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庾昌洋 《考试周刊》2010,(47):167-168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唯物史观理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评价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教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历史发展进行高屋建瓴的分析解剖.可以使学生在对待类似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时具有举一反三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这对于中学历史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初中历史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其养成思辨探讨习惯,有效掌握和灵活运用历史知识。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思考和质疑,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探讨,提高深层次剖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历史的发展具有继承性、联系性及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似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综合比较,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综合力、概括力、分析力等,同时也能有效地防止学生混淆相似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 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是认识事物、分辨是非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20,(6):125-126
初中阶段对历史的学习相对比较忽视,教师和学生将更多的精力花费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中,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少之甚少。近年来,学校也开始加强了对历史教学的重视,教师在新课改的影响下,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利用历史图片的根本特征,尤其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记忆能力,这样才能够将历史事件真正地植入学生的脑海中,提高学生的知识量。本文首先介绍了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历史图片的作用,然后分析了初中历史图片学习的技巧,为现代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提高了现代初中历史教学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所谓比较思维,就历史学科而言,就是将某一历史现象的不同阶段,或将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历史现象、历史结论、历史人物、历史图画等知识点综合在一起,最后得到某种认识、启示或结论的一种方式。马克思说:“要了解一个限定的历史时期,必须跳出它的局限,把它与其它历史时期比较。”毛泽东曾指出:“有比较才有鉴别。”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归类分析比较,可以使学生明确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异同,归纳其本质区别,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廖亚南  袁志华 《教师》2013,(2):39-39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比较的学习有时比直观的传授还有效。”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感觉到:巧用比较法,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发现本质,探寻历史发展规律,是轻松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20,(A5):143-144
高中历史教学需围绕高考出题意图,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更具有针对性。目前新高考形式下,"一核四层四翼"的整体架构已经明确了命题方向。而传统以课本为纲要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历史迁移学习能力培养不足,导致学生做题时难以从课本延伸课外知识,缺乏对历史思辨和总结的能力。为了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需审视出题人意图,结合多变的历史素材分析,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扩展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开展知识框架总结,针对不同历史事件比较,探讨历史答题一般规律,提高历史教学对学生分析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在开展九年级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归纳比较,对繁琐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分析九年级历史教学中应用归纳比较法的作用入手,重点从对历史人物及历史概念开展归纳比较、对同一历史时期的历史现象进行归纳比较、对同一类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比较等三个方面分析九年级教学的这一方法,从而提升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总结与理解,提升教学成果。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中能力要求的核心。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比较历史事件的异同,概括历史进程,归纳论证某些历史观点等方面的能力,还包括从历史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观点和方法。 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对学生提高历  相似文献   

10.
史料,顾名思义就是历史资料或材料,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历史痕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史料的运用,以此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了解并重新构建历史过程。然后经过教师引导,使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互为影响的。所谓掌握历史线索就是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为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完整的历史基础知识,必须在教学中重视历史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才能使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克服在学习中对历史知识混淆不清、张冠李戴等弊端。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既能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能使学生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这是历史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意联系法在历史教学中的  相似文献   

12.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是我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就是我们对一件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有意识地树立其对立面,即用同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与之分析比较。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里,把同类型的事物分辨出好坏优劣,强弱,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避免人云亦云,囫囵吞枣的弊病,  相似文献   

13.
一、何谓整体性数学整体性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有何作用所谓整体性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整体出发去理解具体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概念以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形成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建立起有序的立体知识结构的教学。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归纳能力突出整体性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人物教学,是初中历史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开展人物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更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而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巧借历史人物典故,融合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全面、真实评价历史人物,引导学生感知人物精神等措施,能使人物教学更具趣味性、生动性。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历史教学中,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发展学生的思维。一、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广阔性主要表现在不拘泥于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思考问题,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把个别历史事件放在与其他诸多历史现象的纵向联系或横向联系中去,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各种不同联系上分析思考。既要看到个体,又要看到整体;既要认识特殊性,又要把握普遍性;既要注意横向联系,又要注意纵向发展,使其高屋建瓴地揭示历…  相似文献   

16.
时间和空间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学习历史的两大要素,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发现历史事件的联系.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将教材内容和时间空间联系起来,给学生渗透时空观念,注意引领学生结合时间表纵观历史,培养和巩固时空意识,鼓励其挖掘不同时空下历史事件的联系,在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同时,使其能更加清晰、有思路地记忆历史内容.文章立足于当前历史教学现状,就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教学思考.  相似文献   

17.
案例教学法一般指利用案例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这一方法能丰富历史教学内容,降低历史学习的难度,使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为了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案例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文章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并多角度探究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策略,旨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由于涉及国家、事件、历史人物较多,在课堂教学中单靠教材内容已无法满足学生学习所需。并且教材内容并不全面,学生无法从中了解真实的历史事件。所以教师需要通过不同途径寻找相关史料,提升历史学习乐趣,使学生了解更多真实历史。本文深入分析历史教学当中史料的重要作用,阐述其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9.
历史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引导学生用理性节制情感欲望于一个合理的状态,成为一个有"人性"的人,教师教学中应善于营造历史情景氛围,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对历史事件及人物进行正确的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20.
李玲玲 《广西教育》2012,(22):93-93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对初中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做出了明确表述,其中,要求初三学生能“概述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事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做出简单的分析和评述”,“比较类似的中外历史事件,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做出简单的结论”,“联系当今世界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重大问题,运用所学的世界历史知识加深理解”。据此目标,在初三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侧重培养学生的比较综合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