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环境保护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提高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生物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唤起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  相似文献   

2.
生物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环保教育材料。通过生物教学进行生态环保教育的必要性、途经、方法应用并结合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3.
生物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环保教育材料。通过生物教学进行生态环保教育的必要性、途经、方法应用并结合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4.
环境是人类及其所有生物生存的场所。但是,人类活动却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土壤荒漠化、全球气候异常等,以及由此导致的野生生物物种的快速消亡等。环境问题对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因此,关注环境,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国家环保局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环境意识已经成为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及其问题的严重性,唤起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和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笔者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作了一些探索,以下是笔者的初浅体会。  相似文献   

5.
张爱华 《成才之路》2009,(30):18-19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生物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的联系十分密切,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往往都包含了一定的生物因素。生物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提出:“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因而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真正使他们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环保为己任,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气候急剧变化与我国污染事件频发和局部区域生态失衡的背景下,加强高校环境保护通识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整体素质有意义。作者结合广西案例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在环境保护教育中的实践作了介绍,认为当前的气候变化问题、重金属污染事件、生物多样性问题与生态脆弱性问题等的案例教学结合课外科技活动能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和创新,对高中生物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为此,我国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文章主要对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提高两者的融合程度。  相似文献   

8.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大力推动下,教师对于教学的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价值意识都有所提升,各种新理念、新思维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不断涌现.生态道德教育就是其中之一,为教师设计与实施生物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生态道德教育中融合了生态教育、道德教育、社会教育与和谐教育等先进教育理念,对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品德的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环境污染与生态问题日趋严峻,增进全体学生对环境污染与生态问题的了解,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倡导生态文明行为是每个化学教师的责任.文章就如何改进化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促进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行环境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而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环境保护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是教师进行环境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使其掌握环保知识、养成环保习惯和行为呢?  相似文献   

11.
生物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习惯。新课程要求生物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新理念,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杨四清 《天中学刊》1997,12(2):108-108
中师生物学课是中师生获取生获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生物学观点、培养科学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现代化生活所必需的基础课程,是中师生成为合格小学教师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化论观点、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程.因此,生物教师积极探索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就显得较为迫切和重要了.在生物教学中,教师恰当地使用幻灯、投影仪、录音、录像等现代化电教媒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相似文献   

14.
在基础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大量的关于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等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内容,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意识渗透,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进行有效培养.基于此,文章以初中化学教学为例,分析了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并提出了初中化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入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新理念,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发展背景下,环境保护问题应该得到更多人的重视,为了能够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就要积极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因此,当初中生物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教学实践活动时,应该将生态环境教育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结合,让学生加入到环境保护之中,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实践,以此发挥生态环境教育渗透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懂得保护环境的含义及意义,从而实现环境教育渗透在生物教学中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7.
杜少惠 《考试周刊》2009,(41):190-190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两个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高年级学生中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呢?笔者认为,以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为基础,按照"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把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技术基础知识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倡导"人与生物圈"的课程理念和课程主线,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当今环境形势不谋而合。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下面,笔者就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一、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主要来自于课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有意识地培  相似文献   

19.
生物课堂上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呢 ?我们实践了"以疑促思,以思激创"的教学模式,使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突出主体地位,营造创新氛围  学贵有疑,贵在多疑。学生有了疑问,也就有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基础教育的创新,关键在于教学意识的创新。为此,教师应认识到: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施教的主体,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的"接受、模仿、继承"为基本模式,教学实行的是家长制、一言堂。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在教学中有绝对的权威…  相似文献   

20.
生态知识是自然教材中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儿童生态意识和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途径。对生态知识的教学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