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得我在教初中英语第二册85课之前,就有一大群同学对我说:“老师,我们在操场上去学习85课吧!”当时,我有点心动,因为第85课讲述的是百米赛跑、跳高、跳远等几个体育项目,去操场上上课正好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真实的语境,但转念一想“不行,这班学生在教室里上课就很不守纪律,到操场上去上课就更不好管教了,他们也许是想出去好玩,肯定要废掉宝贵的一节课,说不定还会出安全事故呢!”于是我很不耐烦的对他们说:“不行,不行,绝对不行。”他们很失望的进了教室。课堂上,很多同学没精打采的,  相似文献   

2.
韩庆玲 《新疆教育》2012,(22):106-106
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也都有这样的感觉:计算教学很枯燥,计算的正确率不是很高。我们班的学生家长都认为这是由于孩子粗心造成的,问我有很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给他们的答案是:买本口算题卡练一练,提高计算的速度与熟练程度。《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是2011年山东省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研讨会上刘万元老师执教的一节研讨课。我认真观摩了这节近46分钟的录像课,看完这节课,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可以说是计算教学的一次美丽转身,变“枯燥”为“有趣”;变“难理解”为“直观感受”。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讲授“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阅读,然后思考: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也许有人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他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还没有了解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  相似文献   

4.
黄庆娇 《广西教育》2008,(16):34-34
前段时间,我有幸听了自治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唐柳燕执教的一节公开课一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木兰从军》一课。我认为这是具有“浓浓语文味,深深人文情”的一节好课。这节课主要亮点是:“指导品读”和“深挖教材,巧设训练”这两方面做得很到位。  相似文献   

5.
独角戏     
“独坐是无味,独坐是困倦乏味……”每当一课又一课、一天又一天地观看那一出又一出“独角戏”,我就想唱这首歌。也许真正困倦乏味的不止我们,唱独角戏的主角们也很可怜。于是在这一周末,我这忠实的观众怎能不向他们颁发“奥斯卡独角戏”金像奖呢? 头等奖自然得发给政治老师,  相似文献   

6.
罗刚淮 《辽宁教育》2014,(10):84-85
M老师是名师,德高望重,却又平易近人,六七十岁还活跃在一线。有一次听完课,那位上课的年轻教师追出来,很热情地请她对自己上的课提些意见。M老师笑着说:“你的课上得很精彩,要说建议嘛,我觉得再多些爱就好了。”年轻教师有些迷茫,奇怪地追问:“我对学生很好的呀!你看他们都喜欢我的。我本身性格外向,上学期学生测评我得分最高呢。”M老师笑着不答,只是示意跟她到教室去谈。  相似文献   

7.
坦率地讲,《教学月刊·小学版》2003年第9期上发表的案例《一堂失败的“好课”?》所描述的这节课并不精彩。但一口气看下来,我的内心感到了一股久违的冲击波。这股冲击波,源自教师朴实无华的教学设计,还是源自学生近乎唱“反调”的个性回答﹖似乎是,又似乎不全是。思来想去,我终于确定,这股冲击波源自这节课的真实。或许是花样繁多的“假”课听多了,突然“冒”出个真的来,我居然很不适应。从教学效果看,这堂课是失败的。自始至终,学生显得很“叛逆”,他们的思维十分执拗地固守在自己的圈圈里,怎么也跳不出来。即使是面对“事实”,他们仍然我…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节语文课,教学内容是口语交际课《小兔运南瓜》。我很有信心地走进教室。“老师,王小明换坐位了。”唉,这些孩子们!我叹了口气。”为什么要换坐位呢?”我耐心地问道。”老师,我不会讲话的。”王小明轻声回答。我心中一亮:这节课,就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学习伙伴,任意组合,开展讨论吧。当然,得给他们制定一个”游戏规则”。于是,我  相似文献   

9.
以前的老学生来信第一句就是问:“老师今天你U了没有?”这是我们的秘密。您想知道其中含义吗?请往下看。每准备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的心情都激动不已,备这节课我特别精心,因为我要求自己必须留给新学生们最好的第一印象,第一时间牢牢抓住学生们的心,这节课就是关键。事实证明任务又一次圆满完成,课后学生们的总结中,我确认了这一点,他们喜欢我和我的课堂,喜欢并有信心进入物理学习。您要问:法宝是什么?答曰:“U”——“幽默”。现在您知道了。我很想淡淡自己“U”感受。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节习作指导课。习作的内容是写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 一上课,我这样导入:“电视上有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小男孩端着一盆水,颤巍巍地走到妈妈面前,给妈妈洗脚。”这时有学生小声议论:“对,我也看过这则广告。”我没有制止他们,继续往下说:“我不止一次被这则广告感动,为这个小男孩的孝心,  相似文献   

