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高校网络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信息量快速增长以及其中蕴含的知识难以有效应用等问题,首先介绍了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及重要意义,并以此为基础,对网络教学中的知识管理过程、知识库、知识共享模块分别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共享对虚拟社区高效运作有重要意义,通过调节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提高知识共享水平可以将这种高效运作有效实施.为此,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为支撑构建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认为行为态度、主体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共同影响知识共享,信任度、内在动机、人性化的信息技术、社区文化氛围、知识水平、效能是影响知识共享的一级维度;然后以概念模型为基础具体阐述一级维度,并以此为依据制作里克特量表问卷,以国内5家虚拟社区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对影响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具体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统计调研数据,使用相关因素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最后得出结论为信任度、人性化的信息技术、社区文化氛围是影响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为虚拟社区的发展机制制定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是以教育虚拟社区为交往平台,交往主体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进行信息交流、知识共享的活动.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交往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组合的结构形式,即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在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交往中,社区交往主体应以何种结构方式组织起来才能更利于教学交往活动的进行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的普及,教育虚拟社区作为一种网络学习平台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社区中的知识共享行为却并不理想。本文从博弈论的经典案例——"囚徒困境"出发,从静态和动态以及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情况下对知识共享的双方进行了博弈分析,分别得出了折现系数越大、长期收益越多,社区成员进行知识共享的可能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5.
知识共享需求驱动是促成虚拟社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虚拟社区的核心价值之一。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研究进行分析整理,认为根据不同的理论起源和研究方法,可以将其划分为知识管理派、模型理论派、社会学派和商业派四种,并分别予以说明,以期能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理论体系的划分有所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教育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是知识拥有者(社区共同体,主要是师生)借助虚拟社区平台,利用各种现代技术将知识传播给知识需求者(社区共同体,主要是学生)。本文对以学习科学与技术为基础的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实践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环境因素、知识因素和动力因素是影响学生知识共享积极性的三大要素,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有赖于这三方面诸多因子协同作用的发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7.
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是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分享知识和信息的场所,计算机网络日新月异,虚拟社区也因此得到了飞速发展,用户通过公告栏、聊天室等电子载体交换信息、知识分享。以往的研究表明虚拟社区已经成为知识分享的重要途径,许多组织为方便员工的交流,共享与工作相关的信息建立了内部虚拟社区,但是理论研究仍然落后于实践。通过查阅文献,回顾了虚拟社区产生的背景及其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归纳了虚拟社区的知识分享的特征和形式,分析了虚拟社区知识分享存在的弊端,最后进一步探讨和评价影响虚拟社区的知识分享意愿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杨帆  杨龙 《亚太教育》2019,(8):51-52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如何使用虚拟社区平台进行知识共享,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能力,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主要探索影响高校教师在虚拟社区平台进行知识共享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基于Ontology疑难问题答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 Ontology,设计了网络教学系统中的疑难问题答疑知识库 ,并在学习支持系统中对系统进行了实现 ,有效地支持了知识的重用与共享 ,为网络教学系统设计提供了例证。  相似文献   

10.
虚拟社区能为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持续支持,有助于形成旨在促进教师深层次反思的学习共同体,能为教师的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提供平台支持,为教师灵活自主开展学习提供可能。但也面临着如何提高虚拟社区的利用效率、如何激励教师们进行知识共享并减少只享受不分享的"搭便车"现象。创建积极有效的专业化学习共同体、建设强有力的资源库、运用知识加工工具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共享、运用多种评价工具帮助教师进行评价反思,能切实推进虚拟社区建设,有效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