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玄"字、"道之动"、"道之用"、"道法自然"诸方面揭示"道"的柔弱的特性和内涵,说明"道"是"柔道".论证了"柔"对"道"的依赖,说明依赖于"道"的"柔"是真智慧、大智慧,而离开"道"的"柔",则是"术",是知识,是小聪明.以范蠡为例,说明"等待"、"节制"、"放弃"等智慧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虎"字第三笔是"横钩"每次写"虎"字时,小精豆总是把第三笔写成"横"。课间,老师拿来了"虎"字的卡片,和"虎"的图片,让小精豆想一想,第三笔"横钩"的"钩"的部分像什么呢?小精豆定了定,说:"像虎牙。"从那以后,小精豆再也没有把"虎"字的第三笔写成"横"。  相似文献   

3.
融城现象给教育带来了多方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融教"的新问题。探析"融教"的涵义,分析"融教"的基础,针对目前"融教"思想缺失、"融教"进程缓慢、"融教"优势遗弃的现状,提出要端正"融教"观念、改善"融教"策略、调整"融教"布局、突出"融教"重点。重视"融教"的基础投入,挖掘"融教"的潜在功能,强化"融教"的保障体系,以"融教"促进"融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1.在"预设"里。所谓预设,就是课前的准备。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战。"课堂教学也如此,准备贵在"充分",但"充分"不仅是时间上的保证,更在于准备时所体现出的"细"与"全"。2.在"生成"里。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虽然"教"主导着"学","学"对"教"具有依赖性,但"学"就其过程和结果来说,既有"多快好省"的,也有"少慢差费"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要作出"生成"的应对。  相似文献   

5.
在不同层面,"表征主义"、"科学主义"与"客观主义"的长期霸权,终使"人之退隐"、"物性遮蔽"与"个人知识排斥"等教育之弊持存,在职业教育领域如是。基于"现象学"理念,与"生活世界"相适切的"叙事"之课程价值得以被重估,并且,在一定意义上,"叙事"超越"命题"的内在涵蕴,以及"具身性"的"个人知识"体验犹使当下课程困境得以破解。与传统有别,基于"生活世界"的"文本"收聚、基于"同类主题"的"文本"择类、基于"模糊规则"的"文本"呈现等构成"叙事"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教学实施则在"文本在先"、"文本寓居"、"文本释义"、"文本重构"中展开。  相似文献   

6.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的教育。从古至今,人们对它的研究也是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的,如:六艺的人文思想、六艺的教育意义和六艺的特点等等。对"六艺"的语源义进行探求,是以求从新的方面,即古代汉语角度对"六艺"进行研究。得出:"礼"、"乐"、"射"、"御"、"书"、"数"的语源义分别是"有规则"、"美,好"、"舍弃,远离"、"禁止"、"把……明显化,表现出来"、"把一个整体的东西细分"。  相似文献   

7.
<正>一般情况下,在解答数学问题时,通常采用"以退求进"的思想方法,即从"结论"向"条件"后退;从"一般"向"特殊"后退;从"抽象"向"具体"后退;从"综合"向"单一"后退;从"高维"到"低维"后退的思想方法.但有些问题只用"退"的方法是非常困难,甚至难以解决.这时,如果采用"退"相反的方向——"进",如:从"特殊"进到"一般";从"较弱"进到"较强";从"简单"进到"复杂";从"具体"进到"抽象",再通过对新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继续教育必须破除"教育消费"观念,确立"教育生产"思维;破除"一次教育"观念,确立"终身教育"思维;破除"官本位"的观念,确立"民本位"的思维;破除"计划机制"观念,确立"市场机制"思维;破除"文凭教育"观念,确立"素质教育"思维。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8,(17):130-131
中小学体育内容,一般包括体育与健康课,大课间活动,阳光体育活动课,运动队组建与训练,场馆建设、养护,器材购置、自制、保管,教研活动,评估与考核等,即学校体育的"课"、"操"、"动"、"队"、"场"、"器"、"研"、"评"八方面内容。其中"课"、"操"、"动"、"队"涉及课程建设。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精神,需对"课"、"操"、"动"、"队"进行学校课程即校本化课程建设。经过文献学习、课题研究、广泛实践,总结提炼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切块化"校本建设的思路和做法。  相似文献   

10.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探讨了何为"神思",并围绕"神思"二字对"神"和"思"进行分阶段论述。全篇以"神"为核心,以"物"为载体,以"游"为终极目标,以"思"为贯穿,经过"神居胸臆"的酝酿期,"神思方运"的准备期,达到"神与物游"的最佳状态,实现心与物、情与景的相融,达到主体内省的第二自然对客体之第一自然的超越,在突出"神思"艺术美的同时,实现创作主体之"神"与客观世界之"物"的相融相通,彰显其文学性。  相似文献   

