自得其乐.竟陵派把这切美化为‘孤怀’、‘孤诣’,并且夸耀说:‘我辈诗文到极无烟火处.’其实是比公安派更消沉,更脱离现实.作品内容更加苍白空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