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中,互动性研究目前多局限于探讨异国形象对建构者自身的反映,而忽略了建构者、被建构者、第三方、形象及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应当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拓展和深化该方面研究,即注重建构者与被建构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建构者、被建构者和第三方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形象与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媒介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它的建构是媒介组织的一系列行为和媒介具象形象整合的结果。媒介形象需要不断建构和强化,媒介仪式作为一种媒介产品与媒介形象建构联系紧密,本文从二者的内涵出发挖掘它们内在的天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但由于传统和历史的因素,中日关系错综复杂,牵涉其中的两国国民对彼此的认识与定位也不断发生变化,中国国家形象在日本的建构,直接关系到两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民族关系的未来发展走向。因此,不断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在日本的建构,对树立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增强中国"软实力"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独立学院形象的建构有其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文化是高校形象最本质的内核,多元文化是独立学院形象建构的客观存在,对独立学院形象的建构具有启示意义。江苏独立学院形象作为一个完整的形象系统,是个性与同一性的统一。结合多元文化对独立学院形象建构的启示,以及江苏独立学院形象建构的同一性特征,江苏独立学院形象建构的实施路径要以合理的形象定位、主动的形象建构、有效的形象传播为导向。  相似文献   

5.
为民形象是中国共产党最为鲜明的政党标识。在党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自身奋斗与国家命运和人民幸福紧密相连,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实现了为民形象建构。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立党初心,锚定了为民形象建构的价值追求;党领导人民实现伟大的发展变革,提供了为民形象建构的现实基础;党紧紧依靠绝大多数人民进行奋斗,找到了为民形象建构的力量源泉;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为民形象建构的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不仅是一部砥砺前行、不断开拓的奋斗史,更是一部为民形象的铸造史。  相似文献   

6.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由观念而成为现实。但对于新生的政权来说,它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塑造新的国家形象,以强化国民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而在国家形象建构中,文艺被赋予了重要使命。它对"新中国"故事的形象化书写,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政治宣传中简单化的痕迹。此外,国家仪式和历史话语也以一种特殊方式加入了想象、创造和记忆国家的过程。新政权在建国初完成对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并赢得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正是上述"合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背景下,个体的社会形象越来越重要,逐渐被视为个体素养和道德水准的体现。良好的社会形象是个体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尤其是交际活动的重要介质,是个人及其所代表的组织、团体的一张名片。人的社会形象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双重属性。我们可以通过注重个人言语、注意重诺守信、参与公益活动来建构人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8.
教师职业形象的迷失、定位与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职业形象是教师职业发展水平的体现,教师职业形象的合理化建构是教师职业走向成熟的重要途径。我国教师职业形象存在认识上的模糊性和片面性。应当着眼于教师职业本身对教师职业形象进行重新定位,在教师职业基本形象的基础上探求教师职业形象的时代特征,进而构建以专业自我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形象。  相似文献   

9.
形象一直以来是哲学、社会心理学、文学等学科的经典话题,但相关研究往往采用宏观视角。受社会建构论思潮的影响,形象研究迎来了“话语转向”,形象建构与传播开始引发话语分析、语用学等领域学者的关注。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基于话语分析或会话分析探讨形象建构问题,但这些研究因缺乏合适的分析框架而总体显得片面、主观。为此,本研究在现有文献基础上,以形象的话语建构观为理论导向,尝试对形象建构的内涵、类型和话语实践方式作系统考察,以期能够为未来的形象研究提出一个可操作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0.
早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已经开展对国家形象的研究。西方中国国家形象研究的"始作俑者"是西方在华传教士,此后,不断有西方学者开展中国国家形象研究,产生了大批中国学著作,其中,西方媒体也是西方文化形象的重要建构者。中国应该积极构建自身形象,输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