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以三种不同水胶比和矿物掺合料掺量为变量,研究混凝土耐久性的变化.通过试验得出:混凝土早期自生收缩变形发展较快,几乎随时间呈线性增长趋势;随着矿物掺合料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自生收缩随之减小;随着龄期的增加,混凝土的干燥收缩逐渐增大,早期发展速率较快,15d后增长速率变缓;相同龄期时,随着混凝土中掺量的增大,其干燥收缩变形减小.  相似文献   

2.
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等,能显著改善结构混凝土的耐久性,而得到普遍应用。从微观角度出发,采用压汞法(MIP)和X-CT断层扫描技术分析粉煤灰分别为10%、30%和50%对水泥基材料微结构的影响,进一步从氯离子传输角度分析掺合料对微结构改变的本质。压汞法的结果表明,粉煤灰掺量从10%到50%,水泥基材料的毛细孔和凝胶孔的体积率分别减少和增加,但总孔隙率在50%时出现增加;X-CT三维重构的结果显示,水泥基材料的微缺陷随着掺合料的增加而减少;氯离子传输的实验显示,含50%掺合料的试样,具有较大的传输系数,表明不适量的掺合料会降低水泥基材料的抗渗透性能。  相似文献   

3.
混凝土作为最大宗的建筑材料,已不能单纯从力学性能指标来对其进行评价。本文主要以矿渣粉、粉煤灰、石膏及纤维素为外掺料,在使用聚羧酸高效减水剂的情况下,除纤维素直接外掺外,其他掺合料等量取代相应比例的水泥,研究单掺和复掺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的力学和耐久性等各方面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矿渣粉、粉煤灰的掺入可以满足胶凝材料及混凝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能,并改善了耐久性,其抗冻性较差,寒区隧道中慎用。  相似文献   

4.
碳化使混凝土的内部组成及结构发生变化,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的性质及耐久性.钢筋混凝土的碳化,会破坏钢筋钝化膜,导致钢筋发生锈蚀,降低钢筋混凝土结构件的耐久性,从而影响到建筑物安全.碳化深度的影响因素很多,实验结果证明,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碳化时间序列与深度的关系模型,使用MATLAB进行仿真,预测值误差正常.神经网络能对钢筋混凝土的碳化深度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5.
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新型高技术混凝土,是在大幅度提高普通混凝土性能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混凝土技术制作的混凝土.但因高性能混凝土的水胶比很低,给配制与施工带来如下问题:水泥标号的”标志”作用淡化,矿物掺合料的作用显著改善,拌合物的高粘聚性,混凝土的收缩等,这些都是值得设计、施工人员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机制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劈拉强度的变化规律,对低水胶比和20%矿渣掺量下配制C35的机制砂混凝土进行试验研究.试验数据表明:配置机制砂混凝土需要提高砂率,砂率一般宜大于38%;机制砂混凝土的早期强度较天然砂混凝土低,但后期增长较快;相对于天然沙,要更加重视对不同批次机制砂的质量检测;适当提高高效减水剂的掺量可以改善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  相似文献   

7.
以超细钢铁渣粉(以下简称“超细钢渣”) 为主要掺合料制备胶凝材料,通过XRF、粒径分析、XRD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探究超细钢渣对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机械研磨制备出的超细钢渣,其矿相成分硅酸三钙、硅酸二钙和莫来石特征峰强度最强,复掺的超细钢渣活性指数也满足国家标准。随着超细钢渣掺量增加,3 d 抗压和抗折强度均出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在外掺m (超细钢渣) ∶ m (超细矿渣)= 2:3、w复合粉=30%时,其28 d 抗压和抗折强度达到峰值,分别为8.9、53.8 MPa。超细钢渣在不同龄期水化反应程度不同,早期水化反应较低,强度较差;后期水化程度较高,且优于同标准水泥。  相似文献   

8.
高效减水剂及矿物掺和料是制作HPC的关键。本文分析了高效减水剂对水泥胶砂高效减水剂与水灰比对混凝土蒸养、蒸压强度的影响,并探讨了矿物掺合料对试样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正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试验,研究了水泥、粉煤灰、矿渣和水胶比四个因素对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找出了其中显著的影响因素:根据试验结果,进行线性回归,给出了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0.
贺飞 《华章》2012,(10)
针对设计的四组C50混凝土配合比,从混凝土的抗渗性、抗氯离子渗透性、抗硫酸盐侵蚀性、抗碳化性、抑制碱骨料反应性能及抗冻性这些耐久性指标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双掺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掺加聚丙烯纤维、矿渣及粉煤灰对C50高性能混凝土抗渗性、立方体抗压强度、干燥收缩变形以及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同时分析了聚丙烯纤维的合理掺量。  相似文献   