11.
太阳之子     
太阳古称日。古人说日是"太阳之精"。甲骨文"日"字不圆,因为弧线不好刻,多作方形、菱形甚至五角形,到金文始有圆形的"日"。日中有圆点,太阳黑子也。风沙天肉眼能看见,所以《汉书》记载有"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太阳与地平线结合,孳生出"旦"。金文"旦"字"日"下有大气折射形成的虚像,可见先民观察之精细。太阳与树木结合,孳生出"东(東)",以及"杲"和"杳"。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暗也。太阳与"草""月"结合,孳生出"朝","朝朝暮暮"的"朝"。这个"朝"字,看甲骨文,日出草中,月还未落,是早晨也。如果太阳舍月取水,便是金文"潮"了。臣拜君,有定时,如潮水,所以去掉水旁,又是"朝廷"的"朝"和"朝拜"的"朝"。  相似文献   

12.
自《说文》以来,各类典籍对古人"跽"和"长跪"的解释一直不够清楚明白,导致了很多误解。"跽"是在"坐"的基础上,改脚面平贴于地为前脚掌蹬地,是"立"与"坐"之间必不可少的一个过渡动作;"长跪"是在"跪"的基础上,上身微微前倾,此处"长"是"前伸"的意思,"长揖""长跽"之"长"也是"前伸"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薪""柴""蒸"历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汉语中,表"木柴"义的"薪"、"柴"、"蒸"是一组同义词.本文从历时的角度,详细考察了古代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阐述了这一组同义词的演变更替过程:"蒸"主要见于先秦文言文,两汉以后使用较少,表"木柴"又多用"薪"、"柴",到了宋以后几乎销声匿迹;而"薪"、"柴"从先秦到明清,在使用数量上经历了"柴"弱"薪"强,"柴"、"薪"混用,"柴"强"薪"弱的过程,直到清末民初"枭"才彻底完成了对"薪"的替换,历时两千多年.  相似文献   

14.
徐浩 《语文知识》2012,(3):103-105
"奇"有"美"义,前人已有论述,本文在补充更多文例的同时,借助前代训诂材料,对从"奇"得声的同源词的意义进行归纳,发现"奇"字的"美"义与其"长曲义"密切相关,于是从字形和词义上追寻"美"义的来源。"奇"字所从之"可"是"奇"字声音和意义的来源,"可"本初的"长曲木茎义"逐渐衍生出"奇"字的"长曲"、"美盛义","美"义即在其中。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的"主观性"研究集中于"主观量",即言者对句中现实数量相对于预设量"向大"或"向小"的偏移主观评价。如果改变考察角度,可以发现量的"主观性"本质内涵与"主观量"并不相同,而应是基于"单位比较基点"所对应的"现实比较量"与"潜在比较量"之间的对比,言者对"单位现实比较量"相对"单位潜在比较量"偏移的主观评价。现代汉语中量的"主观性"存在"单位现实比较量"相对"单位潜在比较量"的"偏移"和"逼近"两种类型,前者主要指的是句法范畴中副词的"主观性";后者指的是语用中"主观性"的优选策略,如"非自然会话"中的言者会利用其信息优势,选定"主观性"表述。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周易》中的"爻"作了诠释.文章从"爻"的形状生成说起,论述了"爻"与"十"、"爻"与"×"的关系.文章又从"爻"的形状论及"十"与"×"的普遍性.文章最后由"爻"的本义("爻,交也"、"爻,效也")论及"爻"的衍生义.  相似文献   

17.
"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而我则认为":生成"总在"预设"后。学生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即"生成"需要"预设"来引导,"预设"是"生成"的前提条件。"预设"与"生成"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  相似文献   

18.
"改读品味"创意简说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经典的课文通过"试改"的方式进行阅读是一种颇为有效的阅读方法。教学中,本人尝试对《皇帝的新装》一文采用"试改—比照—品析"的改读法,通过"删"、"简"、"移"、"换"等试改,进行"改文"与"原文"的比较阅读,注重"发展意识"、"文本意识"、"整体意识",贴近童趣,发展童真,涵养童心;以童话为  相似文献   

19.
《黄帝四经》中的"理"与"道"联系紧密,二者之间有着顺畅的沟通渠道,将"理"与"道"对勘,方显"道、理"之同异以及理之内涵、理之层次及理之意义。"理"有"天理"之意,这与作为"本原、本始"的终极之道相当。"道、理"有别,疏密不同,道若"为一、为总",则理"为多、为分"。道生法,法者,由道而出,但"道"必须经过现实的下落过程,外化"道"、承担"道"各种实际功能者为"理"。理为现实中法的依据与规范性标准,由理到法,便有"法度、刑名"清晰化之要求,而一旦"刑名法度"规范化、清晰化,紧接着便是"循名责实"之需要。然而,不是任何人都能承担起"循名责实"之重任,因而"顺道、执道与体道者"便成了最终有资格充当"循名责实"之主体。  相似文献   

20.
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不是"切割"之"分",是"联系"之"分"和"复归"之"分"。"天"无"意"而"人"有"愿",这是"天人"之所"分",而"天"、"人"皆有"成"有"得",则是"天人"之所"同";"天"之所"成"所"得"是"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而"能参"之"人",则以此"成"此"德"为之所"为"之所"求"的价值原则,故称为"天德"。进而,"人"也是"天"之"不为而成,不求而得"之一,其"形具而神生"而可知"天功"、效"天德",成"王者之政"。由此,荀子对"天"、"人"之间的勾连作出了新的理解,重建了天人关系的学说,在哲学上完成了一次革命性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