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角度看,中共三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经历了三个前后相继的阶段,即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邓小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化定位,江泽民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认识的深化和推进,毛泽东的艰辛探索-邓小平的的成功实践-江泽民继承创新的轨迹表明了中共三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已达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战略家,他的中国现代化战略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主题。笔者从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出发,对毛泽东中国现代化战略方向、战略步骤、战略原则、领导力量以及毛泽东中国现代化战略理论的历史命运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思想进行了表述,毛泽东同志“分三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与邓小平“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虽处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是探索、继承、发展的关系。没有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早期探索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就不会有邓小平等第二代领导人探索的开始和丰硕的成果。但与毛泽东的赶超战略相比,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更加实事求是,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根据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发展,提出了不同时期的国际战略思想。毛泽东依据世界格局的变化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邓小平分析了当代世界格局的新变动,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理论;江泽民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国际环境,提出了争取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的战略方针。中共三代领导人的国际战略思想都始终坚持了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则立场。  相似文献   

5.
孙君健 《红领巾》2005,(5):52-54,58
国内外学术界研究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成果散见于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教材和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或外交战略思想、毛泽东外交思想、中国外交、毛泽东政治学说等专题性研究成果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著述中,至今还没有从国际政治角度全面系统地研究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著作.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思想的基本内涵主要有六个方面。它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居核心地位,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杰出贡献。它以人民利益至上为伦理基础并进行战略伦理运作,在21世纪,我们必须创造性地坚持与发展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7.
我国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陆地区在经济、化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国改变这种不平衡状态,实现共同富裕。本详细地分析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不同时期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提出了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实现现代化。同时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西部大开发,东西部联动发展战略思想,对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生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党的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形成一个完整形态是在建国后,但从理论与实践源头上讲,党的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形成一个完整理论,必然有一个思想素材的积累过程。事实上,早在建国前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革命和战争的实际需要出发,在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发展科技和教育的科学探索,从而标志着党的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以独立自主原则为基本立足点、以国家利益的有效维护为前提、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现代化国际战略思想的发展,不仅吸纳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零的思想营养,借鉴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经验,而且融注着毛泽东作为中共第一代领导核心的不平凡的领袖魅力。毛泽东的现代化国际战略思想及其实践,不仅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进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世界格局。  相似文献   

10.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需要经过几代人的艰难探索。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所走过的曲折道路证明了这一点。从毛泽东发展沿海经济的战略思想到邓小平的特区理论与实践,构成了这一思想探索中两个重要历史阶段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不是中国":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作家通过中国题材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包含着三重意义:关于异域的知识;本土的文化心理;本土与异域的关系.对英国作家而言,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地理空间存在意义上的国家,不如说是他们想象描述的一个神话,是激发他们写作和表达思想的灵感和素材.不管他们以何种途径来认识中国,从何种角度来观察中国,用何种心态来评价中国,都无一例外地把中国视为与自身相异的"他者",倾向于把中国想象为与西方不同的"文化构想物".中国对于英国作家的价值,是作为一个"他者"的价值,而不是自身存在的价值.套用萨义德那句"东方不是东方"的名言,英国文学里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同样可看作是"中国不是中国".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代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在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站在民族复兴和民族团结的角度,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提出了以"再造中国"观、"自觉中国"观和"复兴中国"观为主要内容的"青春中华"思想。他的"青春中华"思想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对于唤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初步基础和开辟复兴中国革命新道路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体教结合"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和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是新时期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为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而期望构建的和谐体系,是对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举国体制"的一个有效的补充与完善.考察中国"体教结合"的发展历程,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体育与教育人才成长规律以及人才培养的宏观目标等为理论支撑,概括了中国"体教结合"层次及其模式,进一步探索了"体教结合"体制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渐进式完善其体制的理性诉求,以"适合自己的即是最好的"为标准,走适宜的"体教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体系直接“移植”到中国并结合中国实际“改造”、“变形”后的理论形态,也并非在中国从事纯粹学理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对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复合型经验”的分学科(哲学层面)总结。毛泽东哲学就其生成机制、基本特点,抑或主要内容而言,都集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鲜明特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型代表。无特定哲学体系、围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强烈现实针对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本质特征,而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主要侧重于脱离实际的纯粹学理性推究,无关革命与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无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论证;因此,不能混淆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5.
"美丽中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表征,它是环境美、社会美、文化美和生活美的内在统一,内涵非常丰富。"美丽中国"建设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创新精神,它具有坚实的社会现实根基、鲜明的历史逻辑和独特的制度自信。术语创新、文化精神、实践创新和开放创造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动力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的价值意蕴体现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开启人类新文明上。深入研究"美丽中国"的深刻内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柏格森哲学对李大钊时间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大钊借助柏格森哲学 ,在对中国的“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自己的时间观。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李大钊通过对时间重要性的强调 ,来唤醒人们的自由意志 ,打破旧中国 ,创造一个新中国。  相似文献   

17.
邓猛  苏慧 《教育学报》2012,8(1):83-89
西方融合教育理论的生成与发展是建立在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是西方特有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也是特殊教育发展规律的自然体现.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是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冲突与交融的产物,并体现了从文化的移植与到嫁接的转变.我国的随班就读模式是西方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嫁接,是西方融合教育的形式与我国特殊教育实际的结合.儒家文化是融合教育在中国本土再生成的文化土壤,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融合教育的本土化提供了社会基础,新课程改革为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教育背景,这些都促进了嫁接来的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再生成.  相似文献   

18.
从"质量发生"的视角来看,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紧密相关的"教学支出"、"学生支出"、"教育科研支出"和"学术支持支出"四项成本,被界定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按照"合格质量"、"良好质量"和"一流质量"的人才培养质量基准,对中美近年来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成本分层比较发现:与美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成本的"层次鲜明"不同,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质量成本方面更多体现出"科研至上"、"物质为先"的发展倾向;"后大众化"时代的我国高等教育财政理念和实践需要从"物质"向"人本"的原点转变。  相似文献   

19.
"中国模式"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双向作用的结果。这一结果不仅实现了中国的现代化,也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梳理了中美两国"信任赤字"的现状,以及周边对于两国的不同意义,并以美国在中国周边的战略布局为视角考察了中美"信任赤字"产生的原因。本文认为经济上的巨大利益是美国在战略布局上重返亚洲的坚定基础,而在政治层面防范中国崛起,以及军事层面加强对中国的遏制则是美国重返亚洲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指出,美国在中国周边的经济政治化、政治安全上全面布局,正是中国对美"信任赤字"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本文也分析了周边国家在中美"信任赤字"中扮演的角色。最后,在结论中指出了两国为解决"信任赤字"问题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