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武当文化是以特定文化价值观为指导,以道家思想为根基,以道教"太和"精神为内核,以武当山古建筑为标志,包括武当山水、道教武术、音乐、风俗习惯等在内的一个非常复杂而奥妙的系统。  相似文献   

2.
武当山在明代时被誉为"道教第一圣山",它山势灵秀、道教文化纯正,道教建筑群规模恢弘、保存完整,自古就是世人朝圣旅游胜地。然而近几年的旅游开发中,武当山旅游无论在品牌名气上还是在景区建设上都落后于少林、峨眉,究其原因主要是旅游品牌的精准定位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经过多番调查,笔者认为武当山旅游开发应当以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主体,扬长避短,重点凸显道教养生文化,集中力量打造道教文化集散地和正宗展示窗口,重振"道教第一圣山"威名。  相似文献   

3.
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也是武当道教的发祥地。武当山道教活动历史悠久,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武当山及其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洞等自然景现的命名,都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蕴涵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武当山地名或体现了道教的教理教义,或宣扬了道教的神仙信仰,反映了道教文化追求长生久视、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武当山自然景现与人文景现圆融会通,辉映成趣,既增加了武当山的神秘空灵,也使武当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4.
王光德、杨立志所著《武当山道教史略》一书,是以武当山道教为研究对象的通史著作.它所考察的对象自有史以前直到现代;所涉及的领域,道教思想自不必言,此外还有自然、文化、政治、宫观的建筑样式和艺术功能等,几乎包括与武当山道教有关的所有东西.为完成这一研究,著者参考了道教文献、正史、野史、地方志、个人文集,甚至小说笔记等方面资料.准确地说,它是以处理与武当山道教有关的所有问题为目标而成书的.  相似文献   

5.
武当山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当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它们包括:武当山独特的道教建筑;武当山独特的道教信仰;武当山独特的道教文化等,因此,发展武当旅游业的前景极为可观。  相似文献   

6.
武当山是中国著名道教圣地,但该山道教文化资源的开发还存在很多问题:道教活动的影响还不大;武当道味不浓、道人素养不高.对武当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提高对武当道教文化资源的认识;注重道教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以武当功夫为品牌,全力打造道教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7.
武当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其道教文化资源异常丰富。本文对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如下设想:"修旧如旧",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齐头并进;大力推广武当功夫品牌,促进武当山道教文化产业的发展;另辟新径,加大对武当道教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丰富旅游项目,将观光与休闲度假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武当山是道教名山.位于丹江口市境内.其道教的思想文化,斋醮设坛,教规教义,祭礼仪典等,对武当山民间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致使武当山现在流行的许多习俗、礼仪,均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这里阐释的武当山地区民间的丧葬习俗,就是其中的一例.  相似文献   

9.
武当山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以中国道教文化而享誉全球.这一殊荣,不仅因它产生了直接影响宋明理学、道教哲学的陈抟,孕育出了道教内丹理论家和武当拳祖张三丰,还因为明成祖朱棣与武当山真武大帝的不解之缘,才有了历史上人规模营造武当山的壮举,才得以留下恢宏壮观、千古卓绝的道教古建筑群.鉴于此,研究明成祖与武与山真武大帝的关系问题,就成为探寻武当文化之秘的一个不可忽略、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武当山为道教渊薮。通过对武当道教派别及其源流的了解,掌握武当道教发展的主线索,进一步挖掘武当道教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李静波 《南平师专学报》2009,28(3):81-83,88
日语中的“ティル”是一个具有多种意义的体助词,与汉语中的体助词“在”“着”“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从体意义的角度对“ティル”与汉语体助词“在”“着”“了”的对应关系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20.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