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祖堂集》两个校读上的问题,"雪"与"虚""灵"字形容易相混,原文当校作"有理无雪处";"目击相扣,不言勃素者如何?"句读可疑,校为"目击相扣不言,勃素者如何?"并对"勃素"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2.
孔子聚徒授业,长期执掌杏坛,其教育理念是"仁且智"。"仁"和"智"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仁"为"智"提供了方向,"智"为"仁"提供了理论上的担保与支撑。在孔子看来,人要"成人"必须做到"仁"、"智"的统一。同时,孔子在如何实现"仁且智"的教育理念上也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支撑。这些在今天看来,仍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思想。艺术中的妙悟是落花无言式的宁静参与,哲学中的“不言”是道法自然的转识成智。  相似文献   

4.
关于德育与智育的关系问题,我国教育理论界通常的说法是"德智一体化"。这种说法在重视德育智育密切联系、互相配合的同时,忽视了德育智育之间的差异。德与智在内涵、范畴和指向上各有不同,二者不能互相代替。中国文化传统强调了德智统一的一面,但也毫不否认德智之间某种程度的分离。认识不到这一点,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缺乏理性分析的表现。"德智一体化"产生的理论根源主要是由于未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德智关系问题上,更为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德智统一化"。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辩"的教育,"克智"在彝族文化结构中对人性发展起重要平衡作用。从本质上看,"克智"活动是一种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教育。我们在喜德民族小学对"克智"文化进校园进行了田野实验,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其实践逻辑为:在课堂学习中融入"克智"对话精神,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学校仪式中用"克智",以培育"对立"之人文精神;学校各种知识竞赛中用"克智"方法,以便传授知识;学校课外生活中组建"克智"论辩队,以便学习历史。这种把"克智"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在学校教育中进行传承和建设的思路,给我们民族文化进校园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尚书·周书·无逸》所载殷高宗武丁"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学者大多解为记述礼制之语,这种理解值得商榷。首先,"亮阴"应当解为一种处所,而且当是专门用于守丧之处。故"亮阴"乃指守丧。其次,殷王守丧之事仅高宗一人见载于册,定是因其有过人之处。且联系上下文并纵观《尚书》的主旨,"不言"解为执政之道似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校之长,办好学校的核心任务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过,庄子早就指出了,一个人应当有大智慧。所谓大智,庄子用"大智"与"小智"对举的方式来阐明:"大智闲闲,小智间间;大言炎炎,小言澹澹。"闲,空也,空也,无限大也;间,隔也,隔也,极小也。大智者,关注宏观,善于从总体上去观察、思考、把握、筹划、设计。也许,这就叫"顶层设计"。校长,应当有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办学、教育核心理念的形成与坚守上。  相似文献   

8.
徐影 《语文天地》2018,(1):25-26
所谓"智趣语文",是指具有"智趣"特征的语文教学。"智趣"是指一种崭新理念,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趣味教学",体现的是智慧和趣味的有机结合,与智慧课堂、快乐课堂不完全一样,追求的是智慧、快乐、灵动、多元、启迪等融合性的课堂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与冯友兰都注重直觉。前者一路讴歌"直觉"、"理性";后者斫出了一条"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有机统一的新路径。二者最终殊途同归,都倡导"情理交融"。直觉观的发展影响到他们直觉教育的内涵。梁漱溟提出"情谊教育",冯友兰提倡"无形教育",两者都借助"礼乐"来调情理意,并希望藉由"静默"、"悟"的方法来达到"不言之教"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克智"作为凉山彝族民间社会的口头论辩活动,既是一种对话艺术,也是人们讲述历史、探求知识、明辨事理的一种口头交流和传播方式。本文考察了"克智"的内涵、演述规则、演述内容、演述场景和演述程式,分析了"克智"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危机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以"笨"字作为视角,从铁凝的审美追求、作品的内容构筑和人物塑造方面分析了"笨"的智慧,指出其神合于《于丹〈论语〉心得》的神于天、圣于地,符合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理性和智慧的积淀,对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应该而且能够有所作为。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下,科学把握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与现实境遇,用辩证扬弃的态度进行综合创新,其意义和价值是多维的。  相似文献   

13.
释“虢”     
从商后期算起,汉字的发展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三千多年的历史中,汉字的形体、语义以及语音都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虢"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是个常用字,一般用作地名、国名及姓氏,如虢国、虢仲等。虢的本义是什么,又是如何发展的呢?郭姓是如何起源的,虢和郭又有着怎样的联系?本文将揭示"虢"的字形和字义发展过程,以及"虢"同"郭"姓的联系,为研究"虢"文化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4.
汉语词汇量丰富,近义词多如繁星,一字之差也会给行文带来不同的效果,正因如此才有了近义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的问题。文章结合语言材料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角度对"再"和"又"进行分析,准确掌握"近中之异"。  相似文献   

15.
表示"非真"义,先秦多用"伪",现代汉语则说"假"。"假"对"伪"的替换是逐步完成的,南北朝时期,"假"已经在口语中替代了"伪";在书面语中的替换要晚一些,大致在宋代完成。  相似文献   

16.
"和而不同"是古老的中国哲学智慧。"和而不同"文化观既强调"和谐",又关注"不同",与今天所倡导的大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内涵基本一致。"和而不同"作为先秦儒家思想的文化观,对当代大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构建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下学生的独占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对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问题的研究,对学生终生教育工作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吸取《弟子规》中的宝贵美分,在教育中加以理解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增强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活泼开朗、诚实勇敢、学会友爱、互助、合作、谦让、分享等良好品行。  相似文献   

18.
[ta(g)214]这个词在先秦文献中已见用例,多借"党"字来记录,释作"所"、"处"等.其实"党"和"所"在这个意义上均是通假字,只是后来"党"多借用来表示"乡党"之"党",文献则以"所"、"处"字见多.所幸安岳话保留了"党"的这个用法.安岳话"党"使用频繁,虽是古语遗留,它在使用及发展的过程中也显现出自己的一些特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幼儿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人的行为习惯,并通过它来塑造人格。其基本内容是行为规范教育、人文熏陶、实用知识的传授和世俗生活智慧的培养。其实现途径主要是胎教、家教和小学教育。我国古代的幼儿生命教育对于我们今天的幼儿“三生教育”仍有许多有益的启示,如:始终紧扣“生命”,注重人格塑造,重视整体综合教育,重视文化传统教育和人文教育,尊重和依循幼儿天性与需要,等等。  相似文献   

20.
道家以“道”为最高信仰,以《老子》为主要经典。《老子》言简意骇,博大精深,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富有诗韵的语言,探讨了宇宙、自然、治国和修身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给人以无穷的启迪。道家的“无为”思想作为一种道德精神和传统文化,已经内化到当代中国人的头脑中。道家“无为”思想中的政治哲学思想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