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郭莹 《海外英语》2012,(21):224-226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对英汉语被动句语法化进行比较。从语法化和语法结构体两大层面入手,分析英汉语被动句在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相似、相异、相关的语法现象背后的特征,发现:英语被动句的语法化程度要高于汉语被动句,汉语被动句则由于动词没有形态的变化,需要借助其他形式来帮助展现其句型特征。尽管英汉语被动句在句法形式上虽然有差异,但是在表达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上机理还是可以相通的。  相似文献   

2.
双音化不仅影响汉语的词汇,还对汉语的语音、语法、语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语音上,对单音节、多音节词语的韵律形式有着显著的影响;在语法上,对构词、词的形态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语用上,词语的运用、词语的选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双音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为汉语里一类特殊的语汇单位,汉语成语或由短语和句子演变而成,或是语篇词汇化的结果,各类成语的词汇化程度不同,同时成语的演变也表现出一定的语法化趋势。成语的演变集词汇化和语法化为一身,词汇化并非孤立地进行,它伴随着语法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语法化作为英汉语言对比的一个全新的视角,已经被国内很多学者普遍接受。大多数研究者对"that"和"那"这两个英汉语中特殊而常用的指示代词进行历时性的语法化对比研究,试图找出引起语言演变的深层机制和动因,而"that is"和"那是"的对比研究迄今为止尚未出现。因此,文章从共时的角度,基于语法化和词汇化理论,试图找出"那是"和"that is"的异同,揭示语法化的机理,英汉语的各自特点和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5.
词汇衔接是英汉语篇构建的重要手段,对篇章连贯起着重要作用。在译文语法词汇基本正确、句子基本通顺的前提下,译文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是否具有语篇意识。本文拟从重复、泛指词、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关系和搭配6大类对英汉语篇中的词汇衔接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实例给出相应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语篇研究的核心是语言衔接,衔接手段分为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硬干语篇语法衔接手段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本文主要探讨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和英汉语篇语法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转喻的域包孕理论解释英汉语主谓结构短语词汇化过程.旨在提供主谓结构短语词汇化过程合理的解释.研究发现,在主谓结构短语名词化过程中,语法化促使词汇化,其功能上的改变可以用转喻来解释,并且在其演变过程中,不但有单重转喻,还有多重转喻.  相似文献   

8.
汉语字词之间存在比较固定的对应关系,如果一方发生变化,另一方往往会受到影响。汉语词汇语法化与用字变化就具有这样的互动关系。语法化对词语用字变化的影响表现在:词汇意义的磨损可使记录字形的表义成分逐渐赘余,从而发生减省或音化现象;语音弱化可能引起词语用字的更换调整;语法意义的增强可滋生具有别词作用的专用字。用字变化对词汇语法化也有促进或促退的作用,包括促使词义或读音弱化、推动新词新义派生、凸显和固化语法化功能、导致反向词汇化等。用字变化也可能掩盖语法化真相,给文本解读和语法化研究带来干扰。因此,研究汉语词汇语法化相关问题,应该适当重视有关词语的用字变化。  相似文献   

9.
动结动词作为一种典型的汉语复合动词,往往无法从形态上体现语法功能,其语法化现象难以考证。认知语法的语法化视角能有效规避语法功能在形态上的体现,从主体化和图式化两个维度确定语法化现象。本文从认知语法的语法化视角为动结动词的语法化现象提供理据。研究发现,汉语动结动词在事件融合下认知主体从最大域进入即时域,对V2事件的或然性做出选择,实现主体化特征。此外,V1的语义由最初动词的原型图式虚化为动词基本图式、由原先表征过程转向突显过程在时间维度的变化,形成了从行为域向时间域上的抽象化转变,具有图式化特征。因此,汉语动结动词不仅是一种词汇化现象,更是一种语法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探讨汉语词汇双音化大多是从语音制约、语义细化、词汇化、语法化等角度着手,通过语音、语义、语法3个层面来阐释,这是可以而且必需的。然而对于语音的促成作用、语义语法模式的制约作用、语用要求与使用频度等问题关注不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考察《水经注》名物词的实际,提出汉语词汇双音化的4组制约与促成:双音化作为优势语音结构,对汉语构词产生着强力制约;汉语词汇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稳定的语义模式,大大制约着新的双音词的产生;构词语素之间的语法结构类型的反复利用,深刻影响了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进程;双音化是语用的客观选择,长期的语用反过来加速了词汇的双音化。  相似文献   

