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赵亚丽 《海外英语》2012,(20):272-274
随着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认知已经延伸到了各个领域。认知是一种心理过程,而写作时一种书面表达。在这篇文章中,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认知与写作的关系是什么。另外我们都熟悉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在现实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即"现实—认知—语言"。同样的道理,在认知与写作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就是读者的作用,就以"现实—认知—语言"这一原理为出发点,来讨论"读者(群众)—认知(心理所想)—写作(语言)"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读者,顾名思义就是在演讲中经常提到的"群众",该文另一个问题就是基于"群众分析"的特点,来讨论写作、认知、读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探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不可或缺。这一假说使人们对语言与思维之间关系的讨论达到高潮,却也遭到不少诟病。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这一假说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究"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发现认知语言学实证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有力地支持了这一假说:(1)语言对空间认知的影响;(2)语言对时间认知的影响;(3)语言对性别认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体认语言学是对国外认知语言学进行本土化修补后提出的新兴交叉学科,强调将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后现代哲学的新观点融入语言学研究之中,其核心原则为“现实—认知—语言”。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汉语体认语法”的设想,认为语法的最本质特征为“体认性”,它是人们基于对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体)”和“认知加工(认)”在语言编码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与戴浩一“汉语认知功能语法”的思路相似。我们还认为,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和身体存在大量的对称现象,便在心智中形成了“对称原则”,致使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对称结构,它可视为汉语语法的最重要手段,不仅可弥补号称汉语两大语法手段“词序”和“虚词”之不足,还可解释汉语基本句型和若干怪句的成因,可望为汉语的语法研究和教学实践开辟一个全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是建立在体验哲学基础上的科学,强调在语言和现实中间存在认知这一层次。针对交际中的误解这一问题,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原理—意象、原型范畴、理想化的认知模型来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低调陈述这一语言现象的表达特征,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一语言现象,认为它其实是一种认知现象,其本质属性是对立。反映了说话人的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对立,是人们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相互交流的异化操作。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低调陈述,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拓展对低调陈述传统的修辞层面上的研究,加深我们理解人类从语言的角度对世界进行概念化以及语言和认知之间深层关系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从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出发,英语名动转用应是这样一种机制:使用者把认知结构“图形─背景”转化为“背景─图形”。这一认知过程在语言中的现实化就是使用者将“原生名词的意象(图形)─生成动词和其它相关知识的意象(背景)”转化为“生成动词的意象(图形)─原生名词和其它相关知识的意象(背景)”。  相似文献   

7.
语言学中的认知革命带来了语言研究方法的更新,一方面人们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语言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语言现象来揭示人类的认知能力。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认为语义结构是人们在经验世界中形成的认知范畴的映射。语义范畴既是语言问题又是认知问题,涉及符号、人脑、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语言范畴化就是人脑利用语言符号将混杂的世界转化为有序信息的过程。本文试图从范畴化的理据一象似性、范畴的类典型理论以及范畴化的认知工具——隐喻三个方面来揭示语言现象中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概括了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其中重点介绍了将认知语言学应用于翻译研究的情况,并且通过分析翻译中形式与意义问题指出了认知语言学在该问题的讨论上所能提供的新的视角。接着,文章通过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概念结合实例来解释翻译中的问题,通过“意象”概念说明语言形式与语义互相依赖的关系,进而指出在翻译中应该充分考虑决定“意向”的四个参数:选择,视角,突显和详细程度。  相似文献   

