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李灵其 《学周刊C版》2010,(3):106-106
认识中的主体和客体,是人类认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认识的主体,也就是和一定的社会关系或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的人。与认识主体相对应的认识客体,则是进入实践领域并被主体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也就是认识对象。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它除了认识的主体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外,还有教师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是一个“三方面”问题。在这一认识活动中,学生要认识客体.首先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加工的材料既来源于外界物理环境,又来源于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育建构观认为,数学学习是主体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练习等被动的吸收过程,而应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过程.这个建构过程不仅依赖于认识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更主要的是数学知识的建构还是一个“顺应”的过程.何谓“顺应”?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在头脑中没有现成的图式可供直接利用时,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由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不断拓展,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冲突在心理上形成的意识状态(矛盾、疑难),就是认知过程中的“问题”。若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出发,问题是由于认识主体所期望的认识目标与特定的认识对象之间存在着差距而使该主体感到困惑、不解、焦虑并力图说明的东西。所以,问题是人类的认知活动拓展到新领域的桥梁,人们只有走过这样的桥梁,才能迎来新的天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我们凭着已有的常识、习惯和经验,去应对不断变化的生命,遇到种种“问题”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5.
愿望在认识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其中最基本的是以下三种作用:愿望是认识活动的内在动力;愿望制约着人对对象的理解;愿望决定着认识对象的选择。愿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主体愿望的变化与其所处的外部社会化环境的变化并非绝对同步,主体愿望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单独拓展对主体愿望在认识中的作用的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曾杰 《成才之路》2013,(7):I0005-I0005
第7讲社会思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思维结构是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基本认识内容在人脑中内化而成的思维框架系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认识主体的思维框架即"图式",是通过主体的活动构建起来的,其机制是主体自身活动的内化(概念化)。但是,皮亚杰由于不了解社会实践和主  相似文献   

7.
现行价值哲学将“价值”理解为物对人的直接关系(包括需要、效用等等),这是作为物与人直接关系的“事实性价值”,但最重要的价值不是这种价值,而是“映射性价值”,它由人的主体将其所持有的社会关系的价值赋予客体对象而生成,由此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价值纽带。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就是价值世界的生产过程。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将其社会化的生命投射并凝结于产品中,以产品为媒介而生成作为生产关系的劳动价值。生产关系决定社会意识,从而形成各种价值观念,其投射到客观对象中生成了各类价值:投射于社会利益关系行为而形成伦理价值,投射于与其相应的感性形象而创造美学价值,投射于人类认知活动而创造关于真理性的价值。这种“赋价过程”并非随意的主观过程,它遵循价值世界规律,将被赋价的客体的规律纳入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之中,从而形成了价值哲学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关于师生关系的几个认识角度 1.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关系 教育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推动、创造的社会过程。师生关系首先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教育社会中教师与学生两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交往是阐释师生关系的基本前提,师生交往的内容应包括知识信息、情感、态度、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双向交流。  相似文献   

9.
所谓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可理解为:它是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感受到的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心理关系。人际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它是个体在一定社会生活环境、社会阅历、文化素养、情趣、志向、性格等诸因素的产物,随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下,人际关系的特点有所不同。原始公有制下的人际关系是原始的平等关系;私有制基础上的人际关系,或具有依附性、或具有宗法等级的意义、或者带有浓浓的铜臭味;而现代社会形态公有制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则是崭新意义上的平等互助关系.  相似文献   

10.
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载体,探索为特征,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的全面和谐主动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质是体验数学、玩好数学、触摸数学、感悟数学和研究数学的活动过程,是学生思维自我转化、认知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开发课程资源,开放活动空间,开拓学习内涵,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得到有序、有效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社会认识检验过程,就是社会认识理论回到社会实践中接受实践验证和评判的过程。对特定的社会认识理论的检验,检验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二者在时空上共时同步展开进行,显示出对整个活动实行动态跟踪地监测、反馈、调节和控制的显著特点.这就意味着在社会认识检验过程中始终贯穿并渗透着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在当前.探索和研究社会认识检验过程的一般原则,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何谓元认知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也就是指人门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过程的认识与控制。元认知包括三个方面: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1.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就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人们对影响人的认识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的元素,这些元素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及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的认识.。影响认知活动过程与结果的元素主要有:认知主体、任务和目标、策略。(1)对认知主体的认识对认知主体的认识是指个体对自身或他人认识能力和认识特点的认识,其内容又包括四个方面:对个体自身认识,对个体能力和特点的认识,对个体间认知特点和能…  相似文献   

13.
论学生认识发展的活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而深入地揭示活动基础上学生认识发展的实现机制,是教学活动理论乃至教学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根本上讲,活动凭借它自身的二重性,并依靠认识结构与活动结构的同源同构、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之间的双向对象化、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之间的双向转化、学生个体的主动建构与师生之间的社会建构以及主体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5种机制,分别从认识的起源与发生、认识的建构与形成和认识的改进与转换三个方面,实现着学生的认识发展。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5种机制,将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活动设计的实践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高中数学教学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意义 自我监控包括自我监控知识、自我监控体验、实际的自我监控。自我监控知识是个体具有的关于认识活动的一般性知识,主要包括有关认知主体、认知材料及认知策略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对个人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的认识.对学习任务、学习材料等制约学习任务完成的因素及各种学习策略的认识等等。自我监控体验就是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5.
价值·评价·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主客体关系,评价则是主体对价值的认识活动;评价揭示价值,价值决定评价;评价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和认识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评价是一种价值认识,要真正理解价值认识,必须把它放在与事实认识的比较中来研究。价值认识和事实认识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价值认识具有更强的主体性,更大的相对性;事实认识为价值认识提供前提,价值认识制约着事实认识。  相似文献   

16.
“社会形态”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大厦的基石。通过解析马克思早期经典作,我们能够看到“社会形态”这一范畴从萌芽到形成的全过程,也使我们能够对“社会形态”这一范畴的内涵有更全面、确切的认识和界定。社会形态范畴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7.
认知心理学认为 ,人的认知过程就是符号信息系统的加工过程 ,其理论目标就是要说明和解释人在完成认知活动时是如何进行信息加工的。就英语教学而言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强调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智力的作用 ,重视学生对语言规则的理解 ,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  相似文献   

18.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不是认识或理论直接作用于实践,而是通过一个中间环节——实践理念实现的。所谓实践理念是主体在观念中建立起来的关于实践的观念模型。实践理念仍属于认识的阶段,但与单纯反映客观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理论理念(理性认识)不同,它的形成是客观规律与主体需要相结合,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相结合的过程;实践理念是主体在观念中对客体的一种特殊创造,它一经确立,就具有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认识主体是一个历史范畴,其涵义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进而变得更加丰满。认识主体的复杂性在认识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信息哲学认识论所提供的相关理论、方式和方法,为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主体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对认识主体复杂性的研究有助于充分认识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我们所面对的复杂的对象世界。  相似文献   

20.
张恩明 《教书育人》2004,(12):19-20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我们对体验应有科学的认识。对于“体验”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因此可以说,体验就是借助过去的经历,运用直觉,通过感悟来理解事物。体验式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体验教学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内容,领悟做人的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现代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自我教育。学生在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