11.
林玉松 《教育导刊》2004,(3):124-124
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下,我发现有同学喜欢在黑板上涂涂抹抹,还模仿老师上课的样子。我灵机一动,让学生过一过“当老师”的瘾。我要求学生报名参加“做个小老师,上好一节课”的活动。消息一传开,全班就像炸开了锅,个个跃跃欲试,大家都很期待这别具一格的语课,我最后让一名较为大胆的学生上了一节课。上课铃一响,“小老师”有模有样地上起课来。他认真,自然,声音响亮,下面的学生呢,都觉得很新鲜,积极配合好“小老师”。这一节上的是《羚羊木雕》,由于这一课书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反应特别热烈。学生认真回答问题,各抒己见,仿佛就是在上一节心与心沟通的课。一节45分钟的课过去了,我坐在教室后面,发现学生的表情是开心的,意犹未尽。这节课的效果比我想像中要好。课后,他们交上这节课的评论,他们的触动也颇大。  相似文献   

12.
我在班上教《活化石》一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化石仔细阅读,然后汇报自学成果。在银杏树与中华鲟这两方面的汇报中,学生们说得很好,都在我的预设之中,我很高兴。于是让他们介绍大熊猫,起选学生们依旧很兴奋,有的说:“我知道大熊猫是亿万年前的生物,一代一代传到了现在。”“我知道大熊猫的祖先是吃肉的。”“很好,你真会读书!”我也不忘课堂评价语。  相似文献   

13.
很多年前,在一次班队课上,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老师。大多数学生讲起了他们的科学老师——周老师,说他很搞笑,喜欢听他的课,愿意和他说心里话。而谈到我,大家都用了“尊敬、严格、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等词。这是为什么?之后,我向周老师讨教了一番,原来是“幽默”帮了忙。  相似文献   

14.
如今的学生很会相机行事:他们上班主任的课是一种状态,上其他教师的课又是一种状态。如果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他们对某些学生的看法往往大相径庭——所以,这就需要班主任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以防止纪律的松驰从一门“副课”开始。  相似文献   

15.
在开始我的文章之前.我想先讲一个例子。那天我要给学生们讲《离别的礼物》,我先给孩子们带去了一个纸盒.告诉他们里面装的是肖老师精心准备的礼物,请他们猜猜里面是什么。孩子们很活跃,有的猜糖果,有的猜文具……后来课代表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幅字:“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我请一、二位同学来讲讲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今天没骑自行车,放学后走着回家,几个五年级的孩子正好和我一路。我每周给他们上一节创造技法课,他们便很主动、很亲热地跟我聊起来: “常老师,我们都快小学毕业了,教过我们的老师也不少,虽然你给我们上的课不多,可我们最喜欢你上的课了。”一个快言快语的女孩说。 “为什么?” “你上课很尊重我们,喜欢征求我们的意见。” “你从来不训斥我们,说话又很幽默。” “你上课的方法很奇特,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你很爱笑。” 3月的风刮得很紧,却让人感觉暖暖的。看着这些有思想、有见地的孩子们,听着他们叽叽喳喳的话语…  相似文献   

17.
昨天下午,儿子兴冲冲地告诉我:“妈妈,明天我们要上公开课,是一位外校老师给我们讲《少年王勃》!”“是吗,妈妈看出你很兴奋,你一定做好了上好这节课的准备了,对吧?”我从厨房中走出来,微笑着问。“那当然,我明天一定要多回答问题!”说完,他竟哼着歌曲走了。看得出,我的这位善于表现,好胜心强的儿子真的对这堂课很感兴趣,我也不由得关注起这节课来。  相似文献   

18.
一、多“说”,激发创造思维以前上课的时候,我总是先写课题,然后把教学要求给同学们讲得很明确,比如《剪窗花》一课,我一开始就讲明了这节课是老师将教你们用剪刀剪窗花,学生的思维就习惯性地跟着老师一步步地展开,这样很容易抑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课上得呆板、生硬。后来,我注意让学生根据课题多说,让他们自己讨论,把自己知道有关课题的知识都讲出来给大家听,激发创造思维。开始的时候,学生会觉得无话可说,我就试着引发他们的话题,如上《认识家用电器》这一课时,我会问:1.你们家都有什么家用电器?2.你知道怎样正确地…  相似文献   

19.
这些天学生到我的办公室里来,都会被我桌上的个性小相框吸引。“这是二年级同学做的吗?”“哇,真漂亮!真有个性!回去我也去做一个!”“哈哈,这是包装绳哎,这是毛线,这是纽扣。还有,这是糖果上拆下来的丝带小花,这种糖果我也吃过,可惜小花丢了!”“这张照片拍得真有趣。”他们七嘴八舌地争论着,不时地还会问我:“老师,我们什么时候也做一个?”我总是笑着说:“这个嘛,很容易,上了二年级你们也做!”嘴巴里说着,心里美滋滋的。想起来上这节课本来是让我很头痛的,动脑筋改动了一下,没想到,效果这么好,真是值得!  相似文献   

20.
曾经在杂志上渡过这样一个案例:作者听过的一节六年级《最后的姿势》一课,这节课教学过程很顺利,学生几乎是对答如流,上课教师感觉也很好。课后,作者找了三个学生交谈,问:“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懂得了什么?”“我懂得了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四位学生,他真伟大。”“我懂得了谭千秋身上充满了爱与责任,他的灵魂很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