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2.
公民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科学技术业务素质和个性心理素质等。其中,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是最基本的,是大前提。没有健康的身心,任何其它素质都不可能形成,任何养成教育都谈不到。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生活是首要的教育条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每个人必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个性心理素质是人生最基本的特质个性心理素质是人类独有的宝贵财富。人的个性心理素质包括如下一些内涵:认知与创造能力系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与自我调控能力;情感与意志系统;兴趣与个性指向性;气质与性格;观念与意向。上述各…  相似文献   

3.
创造力是一个人对创造性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它是创造性人格的动力因素。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创造力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要素构成的,认知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性活动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是指对创造性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从具体内容上看,创造力应包括:求新求异精神、求真求是精神、奋斗拼搏献身事业精神。  相似文献   

4.
<正>自我觉察,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我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体验和评价,是个体关于自我全部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自我觉察的结构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其发展历经一个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要掌控和改变命运,自我觉察非常重要。自我觉察的知识与技术于人于己在实践应用上意义深远。花时间觉察自己的  相似文献   

5.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审美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1.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教育入手。俄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  相似文献   

6.
【概述】自我非本我,自我是人的经历、体验,是人对自身的看法,是人心中的一种观念;交流,是解读,是认同,是发挥,是重建,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由茹毛饮血到今日快捷便利的高科技生活,取决于物质生活的不断发展,更取决于精神生活的逐步超越和升华。与自我交流也就成为后者范围内很重要的内容。人生于世,除了安身立命,更重要的是要找寻心灵的、精神的家园,而这便是与自我交流的终极目的所在。“结庐在人境”,离不开尘世的喧嚣和纷扰,也离不开名利与权势的诱惑。这时,人需要不断修正、滋养自己的心灵,整合、建构自己的思…  相似文献   

7.
创新精神的内涵:创新精神是一个对创造性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它是创造性人格的动力因素。从心理角度分析,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性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的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从具体内容上看,创新精神应包括:求新求异精神,求真求是即探求事物内在规律的精神,奋斗拼搏献身事业精神。  相似文献   

8.
人的心理生活是人的现实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人的心理生活质量是人的社会生活质量的核心内容,心理生活质量的内涵应基于主观生活质量和客观生活质量的统一,认知生活质量、体验生活质量与创造生活质量统一的前提下理解,主要包括心理生活的生命质量、幸福体验、心理健康、价值判断和心理成长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目的,使学生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意义,明白自我与他人、社会、国家的价值吻合。体验是生命存在的方式,在体验中,人不断地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实现对生命的创造和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积极的生命体验,体验式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设计体验式生命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认知自我生命;丰富实践教育内涵,帮助学生认知社会生命;吸收借鉴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认知精神性生命是其基本方法,最终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是自我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性生命的立体式统一体。  相似文献   

10.
“我长大了”是幼儿园常见的活动主题。对于这样一个在人与自我关系维度中设计的主题,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它属于情感体验活动。这种性质定位使该主题的教育价值、目标实现方式、教育过程等与科学认知类主题有明显的不同。情感体验活动的价值不是追求精确的、惟一的和客观的知识,而是希望儿童在对生命、对生活、对自然、对世界的感受和体悟的基础上,自己发现和建构新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具有丰富多样性和主观内在性,所以“我长大了”这个主题的教育结果不应该是要求孩子知道“什么是长大了”,以及对“长大”有确定的理解和惟一的感受。案例中…  相似文献   

11.
语言起着沟通内在和外在、主观和客观、心灵和自然等作用。语言逻辑是一门尚待完善的现代逻辑分支,心智则是大脑的智力思维活动,而人的认知活动则是人的主体心智对客观对象的感知和认识。进一步讲,在人类认知活动中,语言作为认知客体的中介,必然要内化到主体的思维过程之中,成为主体更加深入地认知客体的主体性条件。在阐述语言逻辑与思维分析、心智要素与存在认知等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人的主体心智与存在认知的特征和关系,以及这种特征和关系在语言逻辑视域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逻辑模态与符号模态的关系及其哲学意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态是事物或认识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等这类性质。模态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表现为一定的认识或观念,它也被称为模态概念。通常,模态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客观模态又分为逻辑模态和非逻辑模态。长期以来,模态与认知、符号功能与逻辑语义等问题一直为哲学认知所关注,由此,探析逻辑模态与符号模态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哲学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美是生命的运动——中国古代审美精神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先民对美的观照从对自身生命运动的自我体验开始,升华为“美是生命运动”的核心理念,泛化出宇宙万物都有生命因而都是美的“天人合一”审美观。本文抓住这个命题,论述了由命题展开和延伸出来的中国古代审美活动(创造与接受)相关的缘情、逍遥、虚无、传神、自然诸范畴的内涵与实质,从而揭示出中国古代审美精神现象的基本特征。其中对于逍遥美范畴的提出,强调了审美本质即逍遥也即自由,具有原创性。  相似文献   