9.
一、语用学、篇章分析和阅读理解语用学(Pragmatics),即语言实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新领域,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篇章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或篇章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作为一门学科是五十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篇章语言学研究比句子更大的语言单位,形式上的衔接是篇章语言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阅读理解.可以通过掌握衔接手段的正确方法或通过捕捉表层形式衔接的线索来寻找篇章深层的意义连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然而语用学认为篇章自身并不具有连惯性,语言交流的连惯性在于参与交流的人受种种因素的制约作出相应的调整.语用学把研究的注意力从语言内部引向了人的交际现实.语言交际的事实证明,语言是受人的认知能力、社会环境等因素制约的动态过程;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调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语用学理论在篇章分析中所起的作用,进一步挖掘阅读理解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在《语言系统的并协与互补》一书中,韩礼德提出了语言系统的三个互补性:词汇与语法、[语言作为]系统与[语言作为]语篇以及口语与书面语.通过讨论这三种互补关系,韩礼德对其所倡导的“适用语言学”理论作出了深入浅出的介绍.事实上,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体系建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还涉及了许多类似的互补关系,如“及物与作格”、“创造与转换”、“肯定与否定”、“情态与意态”、“已知信息与未知信息”、“析取与合取”、“一致式与隐喻式”、“内部与外部”以及“理论与实践(或应用)”等.系统描写和分析这些互补性概念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建构“适用语言学”理论的意义.这些互补模式体现了语言作为社会符号系统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的本质特征,也证明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业已成为当今国内外主流学派的"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体验哲学,在批判TG心智观之不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其名称"认知"二字却名不符实,未能明确体现这一理论取向,难怪乔氏本人也曾将TG冠之为认知语言学。据此,笔者为能突出该学科的体验性和实践性,主张将其修正为"体认语言学",且将其核心原则归纳为"现实—认知—语言",即心智和语言都是来自对现实的"体(互动体验)"和"认(认知加工)",这样便能明确体现该学科的精髓。本文主要从十个方面论述了做此修补的原因,以及"体认"这一术语的具体含义、解释力以及我们自己的贡献。因此,"体认语言学"与国外LakoffJohnson等所述的关系为:既长于斯也发展于斯,这也算是对中国本土语言理论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2.
《语言全息论》是钱冠连教授运用演绎法做的较新的研究成果,而Lakoff&Johnson近来所倡导的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越来越为国内外广大学者所接受,王寅根据其基本原则进一步提出了语言的体验观,是对语言众多性质的一个补充。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用语言的内外两种全息状态来解释语言的体验性。通过讨论现实、认知、语言的关系,论述了语言内全息状态和语言的体验性之间的关系;从语言外全息状态的角度出发,通过讨论语言的各种性质,重点是语言的社会性和人文性,论述了语言的体验性与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语汇,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探究语言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如何息息相关,这就是语言学的新领域,也就是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的领域.我们在这种研究中,即从语言现象的发展和变化中,能够看到社会生活的某些奥秘.”各种语言的语汇中都有禁忌语、委婉语和吉祥语.禁忌语与社会现象“塔布”(禁忌)息  相似文献   

14.
常规关系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是人类认知和把握世界的一种工具.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话语含义,还能使人们理解和把握各个事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人类行为或事物的运作规律进行预测和判断,从而做出相应的反馈.小说的理解和欣赏也是一种认知活动.以《警察与赞美诗》为例,读者对小说的解读基于常规关系.读者除了借助背景知识中的固有常规关系理解小说之外,随着读者与作家、作品的不断互动,读者还会建立临时常规关系来解读作品.这部小说结尾违反了固有常规关系却遵循了临时常规关系,便产生“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效果,这就是“欧·亨利式的结尾”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体认语言学视角下提出概念套叠模型,进一步分析致使类兼语构式的组配机制和认知成因。依据该模型,致使类兼语构式的句法套叠形成于其成分构式在概念层面的套叠;实现概念套叠的途径为相互依存关系;压制能促成相互依存关系的形成;语法构式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压制关系为语法表征的组成部分。概念套叠源自生活中人们对实体物质套叠体验的映射,这也体现了"现实—认知—语言"这一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  相似文献   

16.
语言经济学与经济语言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活动和语言发展就一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时于语言学与经济学之间关系的研究存在着语言经济学与经济语言学两类研究,前者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语言学,后者是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来研究经济学,二者在研究的出发点、方法和结果上存在着差别.针对目前在高校教学中存在的语言经济学与经济语言学辨识混沌的现实,对二者进行比较和辨析,可以明确语言学家和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学与语言学交叉学科问题时的不同任务和目标.  相似文献   

17.
现代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认为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主动思维的心理活动 ,是读者根据自己的已知信息、已有知识和经验 ,对信息进行体验、预测、验证和确认的思维过程 ,也是读者通过语编这一媒介与作者相互作用的语言交际行为。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古德曼提出 :“阅读是心理语言的猜谜 ,是一个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 1) ,70年代末 ,80年代初古德曼的理论被Rumelhart的“相互作用阅读论”(Interactivereading)和Carrel的现代“图式理论”(Schemetheory)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他们的研究表明 :文…  相似文献   

18.
廖莉 《海外英语》2013,(3X):240-242
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揭示了人类普遍认知机制与语言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而修辞是写作的一门艺术。该文将两者结合来分析小说《最后一片藤叶》的语言特色,根据该小说中的语言实例,来探讨文中部分修辞手段的象似性及其表达效果,说明象似性修辞手段有利于表达小说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9.
语用预设对于成功的语言交际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为语言交际提供背景信息,从而使交际参与者全面深刻地理解特定语境中的言外之意.阅读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特殊语言交际方式,它通过书面语言这一媒介来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作者通常是缺失的,只通过文字来传递所要表达的内容,因此读者需要充分调动预设信息来正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本文分析了语用预设与英语阅读教学的关系,揭示了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转喻的认知功能及其对汉语俗语的认知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是一个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内用一个概念实体作为工具(vehicle),为另一个代表认知目标(target)的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途径(mental access)的认知过程。本文从这一观点出发分析了 Radden,G.&Z.Kovecses 提出的与转喻生成密切相关的六种典型 ICM,并讨论了汉语俗语的四种转喻生成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