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钟新华 《小学生》2013,(12):64-64
自主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呼唤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合作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自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凡是学生能够探究得出的知识,教师要放手给学生探究;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要留有学生充分的空间;凡是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要让学生自由操作,让学生在体验中开启思维,自主探究,把握数学本质,获取鲜活的知识。一、巧设数学问题情境,唤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数学中,自主探究模式下的学习环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为主,自主性学习是以学生为核心,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交流、讨论的方法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知识点,理解并掌握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在“课程目标”中把“探索”单列为一项目标,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建立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  相似文献   

4.
刘云华 《新疆教育》2012,(14):139-139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课堂教学情景中通过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主动获取知识、获得结论的过程。因此,要想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在实践中学,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教学内容转化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更有效、更理想的教学方式。可见,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是值得我们研究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探究学习是比较复杂的学习方式。它其实是一种双重的学习过程,既是对所探究课程的学习,也是对探究过程的学习。探究学习往往是与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往往是探究学习的表现形态。《数学课程标准》就这样指出:“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意味着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必将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探究学习是在特定的…  相似文献   

7.
<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民主和谐的探究环境,为学生提供质疑、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中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再创造意识,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  相似文献   

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解题能力,教会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符合以上教学要求,能够凸显小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本文就以小学数学教学为内容,针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进行几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9.
刘北荣 《广西教育》2005,(1A):27-2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可以体验到数学有趣、有用,增长探究能力,从而使数学学习变成其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还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陈湘 《江苏教育》2008,(14):97-99
小学数学探究学习是指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成功地开展探究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学生的任何一种学习过程都必然会成为探究发现的过程,事实上,学习只有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才可能成为探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一定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把握时机,真正发挥课堂探究的价值和作用。一、激趣铺垫——学生自主探究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冯强平 《学子》2016,(6):52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并且能够熟练运用知识。将自主探究性学习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当中,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水平。一、开展自主探究,促使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提升小学自主探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数学老师在课前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具有探究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这种全新、科学的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了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需要,是人的终身发展的基础。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以动手、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既是当前课程改革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知识的获得,而在于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去学习,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有效地探究,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从中感受数学之美。体验探索之乐,获取成功之喜。  相似文献   

16.
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尝试、体验、实践活动,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知识,培养各种能力。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经过无数教学实践证明,是小学数学教学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这种学习方法,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教师对学生适当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学习训练,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营造一种自由、开放、健康的学习氛围。肯定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有效性,并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特点,为如何改进小学数学教学,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大体上从三方面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核心,它需要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下面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就在课堂中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9.
胡燕 《湖北教育》2003,(23):31-32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体验数学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缔造一种“不和谐”,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的思维是在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时而启动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也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感到值得品味,并愿意体验,自主地探究。  相似文献   

20.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究兴趣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疑问的学习情境。教师应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想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