14.
想象与情感是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中重要特质.诗人认为想象可以使主观感受的自然呈示人类心灵中的自然,并使自我情感融于人类对自然的普遍情感,达到自我灵魂的净化,对人类、生命与自然作真诚的形而上的沉思,从而产生某种人生的顿悟而升华为客观理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本土心性心理学对人格心理的独特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化传统中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探索,这就是心性学说或心性心理学,其提供的是对心性的理论阐释、探索方式和干预技术。这包括对心性性质的理解和解说;对心性特征的理解和解说;对心性觉解的理解和解说;对心性体验的理解和解说;对心性意向的理解和解说;对心性践行的理解和解说;对心性失常的理解和解说。“新心性心理学”就是立足于本土资源的创新,其探索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涉及心理学的学科本身、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环境背景。一是心理化,是对西方的和中国的心理学传统的新认识和新解析。二是心理生活,是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种新理解和新视野。三是心理环境,是对心理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新思考和新阐释。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 ,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也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创新的实质是思维创新 ,不断启迪人的智慧 ,培养高素质人才 ,是实现创新的关键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至关重要。创新大致上可分为理论创新、技术 (应用 )创新和社会 (管理 )创新三大类。  相似文献   

17.
笔者认为,休闲问题内含于庄子对生命意义、自由精神的追求中。文章结合现代休闲的几个特征考察庄子的休闲观,以揭示庄子休闲观的内涵。首先,休闲对于个体而言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庄子是一个善于休闲的人,想要获得心闲的关键在于如何“用心”,文章以“乘物以游心”为代表分析了庄子的游心法。其次,休闲是一种当下的生活方式。庄子直面现实,倡导自然朴素的人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日常生活中的休闲智慧,如,“性体抱神”去除机心回复自然的本性、懂得生活中的“无用之用”、重复性的劳动或活动可以使人由“技”而“进于道”等。第三,休闲是分层次的。休闲所追求的人生理想、生命意义具有超越性。庄子休闲观的核心是游心于天地之间,而其最高境界则是与道合一,体验道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幸福观大致呈现出四重不同面向:“箪食瓢饮”的幸福所反映的乃是一种德性幸福观,它既涉及人们正确对待欲与理、身与心关系的态度,同时也关涉到理想人格证成与理想社会的实现;“道法自然”的幸福提倡人应当过一种顺应自然本性的生活,只有摒弃人为,复归自然,人才能真正获得心灵上的自由;“长生久视”的幸福从“重生”的角度主张人可以通过修道的方式来达到精神与肉体上的快乐;“证成涅槃”的幸福所指向的乃是一种看破和超越现世苦乐从而达致身与心的无上自由的精神状态。这四重面向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中国古人对于幸福的独特认知方式和生存体验。  相似文献   

19.
基于现象学视阈下的对话教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象学以研究现象的本质为己任,试图系统地解释和描述生活经验中的内在意义。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具有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特征,这种主体间的对话和共同反思的关系是回归教育本质的路径。对话教学是师生基于关系价值和关系认知、整合反思与互动、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合作创造知识和生活的话语实践。有效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发的讨论中。有效对话教学应该具备这样几个特点:交流中相互平等;沟通中相互理解;合作中共享;存异中创造。  相似文献   

20.
批判课程观是非理性思维模式下的课程思想。尽管它能展现生活意义、理解与体验的价值等富有人性意味的主题,但其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发展局限。而理性主义课程观尽管因其工具性和极权性遭到猛烈的攻击和批判,但其难以替代的贡献和优越性也决定了它在历史舞台的一席之地。事实上,理性与非理性不管是在理论建设中,还是在实践中都有天然的张力,保持这种张力是课程理解和改革中重要的科学、辩证的认识论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