11.
在毫无关系的各种语言中存在着几条特殊的语法化路径,它们最终形成语法功能相同的语法结构。语法化的同时通常也发生主观化。语法化程度和主观化程度呈正相关。文章重点考察汉语的"要"和英语的"will"的语法化和主观化过程中各阶段的机制和动因,并论证两者的语法化路径和主观化路径存在的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2.
名词及名词性成分的语法化,指的是名词及名词性成分的语法形式和现象产生及形成过程。作为语法化的机制,重新分析和类推在语法化的过程中共同起作用,并通过隐喻和借代的方式使语法化最终得以实现。重点讨论英汉名词和名词性成分的语法化,指出英汉名词的语法化是朝量词或词缀的方向进行,而对名词性成分的语法化研究则从历时的角度出发,得出结论:名词性成分的词法与句法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汉语语法化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而对某一地域内或某一方言的词汇的语法化研究则较少。毕节方言中部分词语的虚化,反映了毕节方言与中古汉语之间的联系,也是汉语实词虚化这一总体趋势的佐证。毕节方言词语法化的倾向,既是词义和语法变化,也是人们认知方式变化的过程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汉语“和”与英语and的语法化过程都可以归纳为:动词→介词→连词。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对比分析它们语法化的过程、原因和理据,发现不同的人类语言的结构类型,在语法化的演变途径上具有一些共性,其机制是人类对语言的相同认知。同时认为,“和”与and的语法化过程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促使研究者在语法化领域具有不同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英汉表量结构都经历了虚化度最低→虚化程度较高→虚化程度更高的语法化路径。英汉表量结构语法化都涉及到语义演变、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类推和重新分析的语法化机制。通过英汉表量结构虚化程度的对比,可以得出汉语中出现了典型的表量结构,其虚化程度比英语表量结构高;通过对英汉表量结构语法化路径的对比,证明汉语表量结构的结构更加固定,英语表量结构有着向汉语表量结构的结构发展的趋势。因此,汉语表量结构的语法化程度比英语表量结构的语法化程度高。  相似文献   

16.
词汇相互借用是各种语言所共有的现象。分析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历史,探讨汉语借词进入英语的方式及其语法、语义方面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借词进行语言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不成"由词组演变为语气词是汉语词组语法化的一个典型.其在唐代已可用在句末,语法化过程为由偏正词组演变为反诘副词再到语气助词这样两个阶段.其在句中语法位置、结构关系的改变引起其词义虚化,而词义的虚化又导致其词汇语法位置和结构关系的改变."难道……不成"与"难道……么(吗)"的演变与"么(吗)"和"不成"在虚词系统中的互相影响制约有关."不成"的虚化受词义内容支配和语境影响,表现为由行域向知域渐变,即由客观向主观投射,渐变是其虚化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毛安敏 《海外英语》2012,(16):256-258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法化研究有历时与共时两种取向。研究选取共时的研究视角,以英语疑问词的非疑问用法为切入点,从句法和语义两个维度分析其语法特征,并将之归纳为疑问代词的三条语法化路径;由此对探究疑问代词所特有的语法化认知机制(主观化、重新分析和转喻等)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并发现,某种机制可能在某条语法化路径中发挥着更为突出的作用,而在其他路径中则略显解释力不足。  相似文献   

19.
借用功能语法理论和语料分析来对比英汉语篇中的替代类型,以此论证语法化理论对于对比语言学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替代作为一种衔接手段并非为英语所独有,汉语语篇中也有替代手段。在评估替代词时,语法化是一个重要标准。由此可见,对比语言学应当采用综合的研究方法,其中包括话语分析、语法化理论以及语料库语言学等其他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