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崇尚归隐自然山水的隐逸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的园林艺术大多数与山水有关,源于造园者的指导思想;因为无论古代帝王或者文人臣子,他们的特使身份和社会角色使得他们归隐山林的人屈指可数,而对于自然山水的仰慕和追求便迁移到园林的建造中去,而构筑园林时无不受到中国山水画诸如立意,构图等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维与孟浩然是盛唐两位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二人最终都走上了隐逸之路。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儒道佛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这种选择,然而他们的隐逸却又截然不同,王维是亦官亦隐,孟浩然是终身隐逸。这与诗人的个性及素养有着一定的联系,王维性情温和,孟浩然则性格倔强;王维多才多艺,孟浩然则较单一,因此有更多的人欣赏王维。  相似文献   

3.
山水画的发展是同隐逸人格精神的发展相始终的,它是隐逸文化的特殊产物。隐逸思想始终贯穿于山水画中,对山水画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略谈隐逸对创作的促进及题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文士多有隐逸的经历,这一经历对他们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隐逸使他们有更悠闲的生活,也有更充裕的时间去观察大自然与人世,常能触动心思与灵感.促进他们的创作欲.从而促进他们更多地赋诗作文。另一方面,隐逸生活也影响到创作的题材.如更多地表现隐逸情趣和山水田园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明四家是我国历史上优秀的画家,他们用其独有的绘画艺术风格征服了所有人,从而名垂青史.沈周、文征明都擅长画山水;唐寅山水、人物都很擅长;仇英以人工笔人物、青绿山水见称.他们融各家之长,手法灵活多变,构图不再遵循揖让的传统格式,自由安排,强调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6.
王绩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也是唐代最早的隐逸之士.其诗多以田园山水为题材,描写隐居生活和饮酒的乐趣,于旷达中流露抑郁不平之感.本文拟通过对王绩咏酒诗的探析揭示其济世之志与隐逸之心兼有的矛盾思想性格及"人性归真"的人生观和生命情态.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人崇尚山水之风由来已久,于元代尤为炽烈,并集中表现在描写山水景致的散曲作品和大量山水画作中。由于元代文人生活极为苦闷,对现实充满了无奈与恐惧,使得他们把目光和感情转移到大自然之中,寄情山水,挥毫泼墨。共同的社会感受使个体情感具有了趋同性。相同的时代精神.趋同一致的文人心态,加之“诗画一体”——文学艺术本身的共通性,造就了元代山水散曲与山水画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乱,隐逸思想流行,文士们创作了许多隐逸赋。魏和西晋时期表现的主题是避世远害、弘扬自我;东晋以后则多出于山水之恋。  相似文献   

9.
隐逸,几乎是中国旧文人一般的永久的嗜好。几乎每朝每代都有因不同原因,怀着不同心理去追求隐逸的隐者。在这些隐者中,元代作家们可谓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追求隐逸具有社会普遍性。无论是隐于山水,还是隐于市井,他们的隐逸都不是简单的政治性规避,而是一种社会性退避。  相似文献   

10.
浙东唐诗之路作为一条山水人文之路,具有风雅、清修及隐逸三大特质。浙东秀丽的自然山水与深厚的人文底蕴赋予了浙东唐诗之路独特的时代价值和文化内涵,不仅影响了唐诗情景浑融等风格的形成,也促成了浙东唐诗创作范式,即“模山范水”与“笔补造化”的最终确立。这一创作范式既有客观景物的精致刻画与生动呈现,也包含了思想主题的深刻性与复杂性,有对自然山水的体悟、对政治生活的疏离、对隐逸世界的建构以及对赠答怀人的书写等,真实反映了唐代社会漫游与隐逸之风盛行的文化风尚。  相似文献   

11.
中国山水画中,舟是经常出现的意象。这些舟大致可分为为四类,即劳作之舟,游玩之舟,送别之舟和隐逸之舟。这些点缀山水画的小舟蕴含着深厚的情思与传统的美好思想。  相似文献   

12.
我们从《世说新语》中可以看出魏晋名士的隐逸思想是非常复杂而微炒的。第一,他们普遍把隐逸生活看成理想人生的最高境界;第二,正始名士的隐逸思想体现了老庄哲学和儒学的冲突;第三,两晋名士的隐逸思想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调和,研究名士们的隐逸思想,可以使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他们那独具风流、奇特人凡的人生。  相似文献   

13.
隐逸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灿烂的隐逸文化对中国从古到今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今具有隐逸倾向的作品贯穿着山水田园情怀和隐逸情怀,渗透着隐逸人格精神,在对意境的营造中体现出了隐逸文化一脉在中国文学中的传承与绵延。  相似文献   

14.
道家隐逸与唐代山水艺术关系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中国“山水情绪”发达的时代,道家隐逸对模塑唐代丰硕圆熟的独特的山水艺术风貌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道家隐逸在唐代的兴盛有其社会动因。道家隐逸造就了独特的唐代山水艺术风貌,即山水田园的“桃源情绪”、园林的恬然之趣和山水画崇澹尚逸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归隐山水是我国汉晋之际知识分子较为普遍的人生追求,然而能够实现隐逸生活的人却少之又少.仲长统有隐逸高蹈之心却始终放不下世事,他的隐逸理想也不得实现;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将众多知识分子所希冀的隐逸理想变成了现实.仲长统的《乐志文》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都是作者详述个人隐逸理想的文章,然而两篇文章所描述的隐逸生活却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源于仲长统和陶渊明的性格和思想意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隐逸是唐末诗人的生存状态之一,由于时代不同,他们的隐逸方式也各具特色,在隐逸中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隐逸对唐末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使他们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山水学在中国古代学中占有重要席位。中国山水学的兴盛发达,与中国人以艺术化的态度对待自然,视人为自然的一部分,追求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理想境界关系密切,可以说,“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是中国山水学发达之酵母。而中国人士大夫追求个性自由精神解放的隐逸情结则与最纯净的山水学一拍即合,隐逸情结对中国山水学的发达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山水学的发达兴盛原因众多,但“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与人士大夫的隐逸情结是其中最趋本源的两条,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魏末阮籍、嵇康处于全身远害的忧患心理状态之下,在诗歌中大量抒发了渴望隐逸的思想感情,因此,表现出由忧患避世到企慕隐逸的思想发展轨迹。但由于他们企慕隐逸此时只是存在于思想层面,诗人并未真正归隐山林,因此以隐逸缘由叙述与希企隐逸的志向表述为主要结构模式,由于性格、观念的不同,他们的隐逸诗中意象、情感也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宋书》本传对谢灵运仕与隐的经历有比较完整的叙述,但带有政治上的偏见,其中“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一句,实是揭示了谢灵运永嘉山水诗希隐怀归的重要主题。这种隐归情绪存在于谢灵运整个仕宦过程,在他的乐府诗、山水诗、赠诗中都有表现。《山居赋》的写作动机,在于向朝野士庶解释隐逸行为,并且建构一种以自然思想为基础、顺从性情为宗旨的门阀士族新的隐逸思想。同时,谢灵运还有意识地标榜存在于会稽郡中的新旧两种隐逸传统。谢氏上述行为与思想,在中国古代隐逸行为与思想的发展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赵静 《时代教育》2010,(9):146-147
元代散曲盛行,涌现了大量以叹世隐逸为主体的散曲,曲作家们在曲中揭露、批判了元代的黑暗社会现实,被迫发出了隐逸山水田园的呼声,也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政治态度,本文简单介绍了叹世隐逸作品的内容,又从社会现实决定社会意识、道家避世思想的角度浅析了这类散曲盛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