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深入开展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培育具有生态人格的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生态文明新时代所必须担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路径的选择上可以从"两课"教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体验三个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徐月新 《化学教学》2007,(12):34-36,5
化学关乎环境并与人类生活联系密切,因而,在化学教学中要致力于学生生态人格的培育。培育学生的生态人格,就是要培育学生养成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培育学生树立宇宙和谐的生态意识,培育学生人生发展过程中"诗意栖居"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生态危机危及人类生存的情况下,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养成成为最为迫切的教育内容。而儒家的生态伦理里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和"践仁知天"的思想是培育大学生生态人格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必要加大和增强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文化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让大学生逐渐养成生态人格而服务社会,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4.
当代青年全程参与"两个一百年"的建设过程,培育他们的生态责任观,并将其内化为强烈的生态责任意识,进而外化为积极的生态责任行为,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成美丽中国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基础条件之一。文章认为青年生态责任意识的培育不仅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需要和青年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前提,更是增强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意识的要求。面对当下青年生态责任意识明显不强,青年生态意识培育问题尚未引起全社会足够重视,以及相应教育资源匮乏等现状,青年生态责任意识的培育应该从开展基本生态国情教育,增加教育资源投入、加强社会制度设计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莫凡 《教育评论》2023,(5):12-19
基础教育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进程中的作为,主要体现在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中:一是塑造拔尖创新人才的人格基础,二是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能力基础,三是建立拔尖创新人才的视野基础。当前,基础教育存在若干阻碍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不利因素,如创新人格的塑造方法不当、创新能力的培育手段不力、创新视野的拓展路径不足等。构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基础教育生态,主要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构建家庭育人生态,塑造拔尖创新人才的人格基础;二是构建学校育人生态,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能力基础;三是构建社会育人生态,建立拔尖创新人才的视野基础。  相似文献   

6.
生态人格是一种新型的道德人格,生态人格教育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是我国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新课题,其主要内容是培育大学生博大的生态整体胸怀、强烈的生态道德关怀和诗意的生态审美情怀;其根本目标是使大学生成为生态文明时代“诗意的栖居者”。  相似文献   

7.
生态人格是一种新型的道德人格,生态人格教育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是我国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新课题,其主要内容是培育大学生博大的生态整体胸怀、强烈的生态道德关怀和诗意的生态审美情怀;其根本目标是使大学生成为生态文明时代“诗意的栖居者”。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客观上要求实现人格的生态化整体转型.从心理人格和道德人格的角度来看,人格的生态化意味着这些非生态人格要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历史转型过程中获得生态内涵;从法权人格的角度来看,人格的生态化意味着法权人格应该在越来越普遍的意义上成为生态环境的权利主体,且使这个权利主体同时担当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人格生态化同时包含心理人格、道德人格和法权人格的生态化,是人格的整体的、历史性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一、调查目的 生态人格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新视点。它的提出,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当代直接运用有关,与反思日益严重的自然生态危机强调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有关。同时也与当前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相切合。生态人格研究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王茜章《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人格的培育》中提出,生态人格的培育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培育生态人格就是培育人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培育人对自然进行审美直观为特点的诗性智慧,培育具有生命整体精神的栖居意识。基于这种背景,我们于2004年底开始组织课题组进行中小学生生态人格培育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课为例,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聚焦社会责任,通过创设情境,精心设计,采用进阶的方式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建构生态文明。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将进阶式社会责任的培育划分为四个过程:关注环境现象,树立生态意识;针对环保议题,作出科学解释;参与环保行动,传播生态文明;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明演进背景下的人格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明演进的过程中,人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不断深化,积淀了原始文明的"族群人格"、农业文明的"依附型人格"和工业文明的"单向度人格"等三种不同的人格模式。进入生态文明时期以来,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已经进入协调互动的新时代。文明的转型,对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得生态人格的转型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生态素养关乎基础性素养,已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内容。青少年的生态素养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提升青少年生态素养水平的关键在于学习生态知识、培育生态意识、养成生态文明行为、塑造生态人格。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并高度重视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渝东北作为生态涵养发展核心区,对三峡库区经济与生态文明和谐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离不开生态主体的支持,优秀的生态主体人格有助于消解人的异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失衡,使生态发展体现出涵养特征。大力培育生态人格,践行渝东北涵养生态,为推动美丽库区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论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贵华  岳伟 《教育研究》2013,(12):10-17
无论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经济结构的调整,还是生活方式的变革,或是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都离不开教育的参与和贡献。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体现为:提高认识,增进人们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复杂性的理解;促进观念转变,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增强创新驱动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培育生态人格,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公正,为生态文明建设创建良性的竞争机制;营造文化氛围,提升人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实现自身的生态化、与其他手段间的协同配合、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借鉴国外生态文明教育经验等是走好生态文明建设教育之路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中职学校学生道德素质滑坡的现象,作为一线教师肩负着很大的责任及义务。本文就笔者在口腔解剖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人格培养",从言传身教,影响人格;学会感恩,孕育人格;创造情境,培养人格;体恤温情,培育人格等四个方面加以分析说明,以求达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和合,是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和要素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以和合思维方式把握不同的现实主体,并整合中国优秀生态道德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和合各种教学手段,才能够培育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的"现实的人"的生态人格。拥有生态人格的现实个体,能够尊重作为有机整体的自然,在把握人与自然和合的内在根基基础上,能够关爱自然和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17.
"绿色情商"理念的提出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该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绿色情商和生态公民的概念,接下来从培育目标、培育内容、培育途径三方面分析了《绿色情商》中有关生态公民培育的思想。最后从法律保障和激励措施两方面呼吁政府支持。  相似文献   

18.
朱大锋 《天中学刊》2012,27(5):27-29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养公众生态文明观念的责任,并通过理论研究和具体的教育、宣传、培训工作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建设的目的是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加强政府生态伦理责任建设。对政府生态伦理责任的内涵,政府生态伦理责任建设中的困境进行了探讨,并探索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政府生态伦理责任建设的途径:政府要正确处理好经济高效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承担起政府保护生态利益的责任;政府要履行宣传生态文明的责任,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政府要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价值观,以实现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生态正义对人类社会及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期望未来教育要以“生态正义”为目标调整实践。教育在实现生态正义的过程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其不仅是培养生态公民的首要途径,还是实现生态正义的关键手段,更是统整生态正义价值观的基本方式。教育在促进生态正义中发挥着传播生态知识、唤醒生态自觉、养成生态人格、培育生态文化的功能。当然,教育促进生态正义基础性地位的实现与功能的充分发挥,有赖于通过教育帮助个体习得实现生态正义必需的信息和技能、助推个体形成实现生态正义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引导个体产生实现生态正义的行动方式等的行动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