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书     
<正>中国有三种呆子:书呆子,工呆子,钱呆子。书呆子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工呆子是做死工,死做工,做工死。钱呆子是赚死钱,死赚钱,赚钱死。对于书呆子我是劝他们少读点书,多干点有意义的事,免得呆头呆脑  相似文献   

2.
《通不通》原载于1935年6月16日《生活教育》杂志第二卷第八期,主要内容是陶行知先生对张耀祥先生在《教育杂志》上一篇批评短评的回复。张耀祥先生批评陶行知先生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一语言论不通。故陶行知先生写此文与张耀祥先生商榷,也是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句话到底是通还是不通的答复。  相似文献   

3.
读书与用兵     
读书与用兵,一为文,一为武,二者事不同,但理相通。兵法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用兵之道,贵在一个活字,活学活用,方能打胜仗。如果泥法而不知变,纸上谈兵,则会落得个身死国灭为人所笑。读书破万卷,贵在一个“破”字,破者,破其皮毛,取其精神,方能化他人之文字,而为我之血肉,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如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如若只读书而不知用,用而不知变,就会像鲁迅先生所说,成为书的奴隶,是为死读书、读死书,最后则为读书死。诚然读书之害远逊于用兵,但也不可等闲视之。胡适先生就曾说过:“读书好像用兵,养兵求其能用,否则即便有十万二十万的大兵也没有用处,有的时候,还要兵变呢!”作为一代国学大师,胡适先生知读书之益,更知读书之害,它形象地把“读死书”“死读书”比  相似文献   

4.
死活之谓,本是生物世界的两种现象,然而人们往往取其比喻义,广泛使用这两个字眼,有过很多议论。论及教学,常常使人想到中国旧科举制度使得读书人所走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死“路。死记硬背,死搬硬套,死知识,死功夫……这些带“死”的术语也常常被用来描述某些教学现象。“死”似乎成了  相似文献   

5.
说书     
中国有三种呆子:书呆子,工呆子,钱呆子。书呆子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工呆子是做死工,死做工,做工死。钱呆子是赚死钱,死赚钱,赚钱死。对于书呆子我是劝他们少读点书,多干点有意义的事,免得呆头呆脑  相似文献   

6.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描述旧中国的教育:“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无论哪一个时代,“教死书”的教师没几个学生会喜欢,而课堂灵动,给学生高度自主性的教师往往会得到学生的尊敬和青睐。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推进,创设人性化的课堂已是大势所趋,教师们应该静心研读原汁原味的课改理论,结合自身实践探索出师之“讲”与生之“学”的黄金分割点。  相似文献   

7.
潘正明 《语文天地》2012,(10):35-36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与社会生活是相应的,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教育要扩展到整个生活领域,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旧传统,就能"随手抓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说的好:怎样生活便怎样学习。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是“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陶行知批评当时那种脱离社会、脱离生活的教学为“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陶先生认为先生的教必须是“在做中教”,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但是该如何读,读什么,怎样才能“读”具匠心?且听听老师们的看法——雷鸣: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过去也曾强调语文课堂要以“读”为主,可是,如果只是一味的读、读、读,往往就会形成“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怪圈。老师指导学生读书要有目的,如在课文  相似文献   

10.
阅读如天地之交汇,思维像万物之光辉。语文学习,学而不读则罔,读而不思则殆。语文学习,读与思应该并重。郭沫若先生说过:“不知为何而读书的人,可曰之为死读书;光读书而不知用的人,可曰之为读死书;光读而不知思的人,可曰之为书读死。”显然,郭沫若先生提倡不光要勤读,而且应善思会用。  相似文献   

11.
活教育是针对死教育而言的,陈鹤琴决心把陶行知所描写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状况,改变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该理论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以及教学原则、训育原则等。“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陈鹤琴对“活教育”课程论的概括表述。他反对传统教育中的书本万能论,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应该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他强调以“做”为中…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旧时代之学生之生长的过程有三个阶段:一是读死书;二是死读书;三是读书死。而新时代之学生也离不开书,所不同的是: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创造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学校语文课题组认真学习其教育理论和思想,积极开展大阅读教育,努力打造书香校园,使校园充满智慧和生机。  相似文献   

13.
生活教育理论确立之前大约存在10年的探索期,在这个时期陶行知诊断出中国教育的症结在于一个字“死”,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清末以来的所谓洋学堂教育,依然延续着科举传统——死读书、读死书和读书死,迷信书本教育。另一方面,他在积极批判中国死教育的同时,也大力提倡和实践以自主、自动、自治、试验、创新、做事为核心的教学做合一的“活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4.
<正>看了《走近陶行知》,我有很多感触。下面我对"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进行一个综合对比。陶先生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在儿童教育中有很大造诣,他当年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师从杜威,后回国大力普及平民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后来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等学校。由于当时社会普遍的教育方法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这与他"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  相似文献   

15.
早在20世纪初,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育,特别是反对应付“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试等考试”的应试教育,大力倡导以社会生活为中心,以培养人的生活力、创造力为宗旨,以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为目标的生活教育,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6.
首届中学生评书活动揭晓了,很好。全国中学生中有两万多人投了票,还写了读后感,这是很不错的。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不要光捧着两本课本。死读书,读死书,最后就要读书死,那样是培养不出人材的。  相似文献   

17.
从学科的特点来看,英语不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而是一门工具课、实践课。它不像数、理、化等课程,侧重于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培养这些能力的最佳方法就是多背句子、对话。一提到“背”字,很多人都想到了“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等毫无用处的死记硬背,其实不然,“死读书”在学英语中却有它的独到之处。下面我把背书在学英语中的妙用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读的问题 当前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课堂能读起来了,听到了琅琅的书声,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朗读教学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朗读教学时,教师有读无导,学生有读无效,有走入“死读书、读书死、读死书”怪圈的倾向。出现这样的状况,从理论上讲,存在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误导。多读确实有利于语言的积累、感悟和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学语文教师对于教材文本的使用仍然普遍性地处于两个极端:一是对教材文本过于依赖,形式处理消极刻板,内容解读也多趋于对教参的机械套用,不敢越雷池一步;二是矫枉过正,对教材文本的态度过于随意,脱离文本肆意拓展,教材文本似乎越来越被沦为边缘。成为无限链接的超文本。前者容易造成“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多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精思子自知”,都说明多读的重要。封建社会的私塾是读死书,死读书,当然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