12.
由于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低于普通骨料混凝土,再生骨料的使用一直没有被广泛普及。为了提高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物理性能,本文提出了利用高炉矿渣砂制造再生粗骨料混凝土。高炉矿渣砂的使用将能够有效地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冻融损伤性能。在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中的抗冻试验方法的基础上,使用液氮进行快速冻融试验,对经处理的低等级再生粗骨料和高炉矿渣砂混凝土的泌水性能、抗压强度和抗冻融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经处理的低等级再生粗骨料和用高炉矿渣砂替代50%或30%的破碎砂的混凝土有优良的泌水和抗冻融性能。  相似文献   

13.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特点,分别定义了结构构件在碳化环境和氯离子侵蚀环境下的耐久性极限状态,建立了以可靠性数学和随机过程为理论基础的数学模型,并对耐久性失效概率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碳化环境下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耐久性实用设计方法.计算结果表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优于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现行国家规范(GB 50010-2002)中规定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是不足的;根据碳化和氯离子侵蚀环境的不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该分别不小于35mm和45mm.  相似文献   

14.
使用粉煤灰代替水泥用量对与环境和经济都有良好作用,粉煤灰混凝土近些年应用更加普遍.通过改变水胶比和粉煤灰掺入量,对高掺量粉煤灰的抗压强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往混凝土中掺入大量(70%—90%)粉煤灰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会在长时间养护下不断增加,抗压强度会因为水胶比和粉煤灰掺量的增大而减小,但在实际应用中应综合考虑强度和流动性选择合适配合比的粉煤灰混凝土.  相似文献   

15.
针对海洋环境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某混凝土港口4个泊位的自然暴露检测数据(暴露时间分别为1.5,1.5,4,15年),提出了一个基于可靠性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定量化设计方法.基于检测得到的200多条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随侵蚀深度的分布曲线,对表面氯离子浓度与高程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进一步提出了考虑环境温度、氯离子浓度、龄期系数和高程等因素的表观氯离子扩散系数的计算公式.然后,依据Fick第二定律,建立了基于可靠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概率预测方法.讨论了混凝土氯离子侵蚀深度预测值、浸润时间比和高程的关系,建立了以海水浸润时间比为指标的海洋环境区划体系.最后,建立针对环境区划体系的分区设计方法,包括了标准试件的分区设计规定和不同水胶比、设计年限、温度、氯离子含量修正系数的分区设计规定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为丰富混凝土碳化深度的计算理论,采用超声波测试仪对水胶比为0.37、0.45、0.53,粉煤灰等质量替代水泥为0%、30%、60%,100 mm×100 mm×400 mm的混凝土试件经快速碳化0 d、7 d、14 d、21 d、28 d后的超声波波速进行了测试.定义相对波速K,分析了碳化后超声波波速随粉煤灰掺量及水胶...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粉煤灰和磨细矿渣对混凝土微观结构初始缺陷的影响规律,采用高分辨率X-射线微焦点CT(X-ray Micro-CT)图像对具有不同胶凝材料的4个系列高性能混凝土进行了研究.混凝土微观结构和缺陷过滤之后的高分辨率三维图像均由Micro-CT配套的图像软件进行了重建.基于二维和三维图像分析得到了混凝土内部缺陷的尺寸分布和体积分数,并与常温饱水法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矿物掺和料作为胶凝材料加入混凝土之后,由于其颗粒填充效应和火山灰效应,显著改变了硬化混凝土的微观结构特征以及初始缺陷的尺寸和空间分布特征;在水胶比和集料尺寸分布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矿物掺和料的掺入与否,是引起高性能混凝土展示出不同力学特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掺偏高岭土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结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环境扫描电镜等观测手段,对掺偏高岭土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内部结构进行初步探讨.偏高岭土等活性矿物掺合料与水泥水化产物所发生的火山灰反应和微粉填充效应,能改善混凝土的孔结构,使混凝土的内部界面区域变得致密和强化,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9.
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因素出发,分析碳化、氯离子侵蚀导致的钢筋锈蚀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损伤所起的作用,最后提出通过适当增加保护层厚度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粉煤灰、高效减水剂及其它常规原材料,配制出高强度(抗压强度达80Mpa),高工作性(坍落度达200-250mm)、高耐久性(抗渗标号大于P30)的高性能混凝土。讨论了粉煤灰掺量、胶材总量、砂率、水胶比等参数对混凝土强度和流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